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重寿:北魏佛与陆探微样式(三)

北魏(包括东、西魏)佛

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接上篇)

最后说说敦煌石窟,敦煌情况与麦积山一样,也受南京影响,南京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信息源,敦煌是终点,是信息接受地。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河西走廊距离南朝首都南京较远,南京信息传来较慢,中间还要经过北魏首都洛阳中转,再从洛阳传到西安(长安),西安传到武威(凉州),武威传到张掖(甘州),张掖传到酒泉(肃州),酒泉才传到敦煌(沙洲)、安西(瓜州),清晰可见一条南京——洛阳、长安——敦煌的传播路线,显示出一条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佛像传播路线,敦煌石窟是中国佛教美术向西传播的最后一站,再向西就“西出阳关无故人”了。直到大唐帝国统治新疆,新疆艺术才开始唐化,那是后来的事。
敦煌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骄傲,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博物馆。敦煌艺术也是东受内陆汉族文化影响,西受邻近的新疆后犍陀罗艺术影响。

敦煌北凉

敦煌莫高窟,据文献记载,十六国前秦沙门乐僔在建元二年(366年,四世纪中叶)开始开窟造像,是敦煌石窟创始人。紧随其后,第二个开窟造像的是法良,也是十六国时的禅僧,他二人西行求法,路过敦煌,都是自东向西,带来内陆佛像样本。可惜他二人的作品现已不存。
现存敦煌唐以前艺术主要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五个时期。
敦煌北凉
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石窟是十六国晚期北凉(401——439年,五世纪前期,定都张掖)时的,主要有268、272、275等窟。壁画主要有尊像(佛、菩萨)、故事画(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供养人像(汉人、胡人,很小)等。北凉佛(包括菩萨)像圆脸,大眼,薄唇,身材魁梧,上裸下裙,衣薄透体,衣纹有韵律感,渲染明暗,有立体感(凹凸画法)。

敦煌北凉

这些都是中亚后犍陀罗(4——7世纪,尤其是新疆龟兹克孜尔石窟)影响。但是整个看上去,又与龟兹绘画不同,表现出中国艺术简洁洗练,端庄典雅的风格,说明也受内陆汉族佛教美术影响,可见东晋南京顾恺之的画风,表现出正在中国化、文人化的改造过程中。也就是说南京影响北方中原,北方中原又影响西北敦煌。
如果将东、西两个方向的影响比较一下的话,北凉壁画受邻近的新疆(龟兹)影响要大一些。这是因为南京离敦煌远,东晋影响要经北方中原中转,才能慢慢地传到西北河西走廊,信息来得较晚,影响较弱。但北魏统一北方后(438年,5世纪后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就主要受内陆汉文化影响了,从此以后一直受内陆首都影响,与内陆文化同步发展。
敦煌275窟

敦煌北凉第275窟中有本生和佛传壁画,本生壁画描绘尸毗王本生故事,画了割肉和贸鸽两个情节。佛传壁画描绘佛传故事,画了太子出游四门四个情节(因后世修建,破坏了一部分情节,现仅存出西门见老人一画)。

敦煌275窟

整个看上去,人物故事简洁明确,一目了然,平面布局,富于装饰性。可见顾恺之插图艺术对敦煌壁画的影响,例如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卷》就是横卷分段的多幅连环画式构图,一改汉画故事单幅画构图,是中国插图史上的一大飞跃,广泛影响到十六国后期、南北朝壁画(参见拙作《中国插图艺术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自然也影响到敦煌北凉壁画。
为了说明顾恺之影响敦煌北凉壁画,我再举个旁证材料,是离敦煌不远的酒泉丁家闸墓室壁画,也是北凉时的,可谓与敦煌北凉壁画同时同地,画上人物,尤其是仕女,服饰容貌,文静娴雅,以线造型,顿挫有致,与顾恺之的画风相近,可见顾恺之文静传神、轻松成熟风格的影响。
敦煌275窟
敦煌画、塑一致,彩塑、壁画互相影响,互相移植,同步发展,风格一样,只是一平面,一立体而已。北凉彩塑仍以第275窟为例,其中几尊交脚弥勒像,都是单身坐像,也是身体健壮,圆脸,大眼,薄唇,有些像新疆龟兹佛像,这是中亚后犍陀罗佛像影响。而上身裸体,下穿长裙,衣薄透体,如同出水,衣纹富有韵律感,又是受印度马图拉佛像影响。
众所周知中亚犍陀罗一直受印度马图拉影响,也就是说马图拉通过犍陀罗影响敦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印度马图拉经东南海路传到南京,再由南京传到敦煌。可见敦煌能通过东、西两条途径学习印度马图拉佛像。而面相慈悲,神秘微笑,玄想悠远,文雅幽静,又可看到东晋顾恺之文人化、精致化的风格,显示出正在中国化的改造过程中。以上是敦煌北凉艺术,与麦积山后秦艺术情况一样。
敦煌北魏时,佛教艺术大发展,佛像、壁画很多,北魏(445——534年,五六世纪)以孝文帝汉化改革(471——499年,五世纪后期)为界,以前是北魏前期(五世纪),以后是北魏后期(六世纪)。
敦煌北魏前期(五世纪),基本上沿袭十六国北凉艺术,仍然受南京顾恺之和新疆后犍陀罗双重影响。北魏前期石窟主要有第254、257、259等窟。

