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大秦赋》中的诗文及文化采访(节录)|李晓刚

编者按:

央视热播《大秦赋》中的诗文及文化采访(节录)

                                 李晓刚

一、何谓《秦风》?
《秦风》是诞生于秦地的民歌,《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大约产生在周宣王时到春秋中叶之间(约前841至前604),作者应为下层民众。《秦风》共有十首诗,分别是《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既有《无衣》这样洋溢雄健阳刚之气的诗作,也有《蒹葭》这样充满柔美婉约之风的作品。

二、电视剧《大秦赋》中,《无衣》一诗时常响起,秦国君臣皆能唱《无衣》,历史情况如何?《无衣》产生于何时?作者是秦哀公吗?主题是歌颂还是讽刺?

1.《大秦赋》中秦国君臣皆能唱《无衣》基本符合历史史实。
《左传·定公四年》载: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可以看出,在秦昭襄王前200多年的春秋时代,其先祖就会唱《无衣》,秦昭襄王及大臣能唱也合情合理。

2.至于认为作者就是能赋的秦哀公则大谬不然,这里有三个错误:
其一、对“赋”字理解的错误。“秦哀公赋无衣”一句中的“赋”并不是创作的意思,而是吟唱,春秋时代,外交场合吟几句《诗经》中的诗很常见,一者表现自己有修养,二者也能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和观点。秦哀公赋《无衣》则表示援楚抗吴决心已定,这无异于出兵的誓词!
其二、时间判断错误。《秦风》来源于《诗经》,《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之间,而秦哀公时代已到了春秋晚期,这个时期,《无衣》早藏在《诗经》里了,他顺手拈来罢了。
其三、称谓认识错误。《无衣》诗中有“王于兴师”,即君王命令出师,此王指谁?是被吴人逐出郢都的楚昭王?这不可能,楚昭王没这权力;是周王?显然不对,春秋时周天子已徒有其表,威严尽失,更不可能号令诸侯援救南蛮之楚。是秦王?则更不对,秦国最早的王是战国时代秦惠文王,距秦哀公时代,时间已过200多年。
3.《无衣》应产生秦襄公时期。
史料载: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入西周境内,占领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于是周室诸侯视西戎为不共戴天之仇人。这就是《无衣》中所说的“王于兴师”“与子同仇”。秦襄公奉命帅秦人勤王抗戎,并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因护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同时,平王又下命令给秦襄公:讨伐犬戎,夺回被犬戎侵占的宗周镐、丰之地,能夺回就为秦国所有。于是秦襄公带着王命不断和犬戎作战,最后,自己也死在和犬戎的战斗中。由此推断,《无衣》应产生于东周初年秦襄公时期。
4.《无衣》主旨问题历来争论不休,主要有讽刺说和歌颂说两种。
讽刺说:主要从《毛诗序》而来,认为《无衣》讽刺秦君穷兵黩武,以后郑玄、孔颖达、王夫之等皆认同。
歌颂说:从班固《汉书》及朱熹《诗集传》而来,班固认为秦地近羌胡,民俗慷慨尚战;朱熹认为秦人之俗,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从《无衣》“王于兴师,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内容和情感基调来看,显然是歌颂秦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舍生忘死,保卫家园的誓词和动员令。应为歌颂诗无疑。
三、秦人为啥爱唱《无衣》?

原因有三:
1.情感慷慨激昂,主旨鲜明
《诗经》描写战争的诗作不少,但《无衣》诗爱国卫家主旨最为鲜明,情感最充沛,最感人,它充分表达了秦人团结协作,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2.诗里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秦人性格契合
一部秦人立国史,就是一部与周边戎夷不断抗争的血战史。秦本游牧部落,没有鲁齐卫等显赫的身世和背景,出身卑贱,始非子因养马有功而成为周附庸,再到秦仲被封为西陲大夫,再到东周初秦襄公被封为诸侯,立国既晚,周边又全是虎视眈眈的戎夷之族,艰苦的环境,累年的征战,养成秦人尚武重义,轻死亡生的民族性格,两位首领秦仲、秦襄公竟战死疆场,这在那个时代很少见。而《无衣》诗精神内涵就很契合这种民族性格,所以才会有秦哀公唱着《无衣》,下达出师的号令。

