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十六课《诫子书》教案 2024-07-30 21:50:33 《诫子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3、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过程与方法: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品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教学难点: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教学设想: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我决定一改以往的传统讲法,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共同解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夫:fú 淡泊:dàn bó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全班齐读课文。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4、掌握重要字词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无以:没办法。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 治性:修养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就;枯败;凋零。 多不接世:多数人。5、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附: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四、布置作业:1、翻译全文2、熟读全文并背诵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领会深意。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明确:A、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3、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明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明确: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二、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1、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2、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三、课堂小结: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3、完成练习册的练习附补充材料:为本文补充论据事实论据: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治学:苦学例子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惜时: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五、板书设计:诫子书诸葛亮 赞 (0) 相关推荐 修身·立志·为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 ... 国学经典教案篇一 <弟子规>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 ... 七年级上册十六课《诫子书》课件 七年级上册十六课《诫子书》课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诫子书》知识点总结及翻译 作品梗概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文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 ... 九年级上册十六课《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 ... 七年级上册十四课《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quo ... 七年级上册十二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 ... 七年级上册十四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 ... 七年级上册十五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朗诵 ... 七年级上册十八课《鸟》教案 <鸟>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和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品味文中优美细致的语言描写,赏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3.领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 ... 七年级上册十九课 《动物笑谈》教案 <动物笑谈>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够熟练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语言诙谐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