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

​意境的营造----赋比兴的运用

我们已经说过:“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缅于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如何才能营造出诗词作品的美好意境呢?这就是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掌握和运用的营造意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所谓“赋” ,就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一般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
所谓“兴”,就是即物起兴,即一首诗词想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首先从别的事物写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写的对象上去。
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变抽象为具体、形象,以比兴为上。赋多陷于平板,比兴多流于晦涩,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多为结合起来用。

 (一) 赋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杜甫诗中的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赋法,如叙事诗《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通过直接的叙述使情景再现;
但是赋法并不仅仅用于叙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也用了敷陈铺叙的白描手法,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样震撼千古的名句,既叙事,也抒情。

大家看 李白的《静夜思》用的也是赋法: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用白描的手法,将那些引起他思乡之情的具体情景直接描述出来。由于月亮能照到他自己也能照到他的故乡,而故乡的亲人也同时能看到这月亮,所以这种情景具有典型性,能够唤起人们相同的体验。

他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用的赋法。

 (二) 比
  关于“比”,古人有一些言简意明的定义。如战国时期的惠施就说:“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宋代朱熹则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比,就是对于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
或者借助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某一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代修辞学上把比列为比喻比拟两种辞格。比,是诗词创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运用得最早、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方法。

说白了,这个比,就是打比方,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像咱们老百姓说的,指桑骂槐,差不多,就那么个意思吧
只不过是,有夸奖赞美,有贬低讽刺

 古典诗词中的比喻和比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纯乎比体的诗,即全诗所描绘的中心形象只是一种譬喻,不是诗人真正歌咏的对象,而是用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
如唐代诗人张籍的《猛虎行》:
山南山北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少年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这首诗刻画了猛虎的形象,描绘猛虎如入无人之境凶残叼取牲畜的图景。但是诗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写虎,而是借写虎的凶残来比喻和影射无恶不作的土豪和酷吏。

像这种以比拟手法咏物言志或托物明志的诗,在古典诗词中并非个别现象,如唐代诗人骆宾王那首有名的《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就是借咏蝉来表明他高洁的心志的。 
二是作为修辞手段运用的比喻。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只有用具象来比喻,才会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用了两个比喻,一说愁生白发,白发竟然有三千丈;二是说白发如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而人已衰老而无限感叹。

又如李商隐的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颔联、尾联都用了比喻,颔联的比喻尤其精美,将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而且可以加强抒情的气氛。

还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琵琶演奏的声音,非常生动贴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比喻手法可谓炉火纯青。
大家说,这 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指的什么?小金豆子吗,还是钻戒?

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注意了啊!都别说话了,认真看看下面这几点
 1、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喻体。
  2、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贴切生动的。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于歌颂,丑恶的形象用于抨击或讽刺。
 4、比喻不能总是那么几个固有的形象,要依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准确地选取新的、带有普遍性的喻体,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

(三) 兴
  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以,兴的意义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
所谓引起下文之辞,是说这首句主要是为全诗的押韵定下一个基调,也就是确定全诗的韵脚;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这种比喻是隐性的,不通过思考是看不出来的那种比喻。
古代的兴,有的是没有隐喻的意义在内,这在民歌中尤为显著。唐代始,这种纯粹的兴很少见了,首句的兴多兼隐喻之责。
兴,往往是一种发端(即启发、启动)兼隐喻,这对于那些不大懂诗歌理论的读者来说,他读后只可意会却难以明言。但这种创作手法只能放在一首诗歌的最前面,而且让一般人看不出来是用了比喻。所以,比与兴的作用有类似处,但兴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更具意味。

兴兼比,可表述为:欲言A事,却先言B事以起兴,但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
兴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文人总结上升为理论。可是当代诗人们已大都不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了,所以很多诗歌显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这个“兴”啊!说比喻,还比比喻婉转

《诗经》中《国风·关雎》:“关关雎(jū)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前两句就是兴。诗人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一对鱼鹰在河洲上相对鸣叫作为诗的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 “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

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 “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作为起兴的形象,既可以是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现象。
如上面这首《关雎》,诗人看到一对水鸟在河洲上关关和鸣,便想起自己爱慕的姑娘,希望和她结成伴侣,引起深挚的相思之情。这是“兴兼比”(发端兼比喻)。
又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人以桃花起兴,用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也是“兴兼比”。

又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开头几句: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
 杜甫《新婚别》的开头: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兴兼比”。
再如下面这首《卜算子·示妻》:
雨霁远山青,溪照双鸿影。曾记春时满涧花,对捧清泉饮。 
相倚度年年,又踏弯弯径。携手同归笑月华,此趣人难省。

古人之文采,今人所不及
 此词前两句“雨霁远山青,溪照双鸿影。”同样是“兴兼比”。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起兴。词中以“远山青”引起下文的“春时满涧花”,以“双鸿影”隐喻热恋时的男女双方。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首《种禅》诗:
云烟深处有丘田,犁破红尘好种禅。
佛祖拈花迦叶笑,何须拂拭镜台前?

