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者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这是猫爷战略的第52篇原创文章
上篇文章有读者留言了《远见》,这是一本关于职业规划的书。
今天就来简单分享下我的一些阅读体会。
机会主义与长期主义
先讲个小故事。
在读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学生社团,类似叫“大学生职业规划组织”。
新生报道之后,学校总会上演一次“百团大战”,所有社团都很活跃地宣传招新。而这个社团的名字一看就很实在,于是猫爷主动交了入会费。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TMD是一个僵尸社团,每年只在招新时诈尸一下,收完钱就躺回去了。
尽管猫爷的弱小心灵受到了这样的打击,但在看到“职业规划”的时候,内心依然心存敬畏,感觉这是一个神圣而高深的东西。
后来在工作过程中认识了一个职场前辈。她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一辈子没为别人打过工,一直靠个人技能和资源吃饭,有什么就做什么。
分享其中一段经历,这样你可能更好理解。
有一次,她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做非洲矿产生意的人。
一开始,她也不懂这是什么生意。但她觉得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于是跟那人一起干了一票大的,赚得盆满钵满。后来她觉得没意思了,又跑去做别的,例如去中东给当地土豪养马、带南极考察团等等。
反正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都做过了。
于是我很好奇地问她:你是如何看待职业规划的呢?
她说:真正的生活并不存在职业规划。
规划只能用于条件已知且不变的情况。人生既然有如此多变数和可能性,规划除了让你稳定地限定在条条框框内还有什么意义呢?
重要的是在各种经历中探索你的价值观,让自己不断成长。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不断尝试和不断总结,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归宿与天命。
从她对职业规划的看法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人生观——不特意关注未来5-10年自己要做什么,只关注当下自己想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既然未来身处何方谁都说不清楚,为何不尽量活得随心所欲、痛快淋漓一点呢?
现在的年青人会很焦虑,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在20岁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很多。许多90后早已经年少成名了,而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这里干什么。越想越迷糊,越想越焦虑。
要走出这种焦虑,在思维层面大体上有两种路径:
第一种,是那位自由职业者的机会主义人生观,先别想那么多,干了再说;还有另一种,就是本书作者的长期主义人生观,想清楚了再好好做,这也是书名的内涵——远见(The long view)。
什么是长期主义呢?
说起来也不复杂。
用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以终为始”。
打个比方。
在参加一门考试的时候,以终为始的做法就是拿到试卷后先认真通读整张试卷的所有考题,例如选择题多少个、应用题多少个,大致预估出每个部分的难点和侧重点,预留出相应的时间,建立一个关于考试的大局观。
那么,对于职业生涯这场“考试”,我们又要如何建立一个大局观呢?
首先要从时间维度上有一个清晰认知。
我们通常是在22岁踏入社会,成为一个职场新人。而现行法定退休时间,男性是60岁,女性是55岁。随着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退休时间可能还会推迟几年。那么我们的职业生涯其实是一场至少45年的马拉松。
作者以15年为基准,把职业生涯大概划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难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是“强势开局”(0-15年)。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注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曲线比职位、职称都要重要,为后续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是“聚焦长板”(16-30年)。我们要把时间精力聚焦在自己的强项上,想方设法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是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第三阶段是“优化长尾”(30-45年)。我们要通过关联性实现技能迁移,以稳健的方式持续发挥影响力。
有了这个职场蓝图的时间概念以后,就要学会在三个方面进行长期投资:
1. 可迁移的技能
2. 有意义的经验
3. 持久的人际关系
具体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这里猫爷暂时不展开了。
狭义与广义的职业规划
在阅读《远见》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的思路还有点局限。
为了更好地打开这个话题的广度和深度,猫爷在这里参见另一本书《富爸爸 穷爸爸》:
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非常经典的思维框架:
为了方便读者们的理解,猫爷对这四个现象的相对位置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
我把投资人和企业家放在了上半部分,企业员工与自雇者放在了下半部分。
这么安排原因是:企业员工和自雇者应该是成为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底层基础(除非你是王思聪们,一出生就是投资人或企业家,那就另当别论)
接下来猫爷来具体阐述下我对于每个象限的理解:
首先是企业员工,估计有70%-80%的人口。不管是在一家随时倒闭、没前途的小公司里搬砖,还是在一家全球性上市企业做高级经理,亦或者是在体制内当一个公务员,本质上都在这个象限里。
而自雇者是指那些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以及开类似夫妻店的小老板。我听说许多朋友的梦想是开一家咖啡厅、书店或花店,其实这本质上就是希望从企业员工变成一个自雇者。
但不管是企业员工还是自雇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出售自己的劳动时间来换取收入。
这如何理解呢?
