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大师杨澄甫之——冉冉升起

作者:李通国

杨澄甫不仅有高超的功夫,也有一个好品性。好功夫让人称道,好品性让人容易接近。一个武术高手或许有精湛的绝技,他可以称谓功夫大师,可是孤傲的性格容易让人敬而远之,他的功夫就很难流传;当然一个人尚若没有让人惊艳的功夫只会夸夸其谈,用不了多少年必将原形毕露,人们对他的功夫弃之如敝履,他的功夫尽管能够兴盛一时,也不会长久。杨澄甫大师恰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后学者常常称道他的为人,他的功夫在世间恒流传。

其实,杨澄甫出外教拳十几年已经积累下了好名声,在北京小有声誉。而当他受邀请决定去南方的时候,一个国术的美好时代业已来临了。他在北京潜心磨练出的超凡脱俗的本领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时代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要展开坚实而又有力的翅膀,一飞冲天。

盛年杨澄甫

一 、声名初起

1 性情相左两兄弟

太极杨家有显赫的武术世家身世,杨少侯与杨澄甫两兄弟自幼受到前辈言传身教。不过,功夫还是杨少侯更好,他受到祖父杨露禅和伯父杨班侯的指导,是杨家最期待的第三代接班人。杨澄甫与他哥哥杨少侯虽是亲兄弟,却比哥哥小二十一岁,用北京话说是父亲的“老儿子”。老来得子的杨健侯免不了对小儿子有几分溺爱,杨澄甫年少时即从父亲学拳,但是未尝痛下过苦功。他功夫大幅度跃迁还是在他独立门户,感到身上的责任之时。不过,他此时的功夫尽管与祖上与兄长相比较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对付普通人仍然能够应付裕如,那是功夫世家耳濡目染的结果。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纵横江湖的武功“绝技”

功夫是硬件,是一个人做事的底气。但要教拳为生,就必须让人让人深入了解你和你的功夫。人们信赖你和你的功夫才愿意跟随着你去练功夫。除非你教的是一群必须接受命令的士兵,那么教功夫的人尽管可以颐指气使,士兵也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在自由选择的场合,人们只会用脚去投票。“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他的专业技术,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是美国成功学教育家卡耐基的话。以教拳为生的武术家也概莫能外,所以拳勇之外,还需要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杨少侯和杨澄浦兄弟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似乎要印证卡耐基的名言。

杨少侯的功夫自是了得,但是性格保守弱于交际,其拳技更不轻传,因而曲高和寡。所教拳技难度大,本就为初学者不易接受,教学态度又极其严厉;在授徒时不问对象,推手时搭手即发放,出手迅捷不分轻重,从学者常常跌创。喜怒无常的态度,功夫浅者很难依样画葫芦,所以很多人尽管知道杨少侯的功夫,却是很少人愿意跟他学拳。[1]有拳技没有市场的杨少侯,生活上一度落魄,最后传言自杀身亡。一代英雄在和平年代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不能不让后人扼腕叹息。杨少侯生不逢时,尚若处在伯父杨班侯和父亲杨健侯的年代能在军队中任教,那一定是一个能培养出功夫高超士兵的教官,可是武术用于军事时代的光华已经落幕,技艺超群的英雄也只能郁郁退场。杨少侯的经历和脾气,似乎要为卡耐基的话做一个反面的注脚。

可是,同样是教拳弟弟杨澄浦却做得风生水起。杨澄浦性格温和开朗,善于通权达变。比如杨澄浦与大自己两岁的陈微明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后来收的许多徒弟在著书立说中都对杨澄浦功夫和为人有很好的印象,这就是杨澄浦在处世为人上最大最成功之处。杨澄浦在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循循善诱,教人说技不厌其烦。陈微明就是不断地在同杨澄浦的交谈中深刻地理解了太极拳,私下把他们的谈论记录成了学拳笔记,在1925年创办致柔拳社是作为教材出版。从这点也能看得出,杨澄浦和善的性格在拳击教学中充分体现,为他赢得了后学者的敬意之情。

杨澄甫1916年起在许禹生创办的北京体育讲习所担任太极拳教授,同时直到他离开北京前还在中央公园行健会教拳。

民国教育部官员许禹生,与杨家关系密切。

2任职北京体育讲习所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禹生就任中国教育部专门司主事,利用这有利身份,1912年11月,经过民国政府批准创办了北京体育研究社。

