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自己的看法”去哪儿了?

  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
  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或许这只是一则笑话,但笑过之后,不能不让人深思。请以“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有自己的看法,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把自己的看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面对很多事件或现象,我们都会“失语”。缺少认知,就会缺少看法,“失智”就会失语。不鼓励“自己的看法”的存在,不训练“自己的看法”的表达,最终不是不会表达,最终是“没有看法”。
以下是八、九年级同学的看法,原汁原味,一点改动都没有,包括标点和错字。
1、哪些同学比较“有看法”?
2、哪些同学的看法表达得比较好?
3、哪些同学的看法可能有些偏离了讨论的话题?
4、哪些事例并不能很好地支撑作者的看法?
5、只要别人的意见或建议都反对,是不是属于特别有“自己的看法”?
6、你身边很有“自己的看法”的人有哪些?他们一般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看了以下文章请你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知识成了展览品,思想也在模仿
                  陈俊德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什么?新思维和新创造,正如社会课本里说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讽刺的是,在课上,它成为一条重点要记要背的内容,成为考试里一个核心的考点。它彻头彻尾地成为了一件展览品,让其他人去看,去观赏,却从不让他们触碰它的内在。
这很现实,再深入去探究一下应试教育的渊源所在,便会发现它是由苏联一位名叫凯洛夫的教育家发明的,可为什么没在历史课本里提到过苏联的这一项“创举”? 因为他发明这种教育后就立刻被苏联人民唾弃了。那又为何中国会选择这种教育?据某位网友的回答:“当时中国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结果捡了人家失败的发明。”
从这儿就令我感到心寒,都“捡”了他人的思想成果,难道还渴求“种”出新的一批“果实”吗?这并不是说模仿和借鉴都是有弊端的,但在教育这样重大的事情上,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却如此草率的将规划和方案照搬了过来,真不愧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2015年,在以色列的世界科技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一语道破了中国鲜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玄机:
“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记忆、注重培养学生对师长的尊敬,但却不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或者说是与老师探讨、争论。”
确实如此!一本《弟子规》使多数孩子从小都养成了听父母的话,上学后听老师的话,长大后听领导的话,他们的话是古时皇帝所下的诏书,不听没有好下场,于是奴性慢慢培养出来了。没有人会喜欢太监,吊着个娘娘腔,只会一味奉承主子的话,却不知可悲的是自己却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人,且浑然不知。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一则笑话。
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看完这道题后,非洲的小朋友问道:“什么叫粮食?”;欧洲的小朋友问道: “什么叫短缺?”;拉美的小朋友问道:“什么叫请?”;美国的小朋友问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最后中国的小朋友弱弱地发出一道声响:“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2、遗失的“自我”    梅可妮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吗?好像并不是,这则冷笑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小朋友好像总喜欢跟着别人的看法走,丢弃自己的看法。
在和朋友相处时,如果朋友们的想法都一样,便会附和他们而不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呢?我想是害怕自己的想法和朋友们格格不入,被质疑排挤吧。在和父母老师相处时就更不用说了,只会一个劲的点头赞同,不质疑家长和老师,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老师家长说的所有事情都是正确的。尽管有时发现了他们的错误,也不敢直接指明,因为他们就像是一座座大山,而质疑他们就需要爬过大山,大部分的中国小朋友会在山前徘徊然后选择放弃。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师给学生们上生物课,同学们都认认真真的记笔记课堂小测时也认真地在笔记上翻找答案。但当试卷重新发下来时却看到了一个鲜红的“0”,更令人震惊的是,不是一个同学这样,全班同学都得了零分。有同学不满地质问老师,老师却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个生物,你们为什么没有人质疑我呢?这节课的知识都是我编的,你们的错误答案拿零分不是理所当然吗?”正是因为同学们只知道不断地汲取老师说的知识,永远无条件地相信老师,丢弃了自己的看法才造成了这个可悲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一就是因为那时候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各学派阐述自己的主张,又敢于质疑他人的主张,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让思想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无法想象如果大家都遗失了自己的看法,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一味地赞成别人的话世界会变成怎样。也许和西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后果也别无两样了吧!或许遗失的并不是我们的“看法”,而是“自我”!希望大家都能拾起被自己丢弃的想法,遵从我们的内心,碰撞出更多的奇思妙想!