3.语言浅近质朴,通俗易懂
《无衣》没有艰涩难懂之字词,语言近乎口语,这样更易于吟唱和流传。
四、《无衣》对以后的诗歌有啥影响?
《无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最早的边塞诗,其慷慨激昂的情感对中国以后边塞诗影响深远。《诗经》写战争行役之诗约三十多首,真正写战争的共八首,这些诗作大多表现反战、厌战、怨战之情绪。而《无衣》的主旋律则是激昂奋发,坚定乐观。这对中国以后的诗歌影响巨大,如屈原的《楚辞·九歌·国殇》,汉乐府《战城南》及曹植的《白马篇》,鲍照《出自蓟北门行》等,就深受其影响。到唐代,初盛唐的很多诗人的作品,如王勃等初唐四杰,特别是王昌龄、岑参、高适及王维等奋发有为,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其源头就在《无衣》。
五、《大秦赋》里,说秦人逐客是因郑国事件引起对吗?《谏逐客书》的成因和背景是什么?
说秦国逐客因郑国修渠事件所引起,这话没错,因为《史记·李斯列传》就是这样说的。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同样《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载,秦王政十年,秦国发生了嫪毐叛乱事件,平定叛乱后,吕不韦免相,勒令回洛阳封国,同时秦国开始大规模逐客。郑国修渠事件是在秦王嬴政即位初年,嫪毐事件已到嬴政十年。将这段历史线索梳理一下,可以得出逐客原因:
1.嫪毐事件,这是主因
嫪毐叛乱牵扯出相国吕不韦,引起秦王警惕,而下令逐客。这时秦王政已成人,迫切需要从吕不韦这些外来人(嫪毐是赵人,吕不韦是卫人)手中夺回权力。
2.郑国事件,这是副因
战国后期,秦国日夜攻打韩国,韩国危在旦夕,派水工郑国来秦修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使之不能东进。后阴谋败露,但秦国并未杀郑国,而是让他继续主持修渠工程。嫪毐事件发生后,秦国新账旧账一起算,郑国来秦国修渠就又被宗亲大臣们拿来说事,做为逐客的依据。但这是逐客的副因而已,电视剧将之视为主因,显然是错误的。
六、《谏逐客书》为何能打动秦王政?
最主要的原因是抓住秦王政贪婪心理和成就帝业的雄心壮志。攻心之术运动得成功。具体是三招攻心:
第一招.用历史经验攻心
列举秦国历史上四大雄主的成功经验:秦穆公用外人百里奚、由余等称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而举地千里;惠文王用张仪而散六国合纵;昭襄王用范雎而蚕室诸侯成帝业。
第二招.用现实攻心
今君王重他国之财物美女而轻他国有用之人才。
第三招.未来之危害攻心。
现在抛弃老百姓以帮助敌国,驱逐宾客来资助其它诸侯,这是国家危亡之道!
七、《谏逐客书》使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秦日益强盛,对当下有何启示?
得人才者得天下。两千多年前,秦人摆脱狭隘思维,打破地域限制,能从边陲一隅之地,走向关中,走向中原,最后走向全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泛吸呐外国人才,广收天下贤臣良将为我所用。今天,我们同样面临中华民族再次复兴的历史机遇,我们更应该爱惜人才,任人唯贤,把各方面人才聚集到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之中来!
八、怎样看待历史剧融入诗文这些文化因素?对当下历史剧有何看法和建议?
诗文等历史文化融入历史剧是不错的选择。一者可以增强剧作的情感、美感和人性因素,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及审美思维,寓教于乐,使之人文教育意义更强;二者诗文的融入也可扩展和丰富剧作的故事内容,渲染环境,使之更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从而更吸引观众。
但要注意:诗文等文化因子的融入要符合剧情、人物和故事发展的需要,合情合理;同时,要尊重历史史实,不能为了诗文而诗文,为了噱头而引入。电视剧《大秦赋》引入《无衣》诗是成功的。
当下历史剧正剧居多,有优秀之作也有很多烂剧。历史剧要尊重历史,符合史实,不能戏说,不能过度拔高,更不能胡编滥造。《大秦赋》总体不错,但一些情节及人物仍不够严肃,与史实有悖:比如楚人扶老携幼奔赴秦国,如秦王政在雨中对吕不韦说愿和他一起浪迹天涯,如对嫪毐和赵姬关系过多渲染等等。
2021.1.11
李晓刚 字陶之,号陶轩主。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专家,诗人。高等教育教材《大学国文》主编。兼任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全国财经院校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小楼听雨》诗平台评论委员。
编辑/章雪芳  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22):2021年第四期
每周试玉(216)|嘉宾【江合友 阿杕 熊天锡】
【小楼听雨诗刊】2020年(10-12)月目录
首届【人间要好诗】诗词有奖活动完美结束(朗诵视频纪念版)
“人间要好诗”第二届诗词大赛结果公示
《小楼听雨诗刊》2020庚子新春大拜年
今日关注|第三届【人间要好诗】大赛获奖作品

书 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