抗战时的“边区造”威力如何?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手里武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样的。中国二战时的军队人数约在800万左右,军队成分也非常复杂。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装备的国军德械师,也有装备'万国牌'武器的地方杂牌军,还有在北方敌后活动着的,用步枪和大刀长矛装备的游击队。
一般而言,国军都是国民政府统一派发武器弹药,弹药和军饷虽然说比较寒酸,但是一般不会中断。可对于敌后活跃着的我党抗日武装,他们的武器和补给就是个大问题。
在1937年全面抗战之后,为顾全大局,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全军组建三个师共4.5万人,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在刚开始,这4.5万人的军饷弹药都是国民政府负担的,但随着形势发展,我党为迎合形势需要,开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游击队,军队的数量因此大大增加,原来的那点军饷弹药就捉襟见肘了。
这时候八路军决定走红军革命时期的老路子——自力更生。在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因为技术水平低,所以这些兵工厂不能大规模生产枪械,只能制造一些子弹、手榴弹、地雷等基本武器弹药,这些武器弹药被八路军统一称作'边区造'。
'边区造'武器弹药在抗战中地位很重要,它改善了抗日根据地军火短缺的困境。但是'边区造'的军火质量如何呢?它生产的子弹手榴弹跟当时日军造的又差在哪?
一、'边区造'——抗战的功臣
在著名的抗战电视剧《亮剑》当中,主角李云龙曾找张部长要军火,但是张部长抱怨:'你不是嫌弃我们边区造的东西差吗?还来要什么?'李云龙无奈地回答:'边区造的军火质量是不行,手榴弹有的只能裂开两半,但是有总比没有强!'
剧中这段对话其实很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边区造的武器弹药,质量真的堪忧,但是当时的八路军别无选择。在抗战爆发后,八路军长期在山西太行山进行游击作战,而太行山区本身就产煤和铁,所以在八路军选择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兵工厂。
当时的兵工厂没有任何机器,不能生产枪械,只能让铁匠维修一下汉阳造、中正式步枪等,刚开始连炸药都造不了。但一开始,边区工厂的主业却是“生产”子弹,不是生产子弹,而是“再生产”。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八路军主要装备汉阳造步枪、中正式步枪、以及少量缴获的日本38大盖,子弹分为7.92mm和6.5mm两种。前线打仗的士兵每天都在消耗子弹,但是中国当时工业落后,连国军的军火都相当紧缺,游击队员们则经常有枪无弹,只能用冷兵器和日军拼命。
但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边区兵工厂没有机械设备,无法炼铜,也无法生产冲压弹壳和弹头,于是便选择'灌装'子弹。这个工艺就是用废旧的子弹壳灌装黑火药,然后用铁匠打磨的弹头装填,整个过程全是手工完成的。其实说白了,这样造子弹就跟造鞭炮一个手法,因为当时边区兵工厂的工人都是农村手工业者,有铁匠、鞭炮匠、锅匠等等,只要是跟金属和火药打交道的,就能当工人。
只不过,边区造子弹的外表看着规整,但质量时好时坏,但就算这样,边区造子弹一度还很抢手,八路军的正规军士兵每人只能分到十几发,而游击队员每人只有三四发子弹。
无奈雪上加霜,1940年之后,国民政府彻底中断了对八路军的军火供应,华北的敌后抗日武装只能靠边区造自给自足。而边区造就是用这种简陋的材料和工艺,撑起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片天,为抗战立下了大功。
二、子弹的差距
边区造的子弹和手榴弹确实解决了八路军军火问题,但是它本身的缺点也很明显。这些弹药在组装的时候大多采用人力,在产品误差方面无法跟工业机器生产相媲美,与日军使用的军火有较大差距。
首先,边区造子弹难养护,很容易受潮。这是因为,边区造子弹前期都是利用战场上收集来的废子弹壳装填的,这些子弹壳的质量参差不齐,造成边区造子弹的难养护问题。有的子弹壳可能是刚使用的,质量很好,但是有的弹壳是在二次打扫战场才收集的,外壳有变形,锈蚀等等情况,这就让弹壳密封性大打折扣。
而且子弹壳可以收集,那弹头要怎么造呢?当时边区造的弹头居然是铁匠手工打磨制造的,在误差方面更不可能比得上原装的。所以边区造子弹在结合处往往有缝隙,这些缝隙一见水就遭了殃,容易造成子弹里的火药受潮,一下雨枪就打不响,这让游击队员们也很苦恼。
其次,边区子弹准度差,力量小。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子弹只要能打响,打不打得中就是射手的瞄准问题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的,就算是一个好射手,如果用的武器弹药精度很差的话,一样很难打中人。
边区造子弹精度差,直接原因是它的火药质量差。日军生产的子弹使用硝化纤维装填,燃烧充分,不冒烟,弹头初速大。但是边区造没有这种化学原料,前期只能用黑火药装子弹,加上子弹密封性不好,导致火药燃烧不充分,子弹初速小,飞得慢。其次,边区造的弹头是铁匠手磨出来的,弹头形状经常不规则,在射击时弹头会因空气摩擦产生跳动,飞着飞着就跑偏了。
当时日军的38大盖射击距离在800米以上,在400米对人体还能造成贯穿伤害,打穿钢盔都没问题。但是边区造的38大盖子弹只能打200-400米,准度也差了一个档次。
三、歪打正着的'增强'
边区造军火虽然质量差,但是解决了游击队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子弹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华北日军在治安战中发现:'土八路'的子弹杀伤力居然比自己的子弹还大!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跟边区造子弹的特点有关。日本陆军自从日俄战争后就开始装备38大盖,这种单发栓动步枪枪体很长,射击距离非常远,子弹速度也很大。38大盖理论射击距离2400米,在一些特别情况下甚至能打3000米!
而且38大盖的6.5mm子弹用的底火威力大,飞行速度极快。打得远飞得快,这就导致38大盖的子弹穿透力强,打穿人体后会留下一个小洞,造成贯穿伤。在战场上被38大盖打中的中国士兵,有时候甚至在中弹后浑然不知,要过一会才能感觉到疼痛。
八路军的边区造子弹恰恰相反,这种子弹飞行速度慢,子弹飞行时会跳动,轨迹不稳定,但却在击中时给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土制子弹在击中人体后会造成一个大豁口,产生大出血,而且子弹会直接留在身体里,甚至在身体里碎裂造成内脏伤害。
没想到低技术生产的边区造子弹,比工业化的日本6.5mm子弹还厉害。当时的日军对这种子弹很忌惮,日军军医发现被'土八路'的子弹打中后的士兵生还率很低,这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到了战争后期,甚至有的日军士兵对其十分恐惧。
在8年抗战里,边区造兵工厂也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到了抗战中后期,边区造也有了自己的机械设备。
以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为例,它鼎盛时期有2000多名工人,四十几台机器车床,生产的武器弹药供应了整个华北抗日根据地。黄崖洞兵工厂不仅能生产弹药,还有自主研发能力,它自己研发的'掷弹筒'装备了晋察冀八路军,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火力,为抗日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