3、孩子们的主见   张珈榕
         
论中国历史中的思想人物,我们也许会想到孔子,老子等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耳熟能详,什么《论语》《道德经》也是许多中国学生张口就来的经典。
但要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出名,主要功劳还是在于他们的思想主见。因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老子……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主见和自己的立场让他们有了今天的荣耀,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中国学生越来越缺乏主见了。
“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
  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或许这只是一则笑话,但笑过之后,不能不让人深思。”
非洲地域贫穷,所以他们的孩子不知道粮食,欧洲比较富有所以他们的孩子不知道短缺,拉美的人比较粗鲁所以他们的孩子不知道请,美国十分国际化,所以他们的孩子不知道其他的国家,中国的孩子不缺粮食不缺礼节不缺国际范却唯独缺了主见。
那么中国孩子的主见去了那儿呢?
中国孩子的主见断在了经典里,清朝康熙年间一位秀才李毓秀所作的《训蒙文》,后来经过修订后改名为《弟子归》。
《弟子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养“顺从”的人!已经熟读甚至是背诵过《弟子规》的孩子,一旦想越过雷池,去挑战你作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你马上就可以用书中的内容去“规”他。

慢慢地,孩子不要说挑战权威了,就连刚萌生出的一丁点的自主思想,都会被他自己给自动“规”掉了!

孩子从最初顺从于父母,后来顺从于学校老师,再后来顺从于公司领导,渐渐地,孩子会完全迷失掉自己的价值观,最后,他会习惯顺从于所有的人!更为可悲的是:当各种对孩子发号施令的人观点相左的时候,孩子竟然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如果说《弟子规》因为宣扬对孩子的奴性教育而尚显粗陋的话,那我国众多的儒家经典中教育世人“藏锋露拙”的故事就显得格外“精美”了,《史记》中曾有过这样记载:

孔子有一次拜访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试问:被各种“谨慎处世”理念所熏陶出来的孩子,需要打破怎样的心灵枷锁才能够勇于“挑战权威”呢?
孩子的主见也同样断在了家长手上,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讨论关于弟弟妹妹的事情,而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与你商量,商量总是商量了的,但总归是在妈妈怀孕的数月后,“我说了没用”这是孩子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他总是说都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换一句话呢”可放在现实来看,那个家长喜欢天天与自己对着干的孩子。
中国教育在这里就更要一提了,老师说错了话不能拆穿,这是最常见的套路,要尊重师长,不能当面提出他们的错误,这就是中国的老师交给许多学生的,还是多说几句,还不准要挨骂。
中国学生的现状令我想起了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学生考试时只能填写规定的思想,不准有自己的思考,不留神可能还会没命,最终那些进士们成为了皇帝的奴隶,清朝落寞的基础。由此可见,主见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来说是有多么重要,没有主见的人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妈宝。
没了有主见的大臣和头脑,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人在失去了顶梁柱(皇上或长辈)后只会在风中凌乱的等待死亡。汉朝和清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了吧。
从小养成主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多么重要,也可以从以上两个朝代的命运中看出,不言而喻了。
4、中国孩子的想法去哪了   赵栩
中国孩子的想法去哪了!
