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田耘:【我的异国情缘(五)】(散文)
我的异国情缘(五)
文/田耘
在我的生涯中,因为工作关系,结识过几位外国朋友。
David(戴维),是我最早认识的美国人,也是我结识的第一位外国朋友。他中等个儿,短平头,瘦长脸,高高的鼻子上架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后面的那双蓝眼睛永远给人一种“深邃而博学”的联想。他1990年来西安,当时不到三十岁,是学校聘请的外教,给我们学生教《英语写作》和《英语口语》课。在此之前,他在中国其他地区待过几年,是个“中国通”。他有个特殊的身份“美共党员”,在信仰方面是我们的“同志加兄弟”。后来,他又多了一层身份“中国女婿”,他娶的是西安姑娘。无论怎么讲,他和我们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与David交流很畅快,基本没有语言障碍。他的普通话很流利,对中国的了解和热爱,胜过很多中国人。
我对David的最早印象是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那天我去系办公室拿报,碰巧一个外教站在我旁边开信箱,他信箱上的名字是“David”。出于礼貌,我说:“Hello!”(你好),他用汉语回我:“你好!”当时他穿着黑呢子中山装,我忍不住好奇就问:“你为什么喜欢穿我们的中山装?”他耸了一下肩膀,笑脸回答我:“中山装好啊!口袋多,可以装很多东西。”我看他下面两个口袋果然是鼓鼓囊囊的。我指了一下我的办公室在斜对面,欢迎他有空过去坐。此后,David下课来取信件,有时间就过来和我聊一会儿。
最初,我不知道David的特殊身份,只是对他喜欢“中式包装”感到新鲜,有时开几句玩笑,他也不介意。
一个冬日的上午,David穿着一件羊皮袄上面沾满粉笔灰来我办公室,就是关中农村老头儿穿的那种黑直贡呢面儿,大翻毛领子,里面是两三寸长的绵羊毛。一张“洋人脸”,配上这件羊皮袄,我无法控制笑的那根神经。他问:“你为什么笑?”我一边笑一边反问:“你就穿这去上课?”他回我:“是啊!不好吗?”我说:“好!你咋不整一身‘兵马俑’的衣服穿上呢?”他没听出我的话外音,反而一本正经地问:“‘兵马俑’衣服?有卖的吗?在哪里?”真是个活宝!我要是说有卖的,他没准儿真会跑去买。我问他怎么想起买羊皮袄?他扶了一下眼镜,凑到我跟前,很神秘地说:“这是个好东西!又便宜又暖和。”接着给我讲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说国庆假期他去乾陵“远足”(步行去郊游),回来时在某乡间绕来绕去迷路了,天黑时走到一个村口,看见有人家亮着灯,他就进去给主人说明情况,请求留宿。那家主人很好,安排他睡在前院大房里的土炕上。我故意打岔:“老农民没把你当‘特务’抓起来?”他笑了,知道我在开玩笑,就指着自己的鼻子问我:“我像坏人吗?”我说:“反正你不像中国人。”他继续讲故事。说炕上已经睡满了人,他就和衣挤在最边上,没有被子盖。紧挨着他是一个老头儿,身上盖着一件长毛儿的衣服,就是他现在穿的这个(羊皮袄),老头儿一晚上睡得呼噜呼噜的。他感觉冷,就本能地朝里挤,蹭到羊皮袄的一个角儿,很暖和。那个晚上他就在想,这件长毛儿的衣服这么好,能当被子盖,回到西安一定要买一件。我忍住笑,说他这趟旅游有收获,体验了一回关中农村的土炕,还发现了“古董”(羊皮袄)。他撇了一下嘴巴接着说:“就是有一点儿不好,晚上睡不着,身上痒。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胳膊上、腿上爬了很多小虫子。回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剃毛、洗澡。”他的故事能编成笑话。我告诉他,那小虫子汉语叫“虱子”,他一脸懵相。我猜他肯定没见过,就写在纸上,让他回去查汉英词典。
真正认识David,缘于信仰的“共鸣”。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看《共产党宣言》,他走进来,看见我手里的书很惊奇,问我:“你也读这个?”我说给学生讲课用。他一下来了兴趣,从我手里接过书翻了几页后建议:“你应该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内容没有删减,而且语言也很美。”说着他就脱口用英语朗诵了篇首几句:“ A spectre ,spectre of communism,is haunting Europe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他滔滔不绝地讲,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经济学家,还是一个天才的语言学家,等等。看他如此崇拜马克思,我就问他读过多少马克思的书?这下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说在中学时代他就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我说美国不是一直都反对“红色革命”嘛!他说当时他接触到一个工会,实质上是“美共”的一个活动组织。就是在这里,他读到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红色书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书他都读过一些。他如数家珍般地念着书名:《资本论》《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论持久战》……一口气说了十几本,其中大多数我没读过。他特别提到他十七岁时读到毛泽东的“小红书”(可能是《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他很赞同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等一系列思想观点。还说他十九岁时加入“美共”。我开玩笑说:“所以后来你就上了你们政府的‘黑名单’,开始浪迹天涯。”他笑了说:“你都知道了?”此前我听人说过他是美政府“黑名单”上的人,可详情不知。那天,我们讨论了一些关于国际共运史的话题。从巴黎公社的失败,到前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气氛友好而热烈。这次“聊天”,我近距离地了解了David的思想轨迹,发现他是一个知识渊博而且有境界的人。后来他慷慨解囊资助学生创办《Fresh Air》(《清风》内刊),在学生中口碑很好,这些更坚定了我对他的看法。另有一次,在圣诞晚会上,他用英汉两种语言演唱了《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英语是他自己翻译的,声情并茂,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师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心目中,他不再是那个喜欢浪漫,不修边幅的美国人,而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又非常纯洁的共产主义信徒。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而生,不可相提并论,也无可厚非。
