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钢琴适合做孩子的音乐启蒙乐器?
畅销书
《七杯茶让您成为优秀的琴童家长》
节选
为什么学乐器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学音乐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从音乐理论入手,可以从音乐欣赏入手,可以从一些音乐基本素质的训练入手,当然也可以从演唱和器乐演奏入手。对于小孩来说,通过演唱与器乐演奏来学音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从中既可以学到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欣赏并表演美妙的乐曲,也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音乐基本素质训练。
将演唱与演奏两种学习方式进行比较,演唱由于受到嗓子生理条件的限制,音乐空间相对比较狭小,而器乐演奏的学习能使孩子接触到更加广阔的音乐空间。比如说,多数乐器可以演奏歌唱性的旋律,但绝大多数的人都很难唱出器乐性的旋律——即使是经过完美训练的声带,在灵活性与音域方面都无法与大多数乐器相比;至于钢琴、吉他等多声部乐器的优势,声带更是无法媲美了。有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唱方法叫做“呼麦”,一个人可以同时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这已经是声带所能达到的极限了。而任何一架钢琴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同时发出八个以上的音,一把最普通的吉他也能毫不费力地奏出包含六个音的和弦。
当然,这并不是说音乐的不同专业具有高下之分,这只是一种职业化的特点。对于要给予孩子一根粗壮长大的音乐“竹竿”这样的教育目的来说,这些职业化的特点说明学习演唱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花费同样的时间,得到的却相对较少。
图片
如何为孩子选择乐器
就演奏而言,世界上有许多种乐器,任何人都可以随口报出几种乐器的名字:钢琴、小提琴、二胡、琵琶、单簧管、吉他、架子鼓,等等。究竟哪一种乐器更适合初学音乐的小孩呢?
首先,这种乐器应该能够更为全面地表现音乐的特性,这才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进行较为全面的培养。
音乐是由“音”在时间中构成的,它具有四种最基本的特性,在音乐理论上一般称作音高、音值、音强与音色。
音高是指声音的“粗细”,音值是指声音的“长短”,音强是指声音的“大小”,而音色比较抽象,可以理解为声音的“颜色”,也叫音质。
能够最为全面和便捷地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展示的乐器就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它应该拥有明确的音高和广阔的音高范围(音域),就是既能演奏高音,也能演奏低音;它应该可以毫不费力地演奏出短促的和悠长的声音;它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窃窃低语与放声高歌;它的音色应该好听,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能力。
首先,可以排除掉那些很难全面展示四种特性的乐器,比如锣鼓类打击乐器。对音高辨别和把握的能力是音乐素质的首要体现。但是,锣鼓类打击乐器对音乐素养的训练过于侧重节奏、力度,因而难以全面训练学习者音高范畴的能力。咱们常把“跑调”看做是音乐素质低的一种表现,而“跑调”其实就是在唱歌时没有把握好音高(音准)的现象。
图片
第二,在音乐启蒙阶段,就不得不考虑入门乐器的难易程度。如果它非常难以入门,即使可以带给孩子最全面的音乐素质培养,也并非合适之选。
在多数传统乐器的演奏中,音值、音强与音色都需要演奏者自己来控制(在乐器自身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因此难易程度差别比较大的是不同乐器演奏中对音高的控制。那么什么是音高?我们想象一把竖起来的直尺上有无数个不同高度的点,这些高度点就好比无数个音高。但是通常音乐中并不使用所有的高度点,而是选择其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这些被选择出来的点就好像直尺上的厘米或者毫米的刻度。
图片
有一些乐器是直接把刻度做好了的,学会一定的方法就可以演奏出所需要的准确音高。但也有些乐器是给出所有的点,需要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自己去寻找那个准确的点。有时候,甚至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奏家都找不准这些点的位置,需要随时用耳朵辨别细微的音高差异再做调整。
很显然,那些已经把刻度做好的乐器更加适合缺乏音乐经验的孩子来学习:比如钢琴、吉他、琵琶、扬琴以及单簧管等大部分吹管乐器。而小提琴、二胡等拉弦乐器就是没有做好刻度的乐器,入门是比较难的。
即使在有音高刻度的乐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刻度是可能因演奏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偏离,造成音不准。比如吉他、琵琶左手按弦的方法与力度常常会改变刻度的准确性,但这种情况在钢琴上绝不可能发生,任何音不准现象的出现都要责怪调音师而不是演奏者。当然,在扬琴上也差不多,只是扬琴的调律师常常是演奏者本人。
