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和平圈楼”
【沈阳地名故事】
最近写了沈阳不老少地名了,应大家要求,有很多“点映”的,我呢,很多资料都是有的,但是有些朋友的要求实在是不太适合这时候满足,你比如,有人让我说说“文官屯”这名儿咋来的。我说,大哥哟,这再咋也是大年关上的,你不至于非得这时候知道吧,我这时候年关头儿上说“文官屯”,那是不有点儿不太合适,是不是跟气氛不是那么太合?那也有不老少说让我说各个村儿名儿都咋来的的,我说呢,这大过年的时候呢,是不是最好说点儿能带气氛的地方?
所以,应大家要求之一,我今天就来说说沈阳著名的“和平圈楼”。
“圈楼”是老沈阳人春节的特有记忆
据我所知吧,沈阳圈楼有很多处,有和平圈楼,有南圈楼,好像还有皇姑圈楼,但我去过的没几个,或者说我当年去年,现在都忘了,那时候年纪太小了。沈阳最著名的圈楼呢,就是和平圈楼。现在这个地方已经都不存在了。但是,我可以这么说,虽然这个地方它不在了,但是只要我一提起“和平圈楼”这四个字,老沈阳人肯定脑子里会浮现出N多年的春节经历,不信咱看评论。
和平圈楼,这个地方呢,就在现在中兴商业大厦的北边,后来不是干过什么日本商店叫“伊势丹”么,后来还干过兴隆,但那地方都没干起来,现在好像是个什么商驻楼了,现在不知道干哈了,我已经太长时间没去太原街了。对于一个老沈阳人来说,一提“老联营”,那简直不能太熟了。你可千万别觉得是现在中华路中山公园北门那个联营公司。其实所说的“老联营”,就是中兴商业大厦的前身。
所以,当时的和平圈楼就在老联营的北侧。说了半天,您可能会问了,那这个和平圈楼到底是干哈的呢?说白了,就是买菜的地方。其实就是存在了非常多年头的“和平副食商店”,由于那个楼是一个环形的造型,所以老沈阳人习惯称之为“和平圈楼”。
这个“和平圈楼”,始建于1928年,是当时由日本商人投资建设的。因为地处春日町(今太原街),故取名为“春日町市场”。伪满时期,这个市场里有14家私人店铺,其中半数是日本商人经营,如石田花屋、义道分庄、三顺兴、九一支店等等,分别经营肉、蛋、菜、鱼、食品杂货等等商品,其中石田花屋是经营花卉的。那时候光顾这里的客人多数为日本人,当然也有少部分开饭店和旅店的中国人。1945年沈阳“光复”后,这个市场被改名为“平和市场”,并归属当时国民党商务部门管理。你可千万别觉得这个“平和”是心气平和的意思,据沈阳的老人讲,“平和”其实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沈阳人对所谓“大和”的一种特殊的心态。
1948年沈阳解放后,这个市场由市土产公司、东北公路局、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沈阳站前职工消费合作社四家接手。1956年改制合关,成为国营商店,当时的名字改叫“蔬菜水果第一商店”。不久,又改称为“食杂第一商店”。1958年改为“和平副食商店”。1969年,商场与沁园春食品店、副食品供应站合并,改名为”东方红副食品商店“。1973年又分立开来,恢复“和平副食商店”的名称,隶属于市场副食品公司。
和平圈楼:曾经承载沈阳人幸福生活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和平圈楼可以说是承载着很多沈阳人的幸福生活,尤其到了春节前的时候,这更是火红异常。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和平副食商店共有全民、集体性质的正式职工600余人,设置鱼肉,干酱菜,食品水果,青菜四个专业店,附设糕点、肉食两个加工厂。总营业面积2600平方米,经营1300余个副食品种。由于当时按属地包片供应,该店除担任商场附近6000多户、25000多居民的副食供应外,还负责该地区许多大型宾馆、旅社、饭店和驻军等等伙食团体的副食供就任务。