想起之前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
  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或许这只是一则笑话,但笑过之后,不能不让人深思。中国孩子从何时开始失去了自己的看法又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这般。

我最近听到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而这句话却是从我仅仅6岁的弟弟口中说出来的,他说:“我为什么一定要听你们的。”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听那些所谓的好话呢?有些管教固然是好,但有些无稽之谈的话语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扼杀孩子的思想。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大敢于提出意见和想法的人,其实我有尝试过提出我的想法,试图去与父亲交谈但在几次试验以后我放弃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一样东西并且对它产生了爱好。开始我并没有让父亲知道,因为我知道他不会听我的,但在一次次的矛盾中我们发生了争执,他知道了这件事。我试图与他讲道理,因为我自己的内心我自己了解我也并没有因为它而荒废了学业反而是将同样喜欢它的人做榜样继续努力并在空余时间关注一下它增添一些乐趣。而我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你把这点时间要到学习上就好了。其实我并非说很抵触学习反而有时会在里面找到快感但我并不喜欢因为学习而取消了我其他的活动。从那次以后我就很少发表我的意见了,因为除非我是为了迎合他们想法所提的意见,我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但会受到反驳,有时还可能是贬低。
因为我们的想法不断被得到驳回甚至是语文题目提出你自己的观点还要按点得分,如果不是好的想法还要被扣分还有在中国古代传统中,那种对长辈要尊敬,不可反驳以及给他人三分面子给自己留点出路的思想还有长辈们的权威在我们的脑海中一遍一遍的被加固深深的印在脑海中,于是就造成如今哪怕是长辈老师出现了错误却还是不指出,有些对权威的信服将错就错有些自己在下面默默修改。就算是有指出的想法但也在犹豫中慢慢的消灭了。
中国孩子的想法正在被慢慢磨灭,而一些家长却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反而是不断以我这是为你好的思想来压制孩子的想法。中国传统固然重要,但现在是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在保持好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才能体现出中国儿女的优秀。
 5、 自己的看法  徐乐
准备了一周时间的期末音乐测试即将开始,还有几个人就轮到我了,我拿出自己的稿子准备在记一边歌词,旁边的同学突然把头凑过来一看,惊讶地说:“你怎么唱的是英文歌啊,英文歌我上次唱过,表现效果不是很好啊。”
经过她这么一说,本来心里就没底的我更加不确定了,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真的要唱这首歌吗?她都说了英文歌不好表现,下一个就是我了,手拿话筒,脑海里只剩下那位同学的话。我一咬牙,改唱了一首自己平常听的中文歌曲,果不其然,因为没有提前准备,再加上太紧张,没唱几句就忘词了,灰溜溜地把话筒交给下一位同学,心里止不住的懊悔,甚至对那位让我临时改变主意的同学生出了几丝怨怼。
现在想想,其实主要的责任还是在自己,若不是我立场不坚定仅仅因为旁人的一两句话就改变自己的看法,结局也不会如此。也是自己的心理素质太差,仔细想想,如果我连准备了一个星期的歌都没有信心演绎好的话,又是哪来的勇气唱一首从未好好准备过的“陌生”的歌的?这究竟是对自己过于自信还是过于自卑我也讲不清,但只因他人随口的一句话就改变自己的看法的自己实在是愚蠢至极。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每一次我都告诫自己下次绝对要坚定,但一次次我都重蹈覆辙。
还记得有一次听视频中的一位小姐姐唱歌,我觉得还挺好听,表情管理也特别棒,很生动,但是一打开评论,有许多人说她唱歌转音很奇怪,还有人说她表情好假,我感到很疑惑,于是代入“网友”们的看法再次看了一遍视频,嗯?好像真的有点,我对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感到惊恐不已。
“从众心理”真的是件可怕的东西,它能颠倒是非黑白,它能打破人们对于自身良知的最后一份坚守。直到现在我还在对当初仅有一面之缘的唱歌的小姐姐感到愧疚不已,我没有在她受千夫所指的时候站出来为她说句话,而是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同化。
我真心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能够坚定自己的看法,并付诸于实际,不求有个好的结果,但求问心无悔,无愧。
6、自己的看法  吕卓静
中国孩子相较于国外的孩子,不太适应与他人讨论自己的看法,这是缺乏自己的看法,缺少批判性思维。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学生在上课需要更主动积极地参加,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那些观点。对于中国学生习惯以成绩高涤纶优劣的思维模式,教授们也颇为担心。
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和你一起合作或者协助你。但是,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指出问题的关键:“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中国中小基础教育的方式,很难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到底有多重要?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关键七项思维方式中,批判性思维就排在第一位。
关于父母怎么样开始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北大教授赵国庆教授给出这个实用的问题清单——
·这个人说的话有依据吗?