David也喜欢中国的山山水水,有时间就去访问。有一年暑假,他去了西藏,拜访了布达拉宫,回来后给我讲他的感受。说布达拉宫建在一座山上,很雄伟!很漂亮!问我去过没有,我摇头。他说:“作为中国人,没看过布达拉宫太遗憾了!那是一座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他很陶醉,用手比划着。说布达拉宫有厚厚的宫墙,复杂奇特的建筑结构,镶有很多宝石的佛塔,壁画上数不清的佛像,还有用20万颗珍珠串起来的“曼陀罗”和很多很多精美的文物艺术品。在讲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地感叹:“太漂亮了!不知道当初他们怎么做出来的。”最后他问我为什么不去看布达拉宫?我笑了回他:“我穷啊!不像你们美国人那么有钱。”他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美国也有很多穷人。”我很惊讶,就问:“美国不是很发达吗?怎么会有穷人呢?”我这话又勾出一串故事。他说:“你没去过美国,当然不知道。”说美国有很多方面不如中国。第一,种族歧视在中国没有,可是在美国很厉害。郊区贫民窟里住的大都是黑人,他们很穷,没人关心他们。那里的卫生条件很差,安全没有保证,偷盗、抢劫、暴力经常发生,犯罪率很高。我问美国政府不管吗?他说美国政府只关心少数富人。第二,中国的医疗制度好,公立医院人人可以去看病,医疗费用低。而在美国,一般看病都是家庭医生,大多数人得了大病进不起医院,医疗费太昂贵。说他嫂子生孩子时难产去一家大医院,医疗费用银行贷款支付,直到孩子上小学了,贷款还没还完。第三,在中国人人都有饭吃,相互之间平等友爱,不像美国,穷人就是穷人,富人就是富人,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中国目前虽然不发达,但中国政府很努力,正在改变这一切,将来会很好的。提起美国,他难掩心中的憎恨与厌恶。他说美国虽然发达,但那是靠侵略,靠掠夺得来的。翻开美国的历史看一看,其实就是一部强盗史。他举例,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很快,得益于那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而修这条铁路时死了成千上万的华工。华工干最脏最累的活儿,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几乎每公里铁轨下面,都埋有几堆华工的白骨。David说,他为美国的历史感到羞耻。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行径,确实难以让人恭维。建议国人好好读读这段历史,尤其年轻一代,要牢记祖国昨天的样子。不要再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如果真是那样,我认为我们的半个月亮被强盗抢走了。感谢David,让我知道了很多,尤其是那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鲜为人知的一面。
我最后见到David是1995年的春天。那时我正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缺少二战时期欧洲妇女运动的资料,David得悉后告诉我,他母亲在德国一个妇女组织里工作,近期正好来西安看他们,可以托他母亲回德国后帮我查找。几天后,他带着他母亲来到我家。他母亲头发灰白,和蔼慈祥,看了我的论文摘要(英文的),还帮我改正了一个用错的词。她答应回德国后尽快把资料查到寄给我。David全程给我和他母亲做翻译。那天他还告诉我,他的外祖母是犹太人,二战中被德国纳粹分子残害。我突然间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痛恨帝国主义。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他们母子一小包家乡的苹果。萍水相逢,远隔万里,谁也没义务要帮别人。这事后来没有结果,David告诉我他母亲回德国后家里突发不幸。查资料的事搁浅了,但我仍然感谢他们的热情和友善。毕业论文最终写了五万字,如期通过答辩。
David结婚后曾申请加入中国籍,未果。后来听说他携妻去了韩国。2008年,有学生去韩国时见到David,那时他们夫妇已在韩国住了十来年。说他们在首尔一所大学教书,还保存着当年的《Fresh Air》杂志。我想这本小册子曾倾注了他不少心血,也记录了他在中国最好的一段时光。无论在哪里,我都祝福他们幸福快乐,余生不再漂泊。
结束语:人生路漫漫,往事如烟云。有些人,有些事可以随时间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有些人,有些事却常常激起你思忆的浪花。
Philip的活泼顽皮,智子的天真可爱,Brain的勤奋忠诚,Julia传情的蓝眸子和“经调儿”汉语,David感人泪目的《我的中国心》,都和着时代的风雨,凝墨成一幅幅永久的画面。他(她)们生长于不同的国度,讲着不同的语言,传承着人类不同的基因,受教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个性鲜明,思维方式迥异,但他(她)们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传递善良,播撒文明,渴望和平,向往光明!
如今,新冠肺炎病毒横扫全球,确诊已过百万,险有破竹之势。他(她)们各处疫情重灾区,一切可否安好?祈盼灾难消弭于今夜,明天阳光和煦,天下苍生远离痛苦,朋友们健康平安!(完)
作者简介
田耘(本名:晁海燕),长安居客,退休教师。一个文学路上的起步者,喜欢闲读,爱好写作,有作品散见于地方报纸(副刊)和网络杂志。有获奖。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杨 强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 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王如萍 英子
观云听涛 王迎旭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水云天
王晓丽 米兰花 心 语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颜心仪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高录祥
秋日私语 长青山人
听泉赏月
本期责任编辑:方天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散文、小说、诗歌、诗词、随笔等精选作品,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