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古人云:“石之美者”谓之玉(一)

玉为何物?古人云:“石之美者”。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在近8000年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发展伴随着我们民族的生息繁衍和文明进步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魏晋南北朝玉佩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崇玉尚玉,对玉的钟爱已经达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无论是祭祀神灵,还是显示权力;无论是推动生产,还是装点生活,玉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崇拜。

湖南省博物馆明代蝴蝶形玉饰

与中国的青铜文化和瓷文化相比,玉文化的历史更加悠久,可以和石文化、陶文化、骨文化相媲美。它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特色的一支奇葩。

湖南省博物馆明代双鹅衔莲玉佩

中国人用玉,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迄今所知距今六十万年的“北京人”,从居住地二公里以外的花岗岩坡地上找到水晶以制造工具。这就是我国玉器的最初萌芽。从它诞生之时即与石器共存,其功能也与石器一致。

故宫博物院明代福禄寿玉佩

故宫博物院明代花卉纹工字形玉佩

广东省博物馆明代双喜字玉佩

在先民眼里,玉器与石器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我们过去说过的玉、石俱在,玉、石不分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数十万年的玉石并存、玉石不分的历史时期之后,对两者的差别慢慢地有了新的认识。至距今八千年的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装饰精美的玉器。

杭州博物馆明代双龙纹喜字玉佩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松鼠纹玉佩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桃形玉佩

从广义上讲,玉也是石,是石材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不同就在于一个字,玉比石“美”。为了将玉和石区分开来,古人规定了种种条件,即古籍中所称的“德”,有“十一德”之说、”九德”之说、“七备”之说。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喜字玉佩

湖南省博物馆明代工字形玉佩

武汉博物馆明代回纹工字形玉佩

到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为“五备”,概括起来可以解释为:必须是天然开成,具有一定的比重;必须是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硬度;必须是光泽莹润,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或不透明;必须色彩绚丽,具有漂亮的单纯颜色;必须是音色悠扬,具有发声的物理特性。上述止个条件,是古人对什么是玉所下的最科学、最完整的定义。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龙纹玉佩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磬形玉佩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人物诗文玉牌

人们今天所知的古玉,就材料而言大体可分为三大种类。

第一类是“东方玉“,是一种蛇纹石和透闪石共生的矿物,硬度在4.5度至5.5度之间。常见的有各种岫岩玉和南阳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中期的古玉,大都使用此类材料。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双龙纹锁形玉佩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童子纹锁形玉佩

东汉透雕龙凤纹玉佩饰

第二类是“西方玉”,俗称“软玉”,是一种透闪石与阳起石混合的矿物,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主要指的是新疆盛产的和田玉及相类似的玉石。此种材料,从商代晚期开始直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中国玉的代表和主流。

湖北省博物馆辽金时期人物纹玉佩

天津博物馆辽金时期雁衔枝纹玉佩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战国龙形玉佩

第三类是“南方玉”,俗称“硬玉”,是一种钠铝硅酸盐的混合矿物,硬度在6.5度至7度之间,指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翡翠”。此种材料产于缅甸北部地区,从清代初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以上三大类,构成了中国玉石材料的主体,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主导地位。

.故宫博物院战国龙形玉佩

河南博物院战国龙形玉佩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块璞玉毛料,不管出于何种用意、何种用途,只有经过设计构思,碾磨雕琢,才能成为实用品或艺术品,才能具有生命力。中国玉器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国玉雕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未经雕琢的玉石是不能称作玉器的。古玉之所以名贵,主要在于它的艺术价值。

旅顺博物馆西周龙形玉佩

旅顺博物馆西周鱼形玉佩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玉石),献给厉王,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其左足。之后,献给武王,又说是石头,断其右足。待文王继位时才得以剖开,发现果然是一好玉,随后加工成“和氏壁”。“五城之都,仅可一观”,成为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和氏壁”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典故。近代人刘大同在《古玉辨》中称,“古玉有四异:一具天然之九色,较他物特多;二经人工之雕琢,较他物特精;三受地气之酝酿,较他物特润;四纳各色之沁入,较他物特艳;其品格非同寻常,焉得不贵”。此番议论,把古玉的名贵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

故宫博物院商代龙形玉佩

商代兽形玉佩

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从古至今,中国人爱玉,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不只是因为它外在的美,而是因为透过它的钻研之美闪烁出一种深刻的内涵。玉作为自然界中一种硅酸盐无机物,自身并无什么功力,更没有什么神通。但经过人工的碾磨雕琢和大地的经久淬炼,它那种坚韧、刚毅、纯洁、朴实、高雅、稚拙、灵透、温润自然属性便充分地显现出来,并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归结到一点就是玉的品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世世代代在思考、在感悟,并用玉的品格不断地净化心灵,校正人生,使玉的品格人格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玉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玉德。玉德是玉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