1915年许禹生向教育部提出“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之提案。被采纳后写入即将在全国各级学校颁布实施的《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中。同年4月,许禹生等人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上提出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提案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会议通过决议:“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与各师范学校培养成之。”武术在中国进入大中小学校从许禹生等人的提案被政府接受开始。

许禹生借助于国家教育政策,开始了大规模宣传工作,北京体育研究社开始向北京的各个学校发送传单。经过一段时间的广告宣传,效应开始显现出来。在北京市的40多所大、中学校先后向北京体育研究社发出了邀请,要求派武术教习前去传授武术。

武术教习需求量猛增,1916年许禹生决定开办作为北京体育研究社的附属机构北京体育讲习所,此时体育研究社开始有了自己在教学场所和组织。北京武术名家被许禹生悉数聘来,包括1912年进入研究社的赵鑫州、吴鉴泉等人,此时杨少侯、杨澄浦、孙禄堂、刘恩绶、张忠元、佟连吉、姜登撰、纪子修、刘彩臣等武术名家纷纷入驻体育讲习所,讲习所真可谓人才济济。体育研究社大量招聘武术好手时间段在1915年下半年至1916年初,距离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已经过去了两年多。

体育讲习所培养出的培养的体育师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社会上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许禹生和他的体育讲习所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教育部拨出专款在北京西单西斜街重新建造了新的社址。至此体育研究社和它的附设机构体育讲习所,完成了由私立向公立学校华丽转型。

这是杨澄甫时第一次进入体制内,尽管那个时代的体制还不像现在体制这样严谨。把他招进体制的是他父亲的学生许禹生。直到1928年下半年,杨澄甫在这里最后一个聘任期满时才离开赴南京就任。

3配合许禹生出版《太极拳势图解》

许禹生受到当时代军国民教育大行其道时期“体操”的影响,试图把武术加以体操化推广,编排一系列教材,其中就有《太极拳单式练习法》。但是在推广新编太极拳练习法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把太极拳配上口令去练习成了莫名其妙的东西,脱离了武术传统文化及太极拳的理念,吸收了西方体操思想没有使太极拳升华,反倒是失去了自我。

许禹生认识到了太极拳体操化的拙劣之处,在教材《太极拳单式练习法》之后就着手整理一部完整的太极拳著作——《太极拳势图解》。

书中的动作插图是以杨澄甫动作示范的拳照为蓝本,体育研究社社员郭志云、朗晋墀二人绘制。1925年杨澄浦的徒弟和朋友陈微明成立致柔拳社并在同年出版了《太极拳术》一书,第一次在书中使用了杨澄浦拳照,这些拳架被后人称为杨澄浦“中年架”。绘图技术虽然生硬稚拙,与杨澄浦动作照相比较,也较好地体现了动作的意味。

《太极拳势图解》采用杨家的太极拳动作技术,与后来杨澄甫的定型架还稍有区别。许禹生在教学中采用杨澄浦的拳架不仅仅是因为杨澄浦的拳架练得好,还有通权达变,适应大众的一面。通过这些途径的传播,杨澄浦和他的太极拳广为人知。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中的动作插图与陈微明《太极拳术》中杨澄浦拳架照片

4进入“央馆”首期教授班的短暂南下

杨澄甫在体育讲习所任职时,还有过以公事的名义短暂南下经历,那是中央国术馆成立前期1926年的事情。

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在1928年,不过它在成立之初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启动了。中央国术馆前行的道理颇多曲折,但是一经政府批准俨然已是国民政府最高武术教育和管理专门机构。它要配得上“最高”的荣誉,必须得有一批“大师”级的人才。所以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馆长张之江在名誉馆长冯玉祥的全力支持下,着手从全国范围选拔一批顶尖水平的武艺教习。

“央馆”董事会与国民政府教育部联合发文给全国各省、特别市政府,请其在各地域内举办国术选拔赛从中定夺若干名选手,最终报送中央(国术馆)以待作为国术教员之比试、任职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拿省主席的亲笔信到首都南京报到集中。于是,各省均先后通过自报自荐与公推公选的方式挑选出数名武艺行家里手并经过考核后,保送给“央馆”。全国32个省、特别市共推选出57名身怀绝技的武艺好手聚集南京,参加“央馆”首期教授班。在副馆长李景林的建议下,将武艺精英们组成的团体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央馆教授(训练)班”。

范克平发表在《精武》杂志上的《走进中央国术馆》一文中提供了首期教授班人员的名单,其中从北京推荐来的是:

“杨兆清(1883~1936年),男,祖籍河北省永年县。师承家传,擅长太极拳与太极打手等。田兆麟(约1891~1959年),男,祖籍河北完县。师承杨少侯及李存义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太极拳等。”[2]

杨澄甫,名兆清,澄甫是他的字;田兆麟拜师杨健侯,后归入杨少侯名下。都是杨家功夫传人。没有确切的资料证实,但限于当时国民政府还没有坐稳江山的历史条件,报送的武术好手比较局限,北京推送的名额可能是由许禹生推荐,当然杨澄甫、田兆麟都是名震一方的好手。

“教授班”带有浓厚的实验性质,中央国术馆第一次把众多的武艺人召集到一个国有性质的草创机构里,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无法预计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武艺家在当地颇有名望,其收入和生活水准远不是初创期的中央国术馆能够提供给他们的。57名成员虽然在短短一个月内从全国各省、市集结到南京,但却在半年之后大多人纷纷离去各奔前程。

杨澄浦又回到了北京,直到1928年才南下,真正开始他的南方之旅。

二、 一丝波澜

用俗一点的话说,杨澄浦在北京混得比较好,也不一定非要跑到南方去发展。不过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已经南移。上海成为中经济文化中心,远东第一大都市,江苏、上海、浙江等江南省市成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北京由北洋政府时期的首都变为北平特别市,许多金融公司纷纷南迁,上海成为它们新时代发展的落脚点。那时候的江南地区犹如1978年后中国刚刚改革开始时期的深圳等开放口岸,有才能或者渴望淘金的人趋之若鹜,“南下”成为一时潮流。所以1928年杨澄浦受到中央国术馆邀请时,欣然应允。杨澄浦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他祖父发迹的北京城,随着杨澄浦和他的徒弟们的到来经济富庶的南方,太极拳犹如燎原之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央国术馆为了召集人才,采取重金礼聘优秀人才的办法。如:杨澄甫是练杨氏太极拳的,以重金五百大洋聘他为教授。孙禄堂是练形意拳的,以三百大洋聘他为教授。练查拳的于振声、马金镖等,都是被重金聘为教授。”[3]“杨澄甫是练杨氏太极拳的,以重金五百大洋聘他为教授。”之说最初就是出现此处,以后的书籍大多引用此说,但是这个高的离谱薪酬说法可能有误。

杨澄甫接受了中央国术馆的聘请,但当时在北平聘任期还没有结束,杨家弟子当时还在杭州工作的田兆麟特地赶去南京代替杨澄甫教授太极拳。杨澄甫下半年动身去南京,他的弟子武汇川、褚桂亭及武汇川的学生张玉等三人随同前往。当时中央国术馆也安置不下这么多人,杨澄甫留下来,而正在代替杨澄甫教拳的田兆麟则随同孙禄堂去了同在南京的江苏省国术馆,他推荐随同弟子去了上海。

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出现皆大欢喜的局面。杨家几代人都以教拳为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从学者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能够系统掌握杨家武术的精髓并能够依据自己的天赋培养出一定的技击能力。也许这是杨家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或许更符合技术一般的成长和成熟规律。可是国术馆的环境似乎不适合杨家这种缓慢的培养功夫技能的教学训练方式,与张之江将军为代表的讲求实用速成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误会和抵牾,从而产生了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在中央国术馆几个月后,高薪聘来的杨澄浦去了江苏国术馆。

《江苏省国术馆年刊》之“本馆大事记”载:(民国十七年)十月二十日开会欢迎国术名家杨澄甫、刘崇俊两先生。“本馆教职员进退记略”载:“十月二十三日聘杨澄甫为名誉顾问”。“十二月九日查照本馆修正组织大纲,加聘孙福全为教务长,杨澄甫、田兆麟、金佳福为一等教习。”[4]

1929年2月28日,杨澄浦与田兆麟在江苏省国术馆工作五个月后一同辞去江苏省教习职务。杨澄甫暂时回到了上海,田兆麟又回到了工作多年的杭州。杨澄甫此前带着学生董英杰来上海安家,住圣母院路(今瑞金二路)圣达里6号,后迁至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大德村20号。杨澄甫及董英杰“师徒俩没有公开设馆授徒,但是私人前来延聘受教的人数极多。”[5]上海成为杨澄甫最后旅居地,这里有他众多的弟子,也有拥趸他和他功夫的人。这是杨澄甫在各地工作时能够随时辞职的资本。