 这是一首说禅理的诗,这种说理诗本不易写好,但是由于用了比兴之法,使这诗显得富蕴理趣禅趣而不显得抽象化和概念化。
把农田作为比兴的素材来写一首禅诗,于是便有了上面这首《种禅》。本来农田与“禅”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这也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在这首七绝中,首句的作用就是“比兼兴”,以 “农田”比人的“心田”,但这种“比”,是要通过读者的思考才能够悟出的;同时,“田”字又为整首诗的韵脚定了调。
次句承上句的“田”,用“犁”这一农耕工具来比喻“禅理”,并将“禅”(佛性)比作一颗种子。这样,就把比较难以把握的“人心向善”的这么一种抽象的思维变成了可感可视的形象。
“禅”是一种很深的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当然这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用来作“兴”的事物仅是用于发端时,两者可以没有联系。如毛泽东的古风《送纵宇一郎东行》的开头: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第一二两句就是借云开山朗、春树繁茂的景象为全诗的起兴,以阔大的气象,来衬托为友人壮行的心境。
 “起兴”,是诗人通过客观景观的触发和媒介作用,从而引起联想和想象,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想象总得有个起点,联想也得有个契机,这起点和契机就是“兴”。

兴只是诗的开端,它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有的兴与下文意义相联系,有的则与下文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联系的兴主要表现在民歌中)只是起个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
在诗词创作中,多数的兴是与下文有联系的或是兼有比喻作用的。

我们做诗,就要学会用好起兴,因为它是进入形象思维的起点;一首诗的这个发端起情,是欢快还是忧伤的基调,往往会决定整首诗的情调。
它在起兴还可以起定韵的作用,起兴句的韵决定全诗的用韵。每首诗的兴法不尽相同,但必须立意新鲜,寓意深远,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

(0)

相关推荐

  • 《离骚》浪漫主义特点

    肖旭/文 长诗里贯穿着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它对现实不做细致的描绘,而 是加以高度的概括,着重表现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诗中滚动的感情激越澎湃,有如江涛海潮.这就构成了长诗内在 ...

  •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1.赋比兴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 ...

  • 形象思维重想象比兴手法要多用

    在人们鉴赏诗歌或提笔写诗前,应该弄清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诗应该怎么写? 诚然,节奏.韵律等形式往往成为区分诗与文的重要标志,但这还不是问题的本质.有的诗歌不押韵,可人们还是称它作诗歌:有的散文也 ...

  • 比兴第三十六

    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 ...

  • 比兴的修辞手法

    比兴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比兴的修辞手法,快一起来看看吧! 比兴的修辞手法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趣味解读

    这算是"语文可以这样学"的创刊号吧, 既然是第一课,旮旯老师把它留给了最具文学气质的诗歌. 听了今天旮旯老师的解读,你会明白没有诗歌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诗歌是哪位祖先的心动,< ...

  • 究一究赋比兴

    究一究赋比兴 --复诗友在拙文<一首小词的答评>下留言 木刀:2019-08-31 08:02 意诚格物的忆秦娥只能算是优秀的文艺式样的宣传作品,而不能算作文艺作品,甚至连老干体也不是.诗 ...

  • 书法楹联|律合天地人,声谐赋比兴

    "楹联"一词的产生,显然是为了区别于"对联". "楹"是柱子,"楹联"是可以挂出来欣赏的对联,与"对联&quo ...

  •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是古老的中国的第一本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但是<诗经>中记录的绝不仅仅是祭祀和战争,这里 ...

  • 谁知道诗经里面关于赋比兴的名词解释,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 ...

  •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在一起称为诗经六义?

    最佳答案: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所收集的诗 ...

  • 【雷池诗社】明哥○日志《绝句的创作手法:赋比兴(笔记三)》

    一.古诗中的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 (一)赋.比.兴,最初的源在诗经或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为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的滥觞. 诗经和楚辞有什么区别 ...

  •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是古老的中国的第一本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但是<诗经>中记录的绝不仅仅是祭祀和战争,这里 ...

  • 风雅颂与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风.雅.颂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