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的“神秘”训练术

作者:李通国

出生于1908年经历过民国国术擂台赛的著名武术家赵道新先生曾经说过,太极拳训练门内搞一套,门外教一套。[1]这不禁让人回味,太极拳门内搞的一套与他们普及大众的一套东西在训练中最重要的差别在哪里?还是从杨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的自我训练说起。

身材高大魁梧的杨澄甫,三十多岁时的照片

民国七年(1918年)父亲杨健侯去世,杨家功夫的顶梁柱塌了。此时已经35岁的杨澄浦顿时觉悟,发奋苦练。“兆清字澄浦,后人呼为三先生,生于光绪九年。性温和,幼时不甚喜拳击。年将弱冠,始从父学。父在,亦未深研拳中奥妙。父逝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各种功夫,却由自研而得,诚绝顶聪慧之天才。如能在幼时悉心从父学,则其造就当不在乃祖下矣。身材魁梧,外软如棉,内坚如铁,引人发人,均臻上乘。”[2]这个小传里说杨澄浦主要是靠自身的天赋和苦练成长为一代太极拳大师的,杨澄浦习武有天才之处,他身材魁梧高大又聪慧过人,这自是他日后有所作为的原因,暂且不去谈论。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杨澄浦如何具体实施训练的?对武术训练有一定了解的人,当会知道,训练太极拳架时,一个人足以把架子练得功夫老到,炉火纯青,可是武术技击训练是需要大量的实战格斗训练才能够成长起来的,那么杨澄浦是如何训练自己的技击呢?

杨澄甫在广州授拳时,左为傅钟文,右为傅振嵩。傅振嵩1928年担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比较他们的身材。

这里就涉及到杨澄甫隐秘的训练方法——桩功训练。

练拳者以木桩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称为“打桩”,比如:杨家练大捋之靠劲,要练靠打木桩或树桩;练枪术之粘劲用大枪在树桩上面左右反复粘刷,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咏春拳的“木人桩”是同样的道理。不过,现代人练太极拳已经很少看到这种重要的辅助练习方法了。

但是,桩,都是没有情感的死桩,可是技击的时候人是会躲闪、跳跃、反击的,所以无论什么的固定“桩”都是武术辅助训练手段,不是技击训练的本身,技击训练必须在真实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完成最终的训练。所以,中国古代武术就有了以人为目标的训练方法,“活桩”。

《太极往事》中提到“杨澄甫桩功极深,勤练活桩……”[3]杨澄甫以六块大洋的月薪雇用一名身强力壮的大汉,作为“桩”,苦练实战。“活桩”,这是古代的说法。现代对抗类竞技项目有一个专门的职业叫“陪练”,与古代训练中的“活桩”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

技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战中养成,“陪练”就是一个武者获得实战能力的根本途径。当然你也可以在不断的与人较量中获得实战能力,所谓功夫是“打架打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实战中对手的训练水平、所掌握的技术及擅长的招式都构成了较量中的千变万化,有规定之格的技术必须化成随机应变的技术。“陪练”就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柔道名将佟文说自己的奥运冠军很大程度是这些陪练陪出来的。而著名排球教练陈忠和,在成为女排教练之前为女排做了20年陪练。“陪练”者,相对于功成名就的光环人物,永远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的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

“陪练”通常有以下几种种方法。

一是纯粹做活动靶。这个是基本的训练,全面地训练武者的各种技击技能。

图中左边的运动穿着各种防护装备,就属于这类陪练。

二是递招(或者称喂招、破招等),着眼于技击招式技术的娴熟应用,现代各类对抗项目仍然在广泛使用。“令队兵中习此功最善者,田兆麟、尤志学等二人,为余递手作桩,先生从旁随时指点其谬误。”[4]田兆麟、尤志学二人,为许禹生递手作桩就属于这类情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在套路高度成熟,向大众传播过程中“递招”训练方法出现了异化现象。“两个人之间的‘喂招’‘接招’和‘破招’要求必须使用本拳种的动作,必须保持本流派的风格。”如此以来,“(武术散手)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动作而不是衡量人的格斗能力。”[5]1979年国家为了恢复武术技击进行大规模对抗实验中发现了这个严重问题。出现异化的时间极可能是1900年之后民间武术大发展,武术家大量进入城市谋生为了区分门派出现的。所谓门派其实是民国时武侠小说造势,人们信以为真,古代并不存在,这将在另外的文章中论述。

三是模仿某种打法的针对性陪练。这一种在今天职业运动员中比较常用的技击训练方法,主要对付擅长某种技法的对手。清代由于缺乏职业擂台比赛武术家技击训练通常不具体地针对某一个人,这种方法就较少使用。

四是真实地自由搏击陪练。这个不多说,任何人想要拥有真实的对抗能力,必须经过这一关的训练。

没有确凿而详尽的资料证实,杨澄甫大师在“活桩”训练中具体的训练方法,这是人家真正不对外展示的东西。以今天的训练方法观看,除了第三种方法不大使用,其它方法都可能在“活桩”训练中使用。民间武者通常认为招式的使用方法是古代大师秘不传人的东西,这样的思想在民国时期文人中也普遍地存在,其中包括杨澄甫的弟子陈微明、郑曼青等人。其实训练方法才是,一个人即使知道招式的使用也没有办法在技击实践中灵活使用,训练手段方法将把招式使用法转变成真实的个人能力。