三、 声名鹊起

1武术圈名人

很快,回到上海的杨澄甫就收到了浙江国术馆的聘书。

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在杭州正式成立,在苏景由的筹划下,按照中央国术馆颁发的组织法,聘请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挂职馆长,自任副馆长,主持馆务,郑佐平、黄元秀等人是董事,杨澄甫被聘任为教务长。6月,苏景由、郑佐平、黄元秀等邀请当时国术界享有盛名的56位国术名家莅临观礼,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一帧题为“浙江省国术馆欢宴国术名家之摄影”的老相片,真实记录了这次武林盛会的历史瞬间。

浙江省国术馆欢宴国术名家之摄影

照片中有李景林,孙禄堂、褚民谊、刘崇峻、杨澄甫、杜心武、吴鉴泉、刘百川、蒋馨山、张兆东、王渊生、张绍贤、刘协生、王宇僧、蒋桂枝、高风岭、尚云祥、张秀林、邓云峰、马玉堂、许禹生、韩化臣、黄柏年、刘彩臣、杨季子、王茂齐、刘恩寿、吴恩候、金佳福等;还有孙存周、高振东、左振英、佟忠义、刘高升、田兆麟、褚桂亭、李星阶、肖品山、李书文、叶大密、陈微明、刘丕显、任鹤山、汤鹏超、姚馥春、万籁声、李丽久、张思庆、耿霞光、朱霞天、朱邵英、李子杨、傅剑秋、候秉瑞、韩其昌、赵道新、武汇川、程有功、窦来庚、谌祖安、杨明齐、朱国福、施一峰、刘善青、任虎臣、陈明证等人。

杨家太极拳功夫直接传人的有杨澄浦、吴鉴泉、许禹生、田兆麟、褚桂亭、叶大密、陈微明、武汇川等人,若包含那些间接的传人,民国时太极拳几乎是杨家的天下,人才济济,名家辈出。这次浙江国术馆成立时邀请了众多的国术界名家,也是为不久举办的杭州全国国术游艺大会做铺垫。

宴请李景林将军

1929年10月,苏景由与黄元秀等在杭州涌金门外的三雅园“放庐”宴请时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将军,一起聚宴的有杨澄甫、高振东、孙禄堂、刘百川、杜心五、郑佐平、田兆麟、褚桂亭、钱西樵及沈尔乔等人。

1929年10月10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摄影

1929年11月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举行。大会设评判别委员会及检察委员会。评判委员长李景林,副委员长孙禄堂、褚民谊,委员包括刘崇峻、杨澄甫、杜心武、吴鉴泉等26人。民国时称的“评判”就是今天的裁判,“评判委员长”就是裁判长,“评判委员”就是裁判员。杨澄甫时任杭州国术游艺大会裁判员。

2太极拳架定型

杨澄甫的定型架

1929年,杨澄浦带着家眷和学生董英杰从南京到上海时,就拿了后来定名为第一部著作《太极拳使用法》里的拳架、推手、大捋、使用法、对杆等照片和部分初稿。在浙江国术馆工作期间,杨澄浦又感觉年轻时的照片功架不够理想,重新拍摄了新的拳架照片,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杨澄浦“老年架”,但是此时的杨澄浦才四十七八岁的年纪,适逢人生的壮年,是经验最丰富,创造力最为旺盛的顶峰时期。说它是“老年架”还不如说是杨澄浦太极拳的“成熟架”,太极拳的“定型架”,换句话说1930年左右的时间是杨澄浦功架的成熟期。经历长达二十多年的太极拳磨练及教学实践,在与大众的切磋交流中杨澄甫更深刻地理解了大众的对太极拳期望和需求。他的动作舒展,架势宽大,柔和缓慢的太极拳动作深受人们的欢迎,一时成为太极拳之模范版本。

1931年初《太极拳使用法》出版不久,由于种种原因杨澄浦让印务馆将原版毁掉,发行社将存书收回,所以《太极拳使用法》在社会上流传不广,但是它对研究杨家功夫在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和方法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杨澄浦1929年至1931年初在浙江国术馆中执教,任教务长。

杨澄甫在广州法学院

四 、 巅峰时刻

1南下广州

1931年,刚刚离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的杨澄甫还在为《太极拳使用法》一书闹心的时候,广州方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促成杨澄浦南下广州的有两个重要人物:曾如柏和陈济棠。曾如柏是归国留学生,先供职广西省教育厅,后任广东法学院院长。曾如柏在北京读书期间,曾经向杨澄浦短暂地学习过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奥妙略知一二,就是这短暂的学习却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曾如柏向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及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陈济棠推荐杨澄浦,函聘杨澄浦赴广东授拳。1932年当杨澄浦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广州教拳时,曾如柏为了能够让杨澄浦留下来安心教拳,请陈济棠在其总部为杨澄甫谋一谘议职务,使千里迢迢来广州的武术家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曾如柏的热情还不仅仅如此,又按武术门第的传统礼仪正式向杨澄甫递帖拜师。

