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调胃承气汤——目赤,眩晕,呕吐,呃逆,牙痛
34目赤案——张守杰医案
治疗一例目赤案,患者使用清热疏风药无效,诊治二周,仍见其结膜充血或火红、眼睑红、眼眵粘住睫毛而难以启目、脉弦带滑、舌偏红苔薄黄腻,并有口渴便秘,投调胃承气汤一剂,大黄用甘草汤泡,芒硝用大黄汁烊冲服之。服后夜间大便3次,目痛大减,结膜充血明显好转,病势十去其七。二诊按原方去芒硝。加夏枯草、白菊、桑叶等,4剂而愈。[张守杰调胃承气汤治目赤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7):35]《聂氏伤寒学》
论:滑为阳气郁格。这个弦,是胃热脾约,乙木枯燥之弦,还是甲木不降,相火上逆之弦。而此病目赤者,是甲木不降,相火上逆也。用清热疏风之药,就是泻甲木相火之意,但此无效,而有口渴便秘者,此是胃肠燥结,胆木不降也,泻胃降逆,以疏甲木客热上逆也。
弦为阳气之弱,阳气初始之象。弦为肝脉,肝胆属木。脉弦者,不是肝陷之弦,就是胆逆之弦。
35眩晕(高血压)——刘景祺医案
王某,男,52岁,1976年9月就诊。头晕头痛血压高已两年,胃脘憋胀,纳呆,夜间和饭后脘胀较剧,经常服西药,血压稍降,停药后则血压复升,曾服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等疗效不著。血压190/120mmHg,大便二日一次,稍干。舌苔黄,脉上关上滑。印象:眩晕。辨证:阳明腑实,胃热上蒸。治则:泻热通便。处方:
大黄12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代赭石12克,钩藤24克。
服3剂,大便通,日3次稀便,胃脘憋胀除,头晕大減,血压150/100mmHg,脉上关上滑。上方略事加减,再服9剂,诸症消失,血压130/90mmHg,随访二年无复发。《经方验》1987:72-73]
按语:眩晕见便干、胃胀、纳呆、舌苔黄、脉关上滑,为胃中燥热结聚,阳明浊热挟厥阴风木上缠头窍所致。治以泻下阳明燥热为主,兼以凉肝熄风。标本兼治,故获良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如果不看后面的上关上脉滑,加调胃承气汤。那这个证会被认为是虚证。纳呆,胀满,这都是胃中冷的证。大便干,苔黄,脉滑,此是胃中热,调胃承气汤,泻热苦降。此用小承气汤对证,小承气汤轻下和胃。就是泻胃通瘀之用。
36呕吐——王常勇医案
万某某,女,23岁。因长期低热,胸痛咳嗽而入本院肺科,诊断:肺结核,经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于五天前始出现呕吐,逐渐加重,一日数次,食入即吐,食水难进,经用西药镇静、止吐等均无效,而要求中医诊治。1984年4月28日诊察,证见:精神不振,消瘦乏力,面色潮红,发热,不思饮食,频发呕恶,食入即吐。自述从呕吐始,至今六七日大便未解,查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数。此为久病体虚,内热伤阴,中焦热结,腑气不通,胃气不降,浊气上逆所致。治宜通腑降逆,投方调胃承气汤加当归:大黄10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甘草15克,当归15克。1剂,水煎频服,每次少量。
患者于睡前服完,服药间未见呕吐,一夜较安,次日清晨,解较稀软便一次,自觉胃脘舒适,身热亦退,口干微渴,早饭进稀饭半碗,饮水少量,此后一直未再呕吐。[黑龙江中医药1986,(4):49]
按语:本案呕吐缘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六腑以通为用”,故采用通下之法,所谓“病在上而取之下”也。又虑患者久病阴虚之体,虽有中焦津亏热结,犹不可大下,故以调胃承气汤加当归,补阴养血扶正,润肠缓下去邪。嘱其少量频服,以利胃气恢复,循序渐进,从而达到热随下而除,气随通而降,逆停呕止之效果。《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长期低热,而病在肺者,就是表证不解。咳嗽者,肺气上逆也。开始出现呕吐,这是麻黄汤与葛根汤的经郁其腑证。潮红,此是胃热,舌红为火气不降,黄为土燥,腻为肺闭,六七日是不大便,胃肠燥结也。弦细数者,数为外感,经热不泄,弦细为甲木不降,必相火上逆,所以舌红。承气汤,泻胃通腑。