杨家隐秘的“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今人的说法,训练学中也称为“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等。古代武术中没有形成现代训练学中使用体质分类名称,可是对于“劲”的分类却十分详细。“劲”不完全等同于力量素质,有一些与力量有关的可以模糊地归类为“相对力量”或者“爆发力”等。尽管在武术训练理论上对身体训练形成一个体系,但是古代武术家在具体实施训练中与今天的训练手段方法类似。

古代的“石担”就是今天的杠铃

杨氏太极拳擅长于“抛放”[见注释6]技巧,这些技击绝招来源于身强力壮的杨露禅,杨家的绝技是以力量为基础的,这构成了杨氏太极拳技击的技术特色。我们从杨澄浦三十多岁的拳照中看得出粗大壮硕的身躯,以他的体格或许是能够把杨家拳术的“抛放”技巧充分发挥出来的身体基础。陈家沟有传说是杨露禅练功的“石砧”,他的家乡也有据说是他练功的石锁。杨露禅时代是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他的拳术训练与我们今天太极拳训练方法根本不同。

清代练功石。陈家沟也有相似的练功石,据说是杨露禅使用过的。

今天很多太极拳爱好者都只是站桩而不练习力量,这对于推手(推手是技击的辅助练习而不是技击本身)或许是凑效的。因为太极拳爱好者训练并不着眼于实战,所以他们也就用不着练习力量了。对于杨澄浦具体训练手段和方法如果用我们现代人太极拳训练手段和方法去衡量和分析有着显而易见的偏见。现代太极拳体系是以包括推手在内的“套路”为中心的功力训练,而杨家太极拳训练从资料上分析是以“技击”为中心的训练体系,杨澄浦承接了父亲和长兄的训练方法,在独自训练时不会偏离传统方法过于遥远。

不过,对外为了突出太极拳的特征,谁也不肯说出来这种训练手段。没有速度、没有力量、没有灵敏,再好的“抛放”技巧都不过是空谈。壮硕的杨澄浦能够与人推手中发放自如正是得益于身体素质训练出来的“隐性能力”,不为普通习练太极拳者觉察到的底蕴。这也是追随他的太极拳练习者在与他较量的时候难有胜算机会的原因之一。

从现代武术技击训练分析赵道新先生说的话,太极拳家在门内训练的时候,身体素质和对抗训练一样也不会少;对大众教学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人们习以为常练习的样子。太极拳技击是与中国跤在本质上颇为类似的技击方式,恢复太极拳技击应该从本质上着手,从恢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着手。

注释

[1]赵道新《道新拳论》.

[2]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杨家小传,上海国光书局,1949.

[3]季培刚.太极往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28

[4]许禹生《杨健侯先生传》《体育月刊》第五卷第四期,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4)

[5]曾于久.武术散打训练新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6]杨式太极拳最擅长掷放术,其代表性动作是如封似闭。封是封锁,用横向力阻断对方的攻击力;闭是逼迫,用正劲逼迫对方在被动状态下出力反抗。当逼迫成功后,双手向上引导,脚步踏进,待对方脚跟浮起后,将其掷放出去。其它的技术动作都要转化为这种用力方式。杨澄甫描述此技:“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 田金龙《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

(0)

相关推荐

  • 太极拳玄机378:太极拳训练要有陪练

    2020-04-01 09:50·太极拳玄机 太极拳训练历来都是在门内进行,长期以玩劲为目的的近亲活动,造成技击能力越来越退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风行火爆血腥的实战时代,太极拳差不多被边缘化了,成了养 ...

  • 传统武术如何能打 要从三个方面来解决

    近年来雷雷.马保国等一些所谓的太极拳大师被暴打事件,不但给传统武术抹黑,而且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当前人们热议的话题是: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 我的回答是:传统武术是能打的!但是为什么 ...

  •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之——冉冉升起

    作者:李通国 杨澄甫不仅有高超的功夫,也有一个好品性.好功夫让人称道,好品性让人容易接近.一个武术高手或许有精湛的绝技,他可以称谓功夫大师,可是孤傲的性格容易让人敬而远之,他的功夫就很难流传:当然一个 ...

  •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之——匠星陨落,祸起萧墙

    作者:李通国 大师杨澄甫在广州的日子踌躇满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人生巅峰逡巡的大师,教拳生涯却在这里戛然而止.大师病了,病的很蹊跷,也许在今天不算什么大病,可是1935年对中国医生还是棘手的难题. ...

  •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1)

    作者:李通国 杨澄甫在浙江国术馆执教时拍摄的拳照 从人们的直觉印象中,"自述"应该是比较靠谱的个人历史,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某种利益.目标或目的往往会从下意识中不自觉地扭曲事实本 ...

  •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2)

    作者:李通国 杨澄甫拳架成熟期的拳照 三 杨露禅跨越时代的时髦用语 以手抚余曰:"居,吾语汝.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今之君子,祗知国之弊在贫,而未知国之病 ...

  • 太极拳理 ‖ 杨澄甫口传郑曼青太极机要,花钱也买不来的宝贝!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 ...

  • 杨氏太极大师杨澄甫口授曼青练拳秘诀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 ...

  • 杨家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弟子王旭东先生80岁时演练杨式太极拳

    武术人 4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学拳推荐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 ...

  • 杨澄甫、郑曼青、郝为真……10位太极拳大师解读太极真谛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用太极拳 八段锦 站桩打坐进行百日筑基,身体出现了惊人的逆转. 杨澄甫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郑曼青 吞天之气 ...

  • 杨澄甫口传太极拳秘法,看到赚到

      一.曰松. 澄师每曰,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