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哥窑”的前世今生,收藏还是变现,看了你就明白
哥窑烧造演进历史从宋初至元初历时360多年,其中南宋早中期由于战争原因,停烧了20多年,其余时间段均未断烧。
在2011年的北京瀚海春拍中一件哥窑胆瓶以8,050,000元人民币成 交,再次证明了哥窑是属于极高价值的名窑瓷器。对于哥窑的拍卖还可以追溯到1992初,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拍卖预展时,在日本等地展览过的一件宋代哥窑贯耳瓶。
哥窑瓷器辨别办法:外型 哥窑瓷器较少大器,但制作规整,器型典雅大方。因胎体较厚,釉层丰满,故器物的外观要比汝窑和官窑显得扎实。哥窑瓷器的底足挖削规整,足端对比圆润。别的支钉痕较汝窑大,又较窑、钧窑小。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2、 哥窑瓷器辨别办法:胎釉
哥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神秘而有趣的话题,关于其窑址历来存在着很多争论,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但由这些实物资料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至今依然迷雾重重。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和传世实物来看,景德镇在明宣德年间就已成功仿制哥窑瓷器,除个别形神兼备、几可乱真的仿品外,其他一般均以青花楷体署本朝年款。明中后期摹古成风,精仿哥窑颇具宋代遗韵。明晚期的文人士大夫特别重视哥窑瓷器,尤其作为文房摆设。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就提道:“堂中插花,乃以汉之铜壶、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正是受这种风尚的影响,明晚期出现了大量哥窑仿品,甚至将前代器物人为染色,做成哥窑瓷器的效果。
自古以来,哥窑就是收藏家们所竞相追逐的名品,明末张谦德(1577-1643)《瓶花谱》云:“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 一珍品。”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