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徜徉濯港老街
胡越||徜徉濯港老街
“啪、啪、啪……”晨光熹微,红霞初露,伴随着淡淡的雾霭和港水流动的韵律,港埠响起了姑嫂们清脆的响亮捣衣声、笑语声,唤醒了沉睡的老街。
濯港街位于黄梅县城西南十公里地的濯港镇,古时,大别山支脉考田河的水由禅宗四祖的大河流经濯港注入龙感湖,居民沿港岸居住,成了“一”字街,长1.5公里,是南北交通要道。濯港街好象一位饱尝人间苦难的母亲,岁月在她沧桑的脸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留下了凝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传说禅宗五祖弘忍的母亲在港水濯衣时吃了水中漂来的一枚鲜桃而怀孕,未婚而孕,族长难以容忍,将周母驱赶到离老街不远的化城山居住,生下了弘忍。后人为纪念周母,在化城山修起了寺庙,名意生寺。弘忍靠母亲乞讨抚养成人。弘忍立志学佛,七岁时离别母亲到双峰山四祖学禅。
采访中,当地76岁老人胡晓山告诉我,与“离母墩”遥相对峙200米地,是黄梅古十景“濯港晚渡”处,现在濯港下街头的“拱背桥”便是历史的见证。濯港渡口是南来北往商旅者必经之地,每当黄昏来临,落日催人,行客匆匆,急于归家,忽然,从远处飘来一叶扁舟,白发老翁划着双桨缓缓而来,渡客彼岸。清代诗人汪士祯在《咏濯港古渡》诗中咏道:“网埠村前风物幽,渔人网罟集汀洲。阿谁识取源头水,破额山前碧玉流。”在古渡口周围还有水陆码头、渔贸市场,“太白渔歌”就荡漾在旷野的渡口。光绪丙子黄梅县志载:到清代,“濯港渡通太白湖”,“濯港桥,乡宾喻颖建,其子喻于道等,屡坏屡修。后孙妇孀节李氏筑堤改造。”从濯港桥的故事中,让我看到了黄梅喻氏的浩荡家风。
元末,朱洪武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兵退江北黄梅,驻扎在独山,下新大源湖、濯港一带。朱元璋引兵驻在“意生寺”,感其周母生弘忍的故事,遂提笔书写化城山为“天下第一山”,作为山门的匾额。朱元璋爱吃濯港大米粑,闻起来香,吃起来爽,将士们把濯港大米粑作为行军打仗充饥之品。后来,陈友谅和夫人宛姣莲驻扎在独山招云寨,还经常派士兵到濯港买大米粑,因而就留下了“弯到濯港吃大米粑”的传说。
濯港街成于何时,唐以前因无史料,无法考究。唐时,众人知道五祖弘忍出生于濯港。还有王姓,谱载唐天宝年间避祸遁迹黄梅柳林,后辗转到濯港。由于历史上兵灾连年,此地十室九空,如今许多居民都是朱洪武两次大移民中流入黄梅。居住濯港老街最多的胡姓(延十祖),就是明洪武二年从江西德安来濯港入赘王家。由此可见,唐代有濯港街是没有多大问题。
这个老街,清纯、古朴、厚实,让我难以忘怀。除了街中段经商外,其余居民都是以农为生。那天,我不顾天气炎热,从濯港上街头粮管所,徒步到濯港下街头。街宽可并排走四、五个人。街面由土渣路铺为水泥路。街两旁由原来高低不一、前后不齐的矮房,全部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二至三、四层楼房,外墙贴白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偶尔有一两间湿漉漉的土砖矮房,我想可能是留作拍影视剧之用。上世纪60年代,镇卫生院始建于濯港下街,我在这里工作过。这次我特意寻觅卫生院旧址,一时难以找到,我问一位坐在屋门口的老奶奶,她说:“我家一进两重的房子,就是原来卫生院的地址呀!”顿时,我喜出望外,难以言表,老街的变化,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如今,濯港老街东边又新建一条徽式楼房的新街,工商、邮电、银行、医院等单位集结在这里。最宜人的风景当属街两旁的各行各业的店面商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新街活起来了,老街寂静了。留连在这条新街,新风扑面,这样的场景,让人心潮滚滚……
作者
胡越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已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