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黄梅】陶燕:老祖听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夜宿老祖寺,征得法师同意,我们几人被允许上鼓楼听暮鼓。
鼓楼在大雄宝殿右侧,与钟楼相对。钟鼓楼就好似宝殿的左膀右臂。
老祖是家乡少有的清静之地。白天,山清静,水清静,人也清静。到了夜晚,更是万籁俱寂。
暮春的夜,清冷。我裹紧衣襟,轻脚踏上鼓楼。循着灯光,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回廊上穿行。夜空的星,高冷。四周的山,漆黑一片。大雄宝殿的门透着光,那光是温润的,像是被包裹的玉。对面的钟楼也含着这样的玉。再看别处,又是漆黑一片。我们在鼓楼的光里,安静,肃穆,还有一丝温暖。
九点击鼓。我们默立在指定的位置,距大鼓十米远,斜对着鼓身,扁形的大鼓架在鼓架上,鼓面对着钟楼的方向。好大的鼓啊,目测鼓面直径足有一米五,鼓身着红漆,醒目喜人。负责击鼓的鼓头法师在焚香,叩拜,沉稳细致地完成击鼓前的既定礼仪。我们早已缄口,静看鼓楼的一动一静,一尘一物。一切出奇的静。我低头看表,突然“咚!——”第一声鼓击响。如惊雷,感觉人突然被什么击中,像一股电流,从天而降,穿破云层,穿越黑夜,穿透楼宇,直碰头顶。不,那声音比惊雷更激越更雄壮!那震撼的轰鸣充溢着整个鼓楼,它在我的周身环绕。它从我的头顶直入,然后波及我的胸膛,我的肺腑,我的双臂,它快速经过我的大腿,我的小腿,直至我的脚底。我的脚底在震颤,我的全身在震颤,整个鼓楼在震颤。在这震颤中,有一股从脚底升腾的力量,那是从地心而来的穿心入骨的震撼。身旁友人的惊愕表明了相同的感受。怪不得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
这第一声鼓感觉真的像穿透了三界,让人通体空明。第一声鼓间歇了半分钟,鼓头法师抡起两个鼓棰对着鼓中心连击三下,鼓声低沉深厚。接着,单击,双击,由鼓中心到鼓边缘,鼓声也由低沉深厚到高昂坚实。法师娴熟地挥舞着鼓棰,时而顿击,时而闷击,时而一只棰压鼓面摆动,另一只棰跟随快速连击,鼓声时而像春潮涌动,时而像万马奔腾;时而似风驰电掣,时而似雷声滚滚。在鼓声中,似乎看到了驰骋沙场的将士,看到了冲锋陷阵的战旗。战鼓擂,旌旗飘。“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再听,鼓声时轻时重,时快时慢,张驰有度,犹如看到了一群在麦浪中的收割者,喊着号子,挥舞着镰刀,又或者是风雨中的冲浪人,荡着飞舟,迎向潮头。再看,法师灵巧地挥舞着鼓棰,又像是舞台上的指挥家,指挥着听鼓的人,指挥着听鼓的心,跟着起伏,激荡,穿越。
穿越到周代,鼓是群音之首,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引导。击鼓敲钟,用于报时,古亦有之。汉魏时期,晨鼓暮钟。汉蔡邕撰《独断》记:“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到了唐代,晨钟暮鼓,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佛教传入后,寺庙里,早晚都是要钟鼓齐鸣的,只是早上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
鼓声慢慢缓下来,十分钟过去了。最后“咚——”鼓声停歇, “当——”钟楼传来接应声。“当——”随后对面钟头法师开始吟诵《叩钟偈》“……上祝中华民族昌荣强富,下至全国国民人寿年丰……”边诵边撞钟,要撞一百零八下,历时二十分钟。
隆隆鼓声,让人心情激越;阵阵钟声,让人心底澄明。
浩瀚夜空,一切又归于沉寂。
相关链接:
作者:陶燕 湖北黄梅人 黄冈作协会员 黄梅作协理事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