北魏前期257窟

顾恺之的横卷分段多幅连环画式构图也影响到北魏壁画,例如257窟壁画中的本生故事画,有《小沙弥》、《须摩提女》、《九色鹿》3幅,都是连环画长卷,构图如同顾恺之插图《洛神赋图卷》,都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安排多幅连环画,中间用山石、建筑来分割,同时也起联系作用。情况与上述北凉壁画基本相似,只是更加精美,更加成熟,更加中国化了。
莫高窟 第257窟 九色鹿本生故事画

莫高窟 第257窟 九色鹿本生故事画局部

敦煌北魏前期彩塑,基本上沿袭十六国北凉遗风,依然是体格健壮,衣薄透体,沉静安详,文雅幽玄,既有新疆后犍陀罗影响,又有南京顾恺之的中国化、文人化改造,例如259、257窟都是这样。259窟彩塑上层是菩萨像,下层是佛像,菩萨像与上述北凉菩萨相似,也是多为交脚,只是更加精致文雅,更加中国化了。

莫高窟 第259窟

佛像慈悲微笑,沉静典雅,更加幽玄,更接近顾恺之文雅风格。洞窟形制正从印度式中心柱窟向中国式殿堂窟转变,也是中国化改造。这些情况与前述云冈、麦积山同期(北魏前期)艺术大致相似。

敦煌北魏前期251窟

敦煌北凉与北魏前期比较,北凉新疆影响强一些,而北魏前期更多的是内陆汉文化影响,说明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后,与敦煌的联系加强了,控制加强了。当然北魏是受南朝南京影响。
敦煌北魏后期(6世纪)主要有第248窟、437等窟,这时进一步汉化改革,加强学习南朝,南朝刘宋陆探微样式才慢慢传到敦煌,这主要表现在北魏后期和西魏佛像上,变得修长优雅,文质彬彬,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文人化了,呈现出陆探微“秀骨清像”风范。

敦煌北魏后期248

例如第248窟出现一佛二菩萨格局,(以前多为单身塑像),皆高瘦修长(头小,佛坐4头高,菩萨站立6头高),悲悯下视,沉静典雅,菩萨甚至还有些羞涩。整个看上去,沉静内敛,更加注重精神刻划,表现出南京陆探微陆家样“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影响。

北魏后期263

敦煌北魏后期壁画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菩萨造型,诸如第263、431、435等窟,修长优雅,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如同妙龄女郎,优美极了,也是陆家样秀骨清像。总之敦煌北魏艺术,前期(5世纪)受到顾恺之风格影响,后期(6世纪)受到陆探微样式影响,情况与前述三大石窟一样。
敦煌西魏时期(535---556年,6世纪中期,定都长安),主要有285、288、432等窟。西魏继承北魏,学习东魏,这时东阳王元荣父子统治敦煌,他们从西魏首都长安(西安)带来中原新样式,也就是上述南京陆探微样式。其实陆家样早在北魏后期就已传到敦煌了,西魏时更加流行。