杨澄甫带着他的太极拳来到了中国的最南方。他和他纯熟的技艺不负南方人们的盛情。杨澄浦身材魁梧,气宇轩昂,打起拳来落落大方,炉火纯青的技艺把太极拳的演练推向了一个高峰。练起拳来是“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骤至”。他的太极拳技术是太极拳的滥觞之作,那宽大的架势和精彩的演练技巧征服了广州人民。

以教拳为职业的杨澄浦不仅脾气随和,技艺精湛而且教学方法上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杨澄浦教拳时,通常由杨守中带拳,自己在旁边指导,一招一式,一拳一脚,言传身教,不厌其烦,直到动作符合要求为止。学员有不明白的地方,百问不厌,解答起来十分耐心细致。对于那些学拳能力较差的学员,只要愿意学习,他辅导起来也始终是满腔热情,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厌烦。杨澄浦的敬业精神以及和蔼可亲的性格为他赢得了无尚的声誉,或者说是他的人品和道德成就了他,也是成就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除了人品还有他的精湛的技艺。

在给学员示范用法时,他伸出一个右棚手给学员练劲,要学员竭尽全力推动,他则是面不改色气不发喘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神态从容自若,似乎是没有丝毫的力量作用在他的手上一样。他的用劲方法如此蹊跷让人十分百思不得其解。当对方的手搭在他的手上时,似乎他只是微微一动,还没有弄清楚他是如何发力之时,对方已经横倒在地或者被远远跌出。那些与他推过手的人说起与他交手的感觉常常描述说,用尽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去推他,好似触到了软绵绵的棉絮,他好像丝毫不受力,稳如泰山。[6]一个把太极拳技击技巧娴熟使用的大师,杨澄浦与一般人的试劲交手如同高超的文学家使用起符合自己意图的词汇一样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丝毫没有做作的不适之感,一切都是神来之笔。这种神来之功常常使从学者生出敬仰之心,对他的功夫推崇备至。

杨澄浦在教学方法有自己的风格。

譬如在讲解“粘黏连随”时,用一条普通的洋纱线,用手捏住一端,让别人捏住另一端,划定一个固定的范围,让对方以任何形式,以最快的速度和力量,向任何一个方向拉去,而他总是能够紧紧相随,使对方始终无法拉断这根线。[7]这种寓功夫于游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从学者能够很好地领会太极拳抽象的劲力,也增添了枯燥技法学习的乐趣。不知是杨家常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杨澄浦个人独特的创造。杨家在太极拳教学方法形成的系统教学步骤和方法是其他流派无法比拟的,这是杨家对武术教学和训练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性成就。可是人们常常只是谈论武术家武功的惊人之处,并不关心武术家的真实贡献。

杨澄浦来到了广州,太极拳的延伸线从北京—南京—上海,一路蜿蜒曲折来到了中国的南疆,杨家太极拳到杨澄浦一代在面向大众的传播上登峰造极。

杨澄浦在广州,先后在陈济棠总部、广西李宗仁与白崇禧驻粤办事处、国民政府四集团军、广州公安局、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法学院等处授拳。

杨澄浦到广州,所受到的礼遇远远高于从前在北方和江南一带授拳之时,对广州的生活颇感适宜。

杨澄甫南下广州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一个太极拳最美好的时代。

2《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是太极拳大众化的标志

1934年杨澄浦把另一部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的编写定稿任务交给了另一位杨家弟子、全才的文化名人郑曼青。按照杨澄甫的要求,郑曼青对《太极拳使用法》进行了大量的编删和整理。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新版的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从《太极拳使用法》到《太极拳体用全书》探寻杨氏太极拳演变秘密

《太极拳体用全书》编辑目的是要成为一本以大众习练者为对象,以“养生为本”“文练”为主导的太极拳普及教材。在内容上全面剔除了《太极拳使用法》中杨家老谱三十二目的相关内容以及关于实战训练的文献。

今天所说的太极拳大架是太极拳入门的一种练习方法,这种表现形式得到了大众喜爱而广泛传播。如此说来,杨澄浦《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不也是删繁就简迎合大众趣味吗?