38咳嗽——刘含堂医案
金某某,男,38岁。2002年4月20日初诊。半月前不慎感冒风寒,出现寒热、咳嗽等症,村医以西药治疗1周后,寒热已退,但咳嗽依然。现症:咳嗽频频,咯黄色黏痰,胸闷,纳食减少,便秘,脐周疼痛,拒按。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诊为咳嗽,证属肺蕴痰火,大肠燥结。治宜清肺肃肺,止咳化痰,泻热通便。以调胃承气汤加味,处方:生大黄12克,芒硝10克(药煎成,去淬后纳芒硝,微煮令沸),炙甘草6克,黄芩10克,全栝蒌30克,杏仁10克,大贝母10克,前胡10克。水煎服。服1剂,大便通畅,腹痛消失,继以前药去硝、黄,又服3剂而愈。
按:本例因感冒引发咳嗽,经用药治疗后感冒已退,但咳嗽未愈,肺热未清,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热邪由肺下移于大肠,与燥屎搏结,出现大肠结热证。治以调胃承汤加味,用调胃承气缓攻肠道结热,下其燥粪,加黄芩、全栝蒌、杏仁、大贝母、前胡以清肺肃肺、化痰止咳。药后大便通畅,肠道结热已退,则立即去硝、黄,以免伤及胃气。
三承气汤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普通感冒、哮喘、无名热、功能性低热、气胸、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急性肺炎等。辨证要点为上述呼吸系统疾病出现阳明腑实证或里实热证。
论:外感,病之来路;便秘,已成燥结;滑数,阳气郁格。有这三点,就相当清楚了。
39气喘——马少武医案
康某某,女,29岁,6月89年1929日诊。患者以心慌气短,四肢关节疼痛住我院内科治疗,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官能症。经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但气短喘促时作,不得平卧,服西药不效,故请中医会诊。诊见:气短喘促不得卧,潮热口干,全身汗出,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喘证,属热结肠胃,腑气不通,气机不得通降所致。治拟通腑泻热,降气平喘。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减:大黄、杏仁、甘草各6克,芒硝(冲)、厚朴各10克。服药2剂,便出水样粪便并挟有燥屎,汗出止,腹胀除,潮热喘促大减,能平卧入睡。后以调胃承气合香砂六君子汤调服7剂,诸症痊愈而出院。[四川中医1990,(7):15
按语:肺与大肠相表里,热结胃肠,腑气不通,浊气上攻于肺而致咳喘。治必通腑泻热以降气平喘,腑气通而喘自平矣。《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40气短喘促——马少武医案
康某,女,29岁。6月89年1929日诊。患者以心慌气短、四肢关节疼痛住我院内科治疗,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症。经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但气短喘促时作,不得平卧。服西药不效,故请中医会诊。诊见:气短喘促不得卧,潮热口干,全身汗出,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喘证,属热结肠胃,腑气不通,气机不得通降所致。治拟通腑泄热,降气平喘。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减:大黄、杏仁、甘草各6克,芒硝(冲)、厚朴各10克。服药2剂,便出水样粪便并挟有燥屎,汗出止,腹胀除,潮热喘促大减,能平卧入睡。后以调胃承气合香砂六君子汤调服7剂,诸症痊愈而出院。[四川中医,1990(7):15]《仲景病案学》