另外,为了使孩子的第三根“竹竿”更粗壮些,应该尽可能选择具有多声部性能的乐器。
上文提到的这些乐器可以分为单声部乐器与多声部乐器两大类。单声部乐器像唱歌一样,只能在同一时间演奏一条旋律,比如双簧管、单簧管等,这类乐器只能在同一时间发出一个音。多声部乐器在演奏一个声部的同时还可以演奏其他声部,比如钢琴、管风琴等,它们可以同时演奏出多个不同音高的音。对于音乐的学习来说,多声部乐器比单声部乐器相对更有优势,它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给孩子展示多声部音乐世界的五彩斑斓。这样舍弃一些在国内难以见到的诸如管风琴之类的乐器,可以选出钢琴、吉他、琵琶(含柳琴等同类乐器)、扬琴四件乐器参加下一轮的角逐。
图片
在最终入选的这四件乐器中,可以再按照前面“全面展示音的性质”“入门的简易性”和“多声部性能”三个标准进行“决赛”来决出名次,具体如下:
一、展示音的性质
在展示音的性质方面,首先是音域的比较:钢琴的音域之宽广远远超过其他三位参赛者,它使用七个多八度,这个范围基本囊括了所有在传统音乐中使用的音高;而其他三件乐器尽管有些许不同,但大致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使用三个半到四个八度左右,可算并列第二名。
其次是音值的比较:由于发声原理接近,四件乐器发长音的能力差异不大。它们发出一个音后都是迅速衰弱下去,不能使音无限延长。但是在发短音的能力上,钢琴由于带有专门制音器装置,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扬琴一般较难灵活地演奏短促的音。因此这一项可将钢琴列为第一,吉他与琵琶并列第二,扬琴排名第四。
再次是音强,即声音强弱、大小的变化幅度的比较;钢琴的强弱变化幅度是最大的。“钢琴”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可理解为“强弱琴”,就是因为它可以表现出极大幅度的强弱变化。其他三种乐器基本不相上下。
最后是音色的比较:至于音色的本身特点,不同乐器很难分出高下,这是个非常主观、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在这里评比的是每件乐器本身音色所具有的变化能力。一般来说,钢琴与扬琴在音色的变化上应该要输给其他两位一些,因为吉他与琵琶的音色变化实在是太丰富了,既可以“金戈铁马入梦来”,又能够“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项的排名可依次为:吉他、琵琶并列第一,钢琴、扬琴并列第三。
二、入门的简易性
从这方面来看,钢琴仍然占据一定优势。首先,钢琴上发出的每一个音只需要一根手指触动一个琴键就可以完成。当然扬琴比起来也不逊色,它是用一根小槌敲击一根琴弦发出一个声音。从乐器制造原理上来看,扬琴就好像是被简化了的钢琴。而吉他与琵琶除了极个别的音只需要一只手的动作外,多数音通常是需要双手配合才能发出的。
图片
其次,练习钢琴和扬琴很难体验到“疼痛”的感觉,但吉他与琵琶入门阶段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令人痛苦的过程——稚嫩的左手手指与琴弦的磨合。另外,对于孩子们柔弱的小手来说,吉他与琵琶的按弦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可能有时力量达不到,也可能有时距离太远够不着,而钢琴与扬琴的演奏尽管也必然会用到手指的力量,但在入门阶段主要使用手臂、手腕的力量就可以完成。尽管任何乐器的演奏要达到较高的技术程度都需要勤奋地练习,但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们来说,这些区别已经使钢琴与扬琴的演奏在入门时比其他乐器容易了很多(所以四五岁开始学钢琴的大有人在,而一般吉他老师不会接收这么小的孩子)。所以从入门的简易性上考虑,钢琴、扬琴并列第一,吉他、琵琶并列第三。
三、多声部性能
在这方面,钢琴可同时发出八个以上的音,几乎可以演奏任何复杂结构的多音和弦与四个声部以内的复调作品,排名第一;吉他最多可以同时发出五六个音,可演奏各类和弦与两个声部的复调作品,排名第二;扬琴可以同时发出两个音(有特殊的单手持双槌的演奏法可以同时发出四个音),但运用琶音奏法可以自由演奏复杂结构的多音和弦,也可以演奏两个声部的复调作品,排名第三;琵琶最多可以同时发出四个音,可以演奏和弦,可演奏两个声部的复调作品,排名第四。
为了展示清楚,在表格中把每一项指标都转化成分数,得一项第一3分,第二2分,第三1分,第四0分,并列的同样给分。以最后的总分排出名次(见下表)。
图片
从这个排名表中可以看出,钢琴得到“乐器之王”的美誉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这里仅仅是证明了钢琴在塑造第三根“竹竿”过程中的理论优势,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钢琴也存在不少劣势。比如:学钢琴投资较大且移动不便等。
但只要条件许可,建议可以抽空学学钢琴,这样可以相对较容易地进入一个全面的、完整的音乐世界。在学习了一段时间钢琴以后,音乐的相关概念在孩子的脑子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此时再去学习小提琴和二胡等乐器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钢琴就可以做那个能够“生一”的“道”,由此切入,逐渐生出音乐世界的万事万物。
下一期将为大家解答“什么样的手适合弹钢琴”以及“为什么孩子学钢琴会半途而废”。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节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七杯茶让您成为优秀的琴童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