·我是不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这件事能从哪些角度分析?
·这个人的论证经得起推敲吗?
·我的思维会不会太狭隘,太极端了?
对人的创造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在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是一位美国教师的看法。
我觉得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自己的看法很重要。
7、所谓自己的看法  舒马赫
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哦
  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
  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一看到这里,可以想到的是小学上过的一篇文章,就是讲一种不存在的动物,老师故意讲了一节课,反而教导我们一个不要相信权威的故事。而里面就读到的就是现在的学生,缺少了质疑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现在可以知道的是 ,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中国的小朋友缺的就是来自自己的“看法”
那么他们的“自己的看法”去哪里了?填鸭式教学就是其中罪魁祸首之一,在上课时我们认为,老师的任务就是讲课讲课在讲课,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课听课在听课,而你便会无条件相信老师,随之着会开始害怕老师的权威,如果你已经到这一步了,那么“恭喜”你,你成功的失去了“自己的看法”这时老师给你的思想会变成你面前一道不可跨越的红线,老师讲错了?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条红线让你以为它告诉你的意思就是,不行,你不能指出!你本能的思考就是这个,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我就有这样体验。
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在讲课,正好一道题老师忽视过去,没好好讲,就讲错了,我看到了,心里是哪一个五味杂陈,先是感觉到奇怪,哎,有点问题,老师这不错了吗?我当然是环顾四周看看同学们的反应,也是几个和我一样表情的人坐在那里,我很慌,没有人说啊,这又怎么办,我还是坐在那里,继续听,时不时还是继续环顾四周,至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因为我心里想的,就是如果这里打断老师,那老师得多尴尬啊,就这样打断他。我心中的勇气始终没有战胜对于老师的“害怕”。在现在想起这件事,都还记得我当时环顾四周,惊慌的表情,也不知别人是不是如此。
8、看法  徐宇菲
我的个人的看法是怎么来的?呵,还不是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和那些自己本以为正确在他们眼里却是笑话的他人看法。
人的一生中啊,做过太多的事情,有些是出于本意,但大多都相反。总会受这样那样的环境影响而做出违心之事,或是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初衷,事后常常叹惋。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与判断能力,为何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混杂的社会中,很难保持本心,很少有不被淤泥污染的植物。大家互相影响,渐渐的,这就成了所谓的“潮流”,成了所谓的“进步”。于是大家随着这些浪潮被拍打在了沙滩上。这时,无知的他们还高举着“紧跟潮流”的大旗,大喊着“落后就会被淘汰”,随即便被卷入洪流中。
但,总有那么一些金子是沉积下来的,比如陶渊明。这个令无数学者,无数官员倾佩的名字。有些人说他逃避现实,不够坚毅,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隐于田并不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而是他自己的本心,他不在意他人的讥笑与嘲讽,只是决心做好自己,顺着心意。所以他在那时是那样的不合群,世俗生活对他来说原本就是极其煎熬的,所以“退隐”是他最好的诀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好一个“但使愿无违”,诠释了他的人生。或许,有些人只适合闲钓明月清风,而有些人则适合在官场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屈原,这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峨冠博带,形销骨立,长发蓬乱如草,却毫无颓志。宁可怀沙赴死,也要坚守内心的信念,手扶着腰间的长剑,行吟泽畔。他像一只仙鹤一般卓尔不群。在那满朝的谄媚与排挤中,安然不顾个人安危,尽心尽力规劝楚王。他只是个爱国者,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这个国家。在被流放后,他依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自己的处境,想方设法地唤醒这个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在国破的那一刻,他依然没有听他人的意见,没有在意他人的看法,坚持了自己那颗赤胆忠心,毅然投江。可以说,他这一生所做之事尽出其本心,毫无所违。他因此为后人所称道,他的《离骚》也像他的本心一般,流芳千古。
但丁有一名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确实是这样的,亦像陶潜与屈原那样,不违背自己的本心,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