论:胃腑病实,气逆不降,甲木不降则目赤(34条),阳气不降则眩晕(35),肺气不降则喘逆(本条)表闭胃逆则呕吐(36),胃热不降,还消欲善肌(32)。各种病象,都是在教辨证。
仲景提纲,即为辨证大纲。黄师的注解类型,也是纲要式注解,而后学的人,就要结合实践来融汇贯通,活学活用。今天的很多中医与外行人,尤其是看不透黄师注解的人,更倾向于西医思维,更效率的学习中医治病,哪个病用哪个方,而不想苦燥且难懂的基础理论,看不懂黄师,就说黄师理论不行,并说其理论是自圆其说,诽为狂人。今天的环境是外感伤人的少了,而内伤的多了。而外感伤人虽少了,但外感不知解表,而留下的后遗症多了,皆是不善治皮毛之故。内伤多了,但内伤更难懂难学,看不透,也摸不着,全凭理论指导,而理论又没有准绳,有准绳理论,又看不懂。
41嘴唇肿——刘绍武医案
张某,女,21岁。太原河西区,于1972年秋来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就诊。秋天气闷,她却带着一个大口罩,摘下口罩后,见少女的嘴唇肿胀如碗,患者羞愧难言,告知刘老,口唇肿痛已20余日,用抗生素、消炎药皆不见效,病者痛苦不堪,无奈求刘老一诊。刘老观其脉证,见脉象洪滑,舌苔黄,时自汗出,口臭明显,遂开调胃承气汤二剂。大黄5钱,芒硝3钱,甘草3钱。令其急煎20分钟,分次温服,患者取药如法服用。2日后复诊,少女面容恢复如初,刘老复开两剂调胃汤以协调胃肠余热,患者高兴持方而去,不复再来。事后刘老讲,治病如用钥匙开锁,锁钥相符,一打即开,如影随形,很快取效。此女素常恣食干脆麻辣烫食品,脾胃积热益甚,唇为脾之余,脾胃有火上冲于唇,故肿胀难消,方选调胃承气汤引热出里。大黄清里部之热,芒硝泻脾胃之实,甘草健脾和中,三药为经,使里部之热急速出里,很快就收到治疗之功。临床用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治热,小承气汤以治满,大承气汤治实热、腹满、躁、实、坚,桃仁承气汤泻血治瘀,四承气汤各有妙用,运用得当,药到病除。(《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经方直解》
42牙周炎
张姓,男,23岁。患上齿牙周炎已五月,牙龈红肿,疼痛,充血,并有脓液,口臭,身热,口渴,烦躁,夜不安寐,大便秘结,已六日无便,脉滑数有力,舌苔黄厚,舌质红。辨证为胃火实热,用清泄胃火法。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味:锦纹大黄9克,元明粉9克,甘草3克,玄参15克,黄连3克。服二剂后,得泻数次,牙龈肿痛减轻,身热渐退,继以清胃散加减,以善其后。
按:《灵枢经》云:“胃足阳明经脉厖入齿中”。本案牙周肿痛,是因胃中积热上冲所致,故以调胃承气汤清泄胃火,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符合《内经》“上病下取”之旨,加玄参、黄连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胃热得清,则牙周肿痛自除。《类聚方广义》以本方治“牙齿疼痛,龈肺胀痛,龋齿枯折,口臭等,其人平日多大便碰结而冲逆”以及《玉机微义》“治齿痛出血不止,以本方为末,蜜丸服',均取清胃泻热之功。《经方应用》
论:白虎汤有磨牙证。葛根芩连汤也有牙痛,都因胃热。看医案有的分型,都是同一个病,有几个类型,分别都有用什么方。而看调胃承气汤,一个胃热,都有哪些病症。正好与现在的医案书形成对比。
43齿痛——薛立斋医案
一男子齿痛甚,胃脉数实,以承气汤一剂即止。(《薛立斋医案全集?外科发挥》卷六)《名医经方验案》
44齿摇龈露——龚廷贤医案(明)
王侍御,齿摇龈露,喜冷饮食,此胃经湿热。先用承气以退火,又用清胃散以调理而齿固;继用六味丸以补肾而痊。《《万病回春》)《名医经方验案》
45牙床作痒
武生益,下牙床作痛,至不能受,不寐者累日矣。偶值求予治。予笑曰:“此大肠风也。上牙床属足阳明胃,下牙床属手阳明大肠。大肠有积热,热生风,风生痒。问大便结否?日结甚。以调胃承气小其制,加生地、槐花、荆芥、防风,一药得大解畅行而愈。《仿寓意草》卷上)《名医经方验案》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