从这些文献资料编纂过程的转变,能够一睹太极拳从技击性拳术逐步向养生健身为主的大众化普及转变的过程。不过,从另一方看,它是否意味着太极拳思想的全面成熟呢?

注释

[1]陈微明.志杨少侯先生.《申报》中华民国十九年(1940)三月二十二日,星期六,第五张.

[2]范克平.走进中央国术馆之四.精武[J]2011(02)原文有误,已校正.

[3]庞玉森.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6

[4]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十八年出版(1929),现在有影印书籍.

[5]金仁霖.太极传心录[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8.

[6][7]金承珍口述,金继中整理.杨澄甫南下广州传拳轶闻.武林[J]1982(07)

(0)

相关推荐

  • 京师武林名家司永亮(上)

    作者按:司永亮先生是我师父.本人从小喜欢武术.10岁时,拜沧州老武师崔凤歧为师,学习少林拳,崔老回家乡后,又从师京东民间武师杨武林先生学练八极拳.白猿通臂门.九节鞭等.1965年我在北京分司厅中学读初 ...

  • 浅谈王培生实战能力,18岁任职武馆教练,交流会上打服日本代表

    纵览我国将近4200余年可考证的传武历史,其中所涌现出的武术大家和宗师可谓是如过江之鲫一般数不胜数.譬如,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的这位王培生先生,他便是一位博学百家武术的一代传武大家. 王培生那么关于王培 ...

  • 访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苗新民

    访 吴式太极拳 第五代传人 苗新民

  • 雷慕尼拳术造诣如何?拳术得陈发科真传,走架时意气形神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作为一门从明末一直流传至今的传统武术拳种,其不仅有着沾.粘.连.随的独特拳术风格,同时更是至今还保留着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发放于外,以及缠绕坚无不摧的弹性爆发劲. 雷慕尼(右一) ...

  • 杨少侯离世说法的真假论证

    对于杨少侯先生之死,多有文章叙述,主要由两种说法,分别是由童旭东先生提出的比武自杀说和颜紫元先生提出的受辱自杀说,这两种说法的传播比较广泛.但仔细读来又觉经不住推敲,杨少侯先生究竟因何而死注定又是武林 ...

  • 吴家太极之:道不尽的吴功藻和吴公仪,推吴家太极向盛期

    文/李通国 吴家太极秉承杨家,在早年的北京城,在民国的南方,杨家太极一枝独秀,吴家总活在杨家的影子里.即便在民国那个国术大发展的年代,太极拳家尽沾雨露,但吴家一直不温不火.一个意外的举动,仿佛成了吴家 ...

  •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的“神秘”训练术

    作者:李通国 出生于1908年经历过民国国术擂台赛的著名武术家赵道新先生曾经说过,太极拳训练门内搞一套,门外教一套.[1]这不禁让人回味,太极拳门内搞的一套与他们普及大众的一套东西在训练中最重要的差别 ...

  • 太极拳大师杨澄甫之——匠星陨落,祸起萧墙

    作者:李通国 大师杨澄甫在广州的日子踌躇满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人生巅峰逡巡的大师,教拳生涯却在这里戛然而止.大师病了,病的很蹊跷,也许在今天不算什么大病,可是1935年对中国医生还是棘手的难题. ...

  •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1)

    作者:李通国 杨澄甫在浙江国术馆执教时拍摄的拳照 从人们的直觉印象中,"自述"应该是比较靠谱的个人历史,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某种利益.目标或目的往往会从下意识中不自觉地扭曲事实本 ...

  •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2)

    作者:李通国 杨澄甫拳架成熟期的拳照 三 杨露禅跨越时代的时髦用语 以手抚余曰:"居,吾语汝.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今之君子,祗知国之弊在贫,而未知国之病 ...

  • 太极拳理 ‖ 杨澄甫口传郑曼青太极机要,花钱也买不来的宝贝!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 ...

  • 杨氏太极大师杨澄甫口授曼青练拳秘诀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 ...

  • 杨家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弟子王旭东先生80岁时演练杨式太极拳

    武术人 4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学拳推荐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 ...

  • 杨澄甫、郑曼青、郝为真……10位太极拳大师解读太极真谛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用太极拳 八段锦 站桩打坐进行百日筑基,身体出现了惊人的逆转. 杨澄甫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 郑曼青 吞天之气 ...

  • 杨澄甫口传太极拳秘法,看到赚到

      一.曰松. 澄师每曰,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