和平圈楼的日接待消费者达6万多人次,节日可达10万多人次,日销售额近5万元,节日可达10万余元,月销售额居省内同行业之首。改革开放以后,商店加大了专业化经营,增设了鱼翅、海参、干贝、鱿鱼等等中高档海产品专柜。当时,更云集了一大批各地土特产品、风味产品和省市名优产品,由于太原街处于离沈阳站如此之近的商业中心区,所以,当时和平副食商场可以说,在东北地区都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处副食商店。1983年商店的数据是,总销售额达到1658万元,上缴利税66万余元,要知道,当时沈阳人每个人的月工资也就只有十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所以,这个销售额在当时来说,就是妥妥的“超级商业中心店”的水平,不仅仅对于沈阳人,更是辐射东北的重要shoppingmall,当然啦,那时候还没有这种洋词儿来形容,但业务水平有之过而无不及。
那个时候有一位沈阳商业服务业的标兵,人称“卖菜姑娘”的李素文,就是出自这个商店,那个时候可是辽宁省一级的劳动模范,还专门被拍成新闻电影、纪录片。可见当时沈阳的“和平圈楼”的名噪一时的状态,可以说是东北首屈一指。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商业副食业迎来了改革。副食行业不再统筹供应,沈阳家乐福为首的大型超级市场的出现使沈阳商业副食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各种早市、马路市场不断出现,使原来的大型综合副食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那时候起,不仅仅是和平圈楼,沈阳副食全行业都进入了“下行期”。和平副食商场,大批职工下岗、转行,商场也被出租他用。到了2002年9月的时候,随着太原街商业街的改造建设,和平副食商场被动迁拆除,“和平圈楼”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说起和平圈楼的故事,那真的是太多了,尤其是在春节前,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正是老沈阳人,尤其是老和平人集中逛圈楼的时候。这个圈楼吧,很多人都说,这个“圈”的造型设计就是比较合理,你就算是买再多的东西,逛一圈半怎么也买全了。那时候一家几口一起去逛圈楼,然后卖菜的排队一个,卖肉的地方排队一个,卖水果的排队一个,再在卖熟食啤酒的地方排队一个,最后全都买着了,一家几口就在大门口集合。那个时候如果小朋友要是被告诉说要去被带着逛圈楼,那都得乐翻天了,那时候一合计圈楼两个字儿,那就是汽水、不老林、大菠萝、大桔子、大扒鸡、大香肠,那种“巴甫洛夫”的自然反射就集满了小脑袋瓜子。每到春节之前,和平副食里是人满为患的,虽然说东西不多得靠抢,但是人们在那种抢购的队伍中,脸上多是那种美好生活的笑意。
现在的生活虽然肯定是比那时候好很多了,不用再去挤副食店了,很多东西都快递到家门口了,而且品种比那时候多多了。那时候还有很多东西是凭票供应呢,但是,那种时候,春节前买点好吃的在家囤起来,然后畅想一下春节时候满嘴流油的幸福,咋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好。
时代发展了,现在咱都动动手指头,就有人把好吃的好喝的全都送到家门口了,但是,这样一个人和人过个春节都不怎么见面的节日,咋就觉得比当初的幸福感差了不止一个段位呢?那时候的家里,爸爸不止一次地跑副食店,然后把各种东西囤积起来,把很多肉啊、鱼啊、鸡啊都用塑料袋和网兜吊到窗户冻上,然后妈妈已经很多天就开始把家里的床单被罩枕巾窗帘全洗一遍,然后可能当时的你,买上一挂小鞭,在家里拆零成一个一个的,然后点上一支檀香,戴上棉帽子就出门去疯。
那个时代的春节,可能再也回不来了。那个时候我们还会对春节的美食有很大的向往,那个时候我们还对春节放鞭乐此不疲,那个时候我们还真的会一家人坐在一起美滋滋地看春节晚会,那个时候春节换的新衣服还真的会穿很长时间不舍得脱下来,那个时候的我们,还不是现在的一把年纪,那个时候的生活,还有那么多“和平圈楼” 这种副食店点缀的诸多美好。
现在的我们,可能只有过节之前,回想当时的一切,看一年过去,岁月无声;听窗外劲草,裹挟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