湖北省博物馆战国中晚期玉佩

传统文化中,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玉德被归结为仁、义、礼、智、信“五德”,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五德”是君子的化身和代表,“君子以玉比德”,就是从这五个方面衡量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的。用现在的眼光看,尽管其中带有封建色彩和非科学的内容,如供玉能祈福,佩玉能避邪,食玉能长生,塞玉能防腐等等,但都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主流是人们讲仁德、讲道义、讲礼仪、讲学智、讲信誉,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玉德的本质和真谛。

北齐凤鸟纹玉佩

今天,广大玉器爱好者和收藏家应该从玉的品格中受到哪些启迪,得到哪些收益呢?笔者总结了10个字:

高,即高尚、高雅

刚,即刚直、则毅

明,即明智、明达

诚,即诚恳、诚笃

纯,即纯洁、纯真

朴,即朴实、朴素

清,即清正、清廉

勤,即勤劳、勤奋

温,即温良、温厚

善,即善心、善行

总结这10个字,无非是想从玉的品格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故宫博物院战国双龙首玉饰

在实践中,凡有一定收藏经历和古玉藏品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每当你拥有一件古玉真品时,立刻就会产生一种自豪和满足。置于家中,顿感蓬荜生辉,悬于身旁,总觉得心旷神怡。每当你欣赏它的时候,心中就会涌出一种激情、发出一种震颤,令你兴奋,令你陶醉,给你带来欺趣,使你得到享受,这就是玉的“灵性”。

玉是人作无言的“伴侣”和“先生”,只要真心地去感悟它,便会受到启迪。实践证明了条哲理:懂玉要讲德,不懂玉者不能达到真爱;懂玉要讲德,不讲德者不能达到真懂。用玉的品格陶治情操,修身养性,是玉器收藏的最高境界。“以玉会友,以德交友,有德有识,德才兼备”应该成为广大玉器爱好者和收藏家共同的座右铭。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0)

相关推荐

  • 《收藏家》|侠义勇为天下美谈——战国时期尚武精神与玉器的时代风格赏析

    任何艺术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 纵观历朝历代的中国古玉, 战国玉器那种 犀利.遒劲.强势和张扬的气韵, 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和仿效的. 这种特色鲜明的时代风格,一方面固然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密不 可分,另 ...

  • 古玉界:古人云:“石之美者”谓之玉(二)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 古玉界:从殷墟的发掘看商代玉器之美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的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在这片神奇的"废墟"上,单一座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就多达755件,几乎包括了商王朝中心 ...

  • 古玉界:流落他乡的绝美古玉(一)

    古玉是一个文化载体,传承着一个社会形态年代久远的形成.进化.发展和消亡.但他在中国又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就是汉民族文明延绵不断的延续从上古之玉中得到了印证,这是我们唯一的根脉所在.    上古之玉流于 ...

  • 古玉界:流落他乡的绝美古玉(二)

    古玉是一个文化载体,传承着一个社会形态年代久远的形成.进化.发展和消亡.但他在中国又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就是汉民族文明延绵不断的延续从上古之玉中得到了印证,这是我们唯一的根脉所在.    上古之玉流于 ...

  • 古玉界:传世玉器之美(二)

    螭纹玉带扣 清代 通长12.5.宽4.5.高2.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无瑕.长方亚字形,底部微弧.两块正面各镂雕以蟠螭,一块一端挖有方形孔为环,另一块一端雕螭首为钩形,钩环相套.背面 ...

  • 古玉界:宠萌威武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地区出土文物当中,最为称著的当属玉器.红山文化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玉质好.品类多,工艺水平高.红山先民在墓葬与祭祀中都是以玉为主.陶器为辅.崇玉.爱玉.唯玉独尊,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特征. 与红山文 ...

  • 古玉界:明代官员品级身份的象征—玉带板

    服饰以金玉,起源久远.而束带之用玉,则典籍载之最早见之于唐.而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一条白玉九銙八环蹀躞带,将目前所知的玉带最早时间提前到了北周时期.自唐已降,历五代.宋.辽金.元乃至明.历代都将 ...

  • 石头竟然会说话!古人云“石不能言最可人”

    收藏好的石头,是藏家最惬意的心愿.古人曰:"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正因为如此,藏石和赏石便成为当今的人们最流行的雅趣. 有人说:"石不能言最可 ...

  • 古玉界:西汉南越王和他的玉组佩

      南越王的组佩   南越王赵眜墓葬出土的是迄今为止可见的西汉时期最完整优美的玉组佩(图155).这一点很有趣,我们在前面说过,文献中记载的汉初,长安当朝并没有真正完善玉组佩制度:从出土资料看,西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