譬如,在公司里上班,你上一天班公司就结算你一天工资(考勤就是这么用的)。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你哪天休息,基本也等同于那天你没有收入(自由职业者也不那么自由嘛)。
为什么那么多人甘于做一个企业员工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稳定,有足够的生活保障。
当你是一个企业员工,不管你上班有没有摸鱼、有没有划水,你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也大差不差。但反过来看,哪怕你付出很多,做了很多贡献,这些也不会立马反映在你这个月的工资里,因为你拿的是死工资,你只好等到下次升职或调薪。
当你是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企业员工,不安分于手上的工资,那你很可能会考虑自己单干。于是你就成为了一个自雇者了。例如,一个牙科医生在三甲医院里坐门诊的收入很可能会远远低于自己开个私人诊所。
接下来再介绍下投资人和企业家。他们是如何赚钱的呢?
《富爸爸穷爸爸》给了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他们用资产来赚钱。
具体来说,企业家是建立一个系统来赚钱,投资人是用自己的钱或用别人的钱来赚钱。
什么是资产?
资产包括了人力资源、专利、地产、证券、等等。反正能带来收益的都算是资产。
别以为当老板那么容易,当老板的压力要远远超过员工的。
举个例子。
你开了一家小餐厅,生意越来越好了,于是你雇了更多人手,还开始开连锁店和加盟店。于是你要面试员工、物色场地、找更好的供应商、研发菜式,做品牌推广等等。如果遇上疫情,公司现金流不好了,你还得想办法借贷或融资,因为一大帮员工等着你发薪水。有时员工可能闹情绪,或者给你产生劳动纠纷,你还要出面去平息。有客人食物中毒了,你可能还要去陪着去医院。
当你是一个企业员工的时候,你只用关心自己工作进度。当你成为一个自雇者之后,你要开始考虑养不养得活自己。当你成为一个老板之后,你操心的是一堆杂七杂八、毫无头绪的事情。
所以说,老板是给打工人打工的。
但企业步入正轨后,你手上资金越来越充裕了,那么你可能会更加安心地当个大股东,具体的事情交给职业经理人去做。这时候,你可能会成为一个投资人。因为你也希望手上的资金能够保值和增值,唯一的办法就是理财。
所以一个人广义的职业路径可能是这样的:
企业员工 -> 自雇者 -> 企业家 -> 投资人
强调一下,猫爷不是说一辈子当企业员工就不好。这只是一种人生选择,生活过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追求小日子,有些人追求自由,有些人追求冒险,有些人追求大富大贵。具体选择什么职业形态要具体结合个人情况去考虑。
不过,从概率分布上看,企业员工的薪资水平确实较低。而市面上许多职业规划书籍(包括《远见》),其实也只关注企业员工这一层面。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狭义的职业规划。
广义的职业规划,应该把其他职业形态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路径都要考虑进去
例如:
学会利用副业的时间,去打磨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时机合适就可以把副业转正。
学会善用自己的工资,用来做一些基金定投等理财。
寻找合适的创业机会,有合适的项目方向可以认真考虑下是否合伙加入。
学习小结
有些读者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未来有那么多不确定性,职业规划真的有意义吗?
有的。
规划不意味着能预测未来,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它只是去思考和确定一个大方向。有了大方向,做事才有节奏和底气。而且正因为生活存在许多不确定,规划才更突显其意义。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机遇,什么只是噪音。
没有目的地的帆船,什么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最后,回答今天文章的题目问题:长期主义者应该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呢?
猫爷觉得有以下三点:
第一,要建立一个以人生为时间维度的职业观;
第二,在不同人生阶段,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建立核心竞争力;
第三,对其他职业形态保持关注,为有朝一日的职业转型做好准备。
更多书中内容,请阅读《远见》、《富爸爸穷爸爸》:
公众号:猫爷战略(IP_Strategy)
如果你有哪一本书想推荐给猫爷,或希望猫爷分享哪本书的读书心得,都欢迎在文末留言给猫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