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师讲药】经典经方常用药物辨识:竹茹、葛根、杏仁
经典经方之药
青竹茹
《明代本草》中的《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三》中提到竹茹为:“味甘,微寒,无毒。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疏: 竹茹虽与竹叶同本,然竹茹得土气多,故味带甘,气微寒无毒。”
竹茹又叫竹皮。如《金匮要略》里的竹皮大丸,组成成分即有竹茹。“妇人乳,中虚,烦乱,吐逆,竹皮大丸主之。”说的是妇人在哺乳期,津血虚,用大量竹茹可安中补虚,滋化津液。
竹茹是立足在津和血的层面去清热,为经方中阳明层面的补药。养津血,利小便。竹茹的特点为养血作用好,所以在经方的血证方常用竹茹,或者在胃津亏虚情况下,同时有偏热的层面,也常用竹茹。
对竹茹制法的描述,《汉药良劣鉴别法》言:削去其青之外皮。然后用小刀薄薄括其内青皮。《中国药物学大纲》言:刮去青皮。用第二层。乃青皮与白肉之间。刮取淡青者也。
因此,经典经方所用之竹茹,外观为青色,而市面多见之竹茹,外观为黄色。黄色的竹茹,无清热养血之功,为经方用药之伪品。
青竹茹
黄色的竹茹
柴葛根
《神农本草经》言: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一名鸡齐根。生种谷。
经方所用之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本品根茎表面浅栗子色,亦称浅褐色,葛从曷,“褐”“曷”同音,药用其根,故名。其又叫柴葛,药品柴性大,纤维多。
一般柴葛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气微,味微甜。大部分挖掘出来的呈细长状。
临床上易与豆科植物甘葛Pueraria thomsoniiBenth.的干燥根混淆。此品又叫粉葛。外观雪白,多粉,淀粉含量高,甘葛藤的干根含淀粉37%。
柴葛根辛,甘,寒。药势解肌发表,清热生津。而粉葛多甘味,主生津而无清热发表之功。《证类本草》中提到,陶隐居云: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其花并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
五月五日日中时,取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为要药。亦疗疟及疮,至良。唐本注云:葛壳。即是实尔,陶不言之。恰好论证了粉葛多用于食用,多肉少筋味美,而药效不及柴葛。因此临床药用我们需选用柴葛。
柴葛根
粉葛根
生杏仁
《神农本草经》言: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中国药典》记载其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oa L.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味苦的干燥成熟种仁。本品为杏树果实之种仁,味苦,故名。
在经典经方体系中,杏仁为气药和表药中的水药。其药味苦、甘、微辛,温。可奏微解表气,散水除饮,下气养血之功。其味苦为主,泄水降气,同时味微辛,可走表宣散表位水饮。因其性情柔和,为表药之柔药,解表而可防范过度耗散津血。同时其为种子类药物,可补益,濡养津血。因此血虚有饮时最适合用杏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故杏仁是小麻黄而性柔缓。
经典经方所用之杏仁,为不去皮。因去皮后其苦、辛味被明显减弱,致其无法表里兼顾,行去水饮之重任。
生杏仁
去皮杏仁
今日所获
竹茹色青能补益,杏仁带皮方去水,
柴葛色棕有皱纹,粉葛味美效欠佳。
整理| 盛曦琳
编辑| 刘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