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诊疗,为什么格外需要多学科协作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由于影响到垂体这个人体最复杂的内分泌腺,该病的治疗既有手术切除,也有激素治疗和对症治疗,可涉及多个学科。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患者被发现。此时,该怎样立足远期预后,为他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治疗,既是对医务工作者诊治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多学科诊疗的考验。而由此摸索建立的协作机制,则可应用到更多复杂疾病的诊疗中。

  垂体腺瘤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5%~26.7%。近年来,随着CT和核磁共振检查(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以及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意外发现垂体腺瘤的病例呈现逐年增多趋势。

  研究发现,健康人群通过体检CT可以发现4%~20%的微腺瘤(<10毫米)以及0.2%的大腺瘤(≥10毫米),通过MRI可以发现约10%的微腺瘤以及0.11%~0.3%的大腺瘤。垂体腺瘤确诊病例逐年增多,值得我们从医疗制度、多学科协作、精准诊疗、合理施治等多个角度思考,持续提升对该病的诊疗能力。

症状多样增加早诊难度

  约半数垂体腺瘤为激素分泌型,由于腺垂体激素的高分泌状态以及大腺瘤对周围正常腺垂体功能的影响,可导致垂体-性腺轴、垂体-甲状腺轴、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多个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功能亢进或低减,进而对人体全身多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给临床早期诊断增加了不少难度。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会让患者产生外貌焦虑,进而出现自卑心理。

  临床中,许多最初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在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原发病因正是垂体腺瘤导致的肾上腺皮质轴和生长激素分泌紊乱。若垂体腺瘤影响垂体-性腺轴,使泌乳素、性激素等分泌节律紊乱,会导致患者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

  生长激素分泌紊乱患者常常表现为肢端肥大、面容改变,同时长期高生长激素血症对人体心脏、血管系统产生较大影响,进而缩短患者寿命。

  即便是无功能垂体腺瘤也会因为占位效应而压迫邻近组织,导致头痛、视力视野障碍、脑积水等症状,严重者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生活质量大幅降低。

长程诊疗涉及众多学科

  虽然垂体腺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但是由于其生长部位特殊,多数患者会同时诱发神经内分泌系统障碍,导致相关并发症较多,完全根治困难,许多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外科手术直接去除病灶,有时候需要调节性激素等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实现生育目的。

  在我国,多年以来垂体腺瘤诊疗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方治疗过程的规范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以手术治疗为例,由于垂体腺瘤的规范化手术推广欠佳,术后致残、肿瘤残留和肿瘤复发等情况仍时有发生,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多次手术还会明显增加治疗难度。同时,对于垂体腺瘤的诊疗不规范,如出现不合理用药、手术时机选择不当等情况,均会让诊疗过程走弯路,给患者和家属增加困扰和经济负担,也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发展MDT全面提升诊疗

  对于垂体腺瘤单种疾病而言,因其近年来在人群中发病率和确诊率不断提升,同时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生育能力,会对我国人口增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医疗支出超过剩余收入的40%,就属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我国的“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因此,我们除了要在医疗制度上阻断因垂体腺瘤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更应该避免因诊疗不规范、不合理所导致的致贫、返贫,做到精准诊断、精准施治。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垂体腺瘤临床诊疗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单线条的诊疗模式与理念。这导致诊治缺乏科学性、有效性、时效性,医生不能够从多学科联合诊疗的角度为患者提供整体的、科学的、最佳的诊疗意见。

  可喜的是,多学科联合协作诊疗模式(MDT)近些年得到国内很多医生的认可,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垂体腺瘤MDT,该模式尤其适用于垂体腺瘤这一神经内分泌肿瘤。对于患者来说,就诊时可以同时获得来自神经外科、神经病理、内分泌科、立体定向外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专家联合给出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大幅减少了多个专科诊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对于医生而言,这一模式快速提升了诊治水平,也能够逐渐培养医生对垂体腺瘤的全面认识。

  为了在垂体腺瘤诊疗中推进MDT理念,我国现有的垂体腺瘤学术研究多以协作组的形式存在,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发布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MDT诊疗模式和专家协作组的形式改变了在垂体腺瘤治疗上单一学科的诊疗模式。未来,其广泛性、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尽快建立国家级的垂体腺瘤基础数据库,形成高效的诊疗体系,提高各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消除因垂体腺瘤致贫、返贫现象。我们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起专业的学会组织,引领全国相关医务工作者共同探索更好的诊疗模式。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刘丕楠

策划:方彤

编辑:郑颖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