敦煌西魏432

北魏后期435
这是彩塑一佛二菩萨组合成三尊像,皆脸瘦身长(7头长),宽袍大袖,正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陆家样,可见西魏依然是陆探微样式,只是更加精美,更加世俗化,更加成熟了。西魏、东魏、南梁差不多同时,都在六世纪前半,如前所述,南梁四川成都万佛寺已出现9人组合佛像,中原东魏也出现7人组合佛像,而敦煌西魏还是3人组合佛像,可见西北敦煌比南方、北方都要落后。

敦煌西魏249

西魏壁画情况也是如此,例如第285窟中的菩萨,上身短下身长,苗条柔美,也是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潇洒飘逸,更像妙龄女郎,也属陆家样。敦煌西魏情况很像麦积山。

敦煌西魏285

总之,南京顾恺之影响了敦煌北凉和北魏前期(5世纪),陆探微影响了敦煌北魏后期和西魏(6世纪)。
综上所述,陆探微影响广泛,不仅影响南朝(宋齐梁),也影响到北朝(北魏后期、东西魏,四大石窟中的北魏佛都是证据),甚至远及朝鲜、日本(我有专文论述),是位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他开创的陆家样,影响深远。可是中国古代佛像四大样(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周昉)中,却没有陆家样,看来应该加上陆家样,合称“五大样”。六世纪中期随着南梁张僧繇的出现,伟大的陆探微的时代(六世纪前半期)才算结束。
(0)

相关推荐

  • 陇东---麦积山石窟(第4、5、127、133、135窟)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单檐庑殿式洞窟,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 ...

  • 价值非凡的麦积山石窟特级洞窟

    麦积山石窟窟龛有221个,各类雕塑3938件,壁画一千余平方米.其中有一些窟龛由于窟内造像壁画特色鲜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的特点,被定为特级保护洞窟,限量参观.游客参观特窟,需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 ...

  • 【遗介小卡片】石窟文化邮票集

    前言 石窟寺,就是开凿在山崖上的佛寺,是模仿地面的佛寺建筑而建造,与一般佛寺的功能相同,都是用来拜佛.起居和禅修等.因此石窟中往往都雕或塑有佛像.石窟寺比普通寺庙更加坚固耐久.易于长存,是僧俗信徒修功 ...

  • 张总 | 天然塑馆在麦积

    天然塑馆在麦积 --写在<麦积山佛影>图册之前 文 / 张总(南海佛学院佛教美术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何鸿先生编撰的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旧影文献编目> 即< ...

  • 祝重寿:北魏佛与陆探微样式(一)

    北魏(包括东.西魏)佛 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南北朝(386---589年,4---6世纪),南朝与北朝对峙并存. 南朝经历了宋(420---479年)齐( ...

  • 祝重寿:北魏佛与陆探微样式(二)

    北魏(包括东.西魏)佛 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接上篇)  龙门石窟,北魏494年迁都洛阳,修建龙门石窟.北魏后期(6世纪,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新都洛阳取 ...

  • 祝重寿:龙门石窟北魏艺术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教授. 南北朝(386---589年,4---6世纪),南朝与北朝对峙并存.南朝经历了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 ...

  • 祝重寿:北魏石刻线画与陆探微画风的影响(一)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南北朝(386--589年,4--6世纪),南朝与北朝对峙并存. 南朝经历了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 ...

  • 祝重寿:北魏石刻线画与陆探微画风的影响(二)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宁懋石室画像中也有孝子故事石刻画像.宁懋石室作于527年,也出土于北魏新都洛阳,除孝子图(两幅)外,还有风俗图(庖厨(两幅). ...

  • 祝重寿:北齐佛与张僧繇张家样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南梁武帝时(502---549年,6世纪前半),佛教和佛教美术大发展,达到鼎盛,梁武帝崇信佛教,广建寺庙,三次舍身佛门,都用巨资赎回.他能调和儒. ...

  •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一)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印度佛教最迟东汉(1--3世纪)时就已传入中国,走的是两条传统商路,一条是西北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一条是东南海路(即所谓 ...

  •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二)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中国北方石窟,新疆开窟最早,是三四世纪:河西走廊(甘肃)开窟紧随其后,是四五世纪(十六国时):中原开窟最晚,是五六世纪(北魏).一般说来,后面那个数 ...

  •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三)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最后说说北魏(386---534年,四---六世纪)前期(五世纪).北魏386年立国,北朝开始.398年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大同成了北魏前期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