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最爱
周国平说:“在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传统中,所缺少的正是尊重个体生命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大谬不然。中华文化三大家,对个体生命,佛道亦颇有尊重,儒家的尊重度高于两家,更更高于百家。
儒家在政治上以民为本,在宇宙,在人与物、人与神关系上以人为本,都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注意,不少人误将民本思想等同于集体主义。殊不知,儒家虽非个人主义,也不认同一切集体主义,包括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天下主义等等。在政治上,儒家以民为本。这个民兼具集体性和个体性,故儒家政治兼具集体关怀和个体关怀,追求集体利益和个体权益的统一。
人类生命最可贵,儒家最爱是人类。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彰明仁性,立足人道,仁爱人类。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这是《论语》非常重要的一章,虽一桩小事,却是对爱人最好的事实说明,是儒家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展示。孔子的伟大正体现在对人的关心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上。《盐铁论刑德篇》中记载:
“文学曰:仁者,爱之效也;义者,事之宜也。故君子爱人以及物,治近以及远。《传》曰:'凡生之物,莫贵于人;人主之所贵,莫重于人。’故天之生万物,以奉人也;主爱人,以顺天也。闻以六畜禽兽养人,未闻以所养害人者也。鲁廐焚,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也。”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性,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些话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类生命的重视和珍贵。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人牲、人殉制度是残害生命最残忍的方式,孔子对这种残害生命的制度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从反面表明了孔子珍视生命的态度。
连发明木俑殉葬的人都这样狠毒地咒骂,对于活人殉葬就更不用说了。可见人的生命在孔子心中何等重要。孟子在《梁惠王上》中特地引用这句话,也说明了孟子珍视生命的态度。荀子说:“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对杀生而送死的行为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礼运》说: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之德”,意谓人是天地的杰作,具有天地的德性。郑注:“天以覆为德,地以载为德,人感覆载而生,是天地之德也。”“阴阳之交”,阴阳二气的交汇。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人类。“鬼神之会”,形体和精灵的融会。孔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五行之秀气”,人感五行秀异之气而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天地之心,就是天地的核心。《正义》说:“天地之心也者,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动静应人也。故云天地之心也。”王肃云:“人于天地之间,如五藏之有心矣。人乃生之最灵,其心,五藏之最圣者也。五行之端也者,端犹首也。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气,明仁、义、礼、智,信为五行之首也。”
就本质上说,人之心即天地之心,盖人的本质是仁心,天地的本质即天地之心,是天道乾元。仁与乾元,性与天道,一回事也。这就是天人合一:自天而言,天命之谓性;自人而言,本性即是天。万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具备仁义礼智信,最得五行之妙,故为五行之首。
“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人既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所以能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五行各有味,人并食用之;五行各有声,人辨别之。五行各有色,人则被之以生。被色,意谓人含带五色而生。五行有此三种,最为彰著,而人皆禀之以生,所以为五行之端。
《礼运》赞美了人类的伟大,并揭示人类的形而上依据。“人者,天地之心也。”这一生命观,将人类与天道统一起来了。人类生命之伟大,每一个体之贵重,根本原因在此。人是天地之心,自立立人就是为天地立心。关于这一生命观,东海《仁本主义世界观》中辟有《生命观:良知第一性》一章专论,兹不赘。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