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程:浅谈几个流派的京胡伴腔风格
京胡,以唱伴繁简分合,衬托垫补花音,形成其惯用技巧,而演奏技巧的核心则是韵味。正是这种对韵的无尽咀嚼,才使得京胡在狭窄的演奏空间阐发出奥妙无穷的音乐律动。京胡,唱腔伴奏的灵魂。凡京剧演员之唱工,都离不开京胡伴奏的默契配合。可以说,京剧唱腔能得以长足发展与历代京胡演奏家的琴风绝技创立,息息相关,紧紧链接在一起。解决伴腔的风格处理问题,重点是掌握唱腔的节奏、气口、劲头。唱腔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有行当之分,流派之分,板体节奏之分。操琴者要想真正驾驭伴腔艺术,除了技巧娴熟、腔谱熟练,更重要的是要会唱。只有做到会唱,才能在伴奏时更好地把唱腔的韵味、意境、风格烘托出来。有的操琴者尽管演奏的快慢弓法无可挑剔,但伴与唱总给人一种貌合神离的感觉,其要害就是演唱不过关。所以,琴者要加强演唱技巧的训练。梅(兰芳)派艺术所以取得非凡成就,是与琴师的能动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梅派艺术发展史上,与三位著名琴师的辅佐是分不开的,他们均为梅派艺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徐兰沅、王少卿被人们称为是梅兰芳音乐的灵魂,这与徐兰沅在梅派艺术的形成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和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姜凤山是梅兰芳生前的最后一位御用琴师,为梅兰芳操琴12年。他对梅腔实在是太熟悉了,而且还掌握着梅兰芳唱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处理变化,哪儿有气口?哪儿的小腔有什么变化?哪儿的腔如何处理?更是了如指掌。再如程(砚秋)派唱腔风格的形成与三位著名琴师的辅佐是分不开的,早期穆铁芬、中期周长华、晚期钟世章。三位琴师均为程派伴奏技法的构成做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穆铁芬的伴奏,托腔工整、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弊病。这个时期是腔琴摸索风格化的初级阶段,穆铁芬为程腔伴奏方法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长华的伴奏,确有独到之处。他一反当时盛行的胡琴大拉大扯运弓方法,而采用了劲头内在、柔中见刚的张力控制操琴方法。弓法突出:连续、顿挫技巧,指法突出:内弦音色和小拇指的压揉技巧。上述创造性的操琴方法,好似游丝一般引人入胜。肯定地说,程派伴奏特点的定型者是周长华。为此,后世是以周氏操琴风范为伴奏程腔的楷模。钟世章的伴奏,突出表现为:强化顿逗弓法的使用频率,突出偏音在伴腔中的色彩浓度,以及托腔裹调、过门垫头更趋于细腻。研习张(君秋)唱腔风格,必然要谈到著名琴师何顺信的操琴风范。概括地说,何氏操琴具有:讲究激情、追求意境、棱角鲜明、顿挫有力,而又不失飘逸潇洒情趣等特点。可见,张腔那种放达美感是与何氏操琴魅力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何顺信操琴善于分、连弓法交织并行:分弓的交替密度近似生行的快猛烈强;连弓的运行犹如程腔的婉柔含蓄。指法技巧包括:弹、打、揉、滑、抹等内容。何氏操琴拓宽了京胡固有的传统技巧如各种装饰音的运用,他不仅在食指位置能够发出圆润的声音,就是中指、无名指、甚至小拇指都能自然地演奏各种长短不等的装饰音。裘(盛戎)派花脸艺术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就,是与汪本贞先生的能动操琴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裘盛戎先生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曾经与众多名琴师进行过合作,最为主要的是汪本贞。汪本贞先生幼年即随裘桂仙先生学习花脸,后来改习操琴,对于裘门本派以及其他流派的艺术风格非常熟悉;裘盛戎先生自己也擅长拉琴,这又反过来对演唱和伴奏关系的协调有着极大的促进。汪本贞的操琴风格,讲究激情,朴实得体而又汪洋恣肆,听来飞珠溅玉,酣畅淋漓。他以毕生的心血把裘派的伴奏技术引导到了别致多姿、峭拔华彩的巅峰,使裘派的声腔达到彬彬庄严、妙曼辉煌的境界。从京胡伴奏方面讲,汪本贞辅佐裘盛戎达20余年,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花脸演唱艺术,而汪氏不拘一格的创新,已经形成了绵密流畅、色彩绚烂的伴奏风格。他对琴艺精益求精,刻意求新,在京胡伴奏的创新方面卓有成就。他操琴功力深厚,力度极佳,其琴音清澈纯净,洒脱飘逸,有金属般的穿透力,欲快时从容有序而不慌,求慢时紧簇严密而不坠,平稳中见其俏,柔和中显其刚。他耳聪手快,托腔保调,传神达情,他创造的垫头、过门翻新切合情理,悦耳动听,其伴奏中托、保、随、带与表演者配合紧密,丝丝入扣,出神入化,犹如拱星托月,堪称神妙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