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

一、韵书的起源及编撰分类

我国古代韵书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文字数量的增多,声律论在文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推行,产生了反切注音方法。隋唐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对撰写诗词歌赋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为韵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汉魏以后,篆书、古文变为隶书、草书,字形变化很大,谐声字的声旁渐渐不能准确表达字音,文字的正确读音没有了一定的标准,不但写作韵文发生困难,人们的社会交际也出现了诸多障碍。这也为韵书的产生提供条件;汉魏时期,韵书开始采用反切法来对字音进行标志,而且这种方法也受到了重视;在六朝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注意到四声,并对其引起广泛关注,而进行文学创作极其注重声律学,这些都造就了韵书的发展。可以说是反切法和“四声说”对韵书的产生及发展打下了基础。北朝统一之后,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

中国古代的韵书编撰体例基本有以下三種类型:一类是根据中国汉语的声调来划分类别的,声调之下是韵部,韵部内依照同声字划分编排,如《广韵》;一类是在各划分好的韵部里面依据声调划分开来,再在每一个声调内依照同声字来划分编排,如《中原音韵》;最后一类是在划分好的韵部里根据声母来对其中的每一韵分类,再根据声调对同声字进行编排,如《韵略易通》。

二、韵书的发展史

据相关历史记载,在我国最早出现的韵书是李登的《声类》和吕静的《韵集》,如今已经消佚。《声类》以声调――五声为纲领进行统筹文字,没有立部首;之后,晋国人吕静模仿了《声类》,作出了《韵集》。从前人注释古书所引用的这两部韵书来看,这两部书都运用了反切,而且有了简略的注释。这两部书是韵书发展的起点,到了南北朝时期,有大量的韵书出现,这与当时文学创作中声律论的兴起,四声八病的创立,作家致力于讲究声律和形式的美有关。

陆法言所编写的《切韵》是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原书虽已失传,但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兼顾古音的差别和方言的分歧,这本书所依据的读音主要是当时的读书音。《切韵》问世之后,有不少人为它加字,补训。经过唐朝不少人的扩充增补,一方面使得韵书日臻完善,另一方面也使韵书具有了字典的性质。

唐代开元年间,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进行刊修增补著写了《唐韵》,如今这本书的原本已失传。《唐韵》对字义的训释精密,也很考究字形,这让韵书更具字典的功用,这也让《唐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宋朝出现《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部韵书是我国古代的首部官修韵书,也是汉魏以来有着巨大成就的韵书。《广韵》有206韵,它是中国韵书史上分韵最多的一部韵书,但内容过于繁杂,充当工具书来使用就会很不方便,所以皇帝为了让《广韵》更适合读书人使用和考试,而做出了一些修改,把其中重点的、常用的和注解录出来,编一部《韵略》,这部《韵略》其实就是《广韵》的简本。

《广韵》颁行了31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037年,皇帝命令对当时的《韵略》进行重新的修订,把名称改为《礼部韵略》。《礼部韵略》里面删减了很多的冷僻字,就收录了一些常用的字,总计9590字;《集韵》是在景祐元年(1034)开始编修的,到了宝元二年(1039)的九月份才著成,该书共收53525字,流传并不广泛。

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 三国 魏 李登 《声类》、 晋 吕静 《韵集》,久已亡佚。 隋 陆法言 《切韵》,原书亦不传。 宋 陈彭年 等著《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 金 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 元 、 明 、 清 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说说个人经历。大概一年前开始比较正式的认识诗词,开始了解平水韵。当时和题主的感觉是很相似的。我擦!这么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字放在一起怎么记啊?!后来,从@夜小紫前辈那里知道,其实并不用刻意去背的。但是不背怎么能记住呢?问题的关键来了。首先,你要有韵的意识。题主既然问了问题,说明这个意识是有的。但有意识还是不足以保证你能记住。你要做的应该是去读去背古人诗,并在读的时候有心无心的去留意一下韵。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就能掌握那些比较常用的韵了。注意,常用的。『这个事情是必须要花时间和精力的,讨不得巧』。就像我现在,偶尔凑个绝句或者律诗,半数以上是用不着查书的。至于入声字,我也是北方人,不会说。要做的仍然是去读去背,再加上平时没事了翻翻。久了自然也就能记住了。共勉。以上。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这两书早已亡佚。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式传》说,《韵集》是“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五声”或“宫(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与后世的声、韵、调是什么关系,两书的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都无从深考。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是韵书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韵书。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陆法言在早年与【萧该】、【颜之推】等八位学者共“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基础上,“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斟酌取舍,而成为集大成之作。 
  《切韵》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
  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
  《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年间,【陈彭年】等人奉诏以《切韵》为祖本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成为此后科举考试必遵的“官韵”。
  《广韵》共5卷,计206韵称为【大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现存收字最多的韵书——《集韵》
  【溯源】: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即《广韵》颁行后31年,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省失当,有误科试”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因而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

第一章 宋濂主编《洪武正韵》
第一节 《洪武正韵》与《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第二节 七十六韵本《洪武正韵》小韵表
第三节 《洪武正韵》与中原雅音
第四节 《洪武正韵》与吴音
第五节 《洪武正韵》的废、兴、毁、誉
附:《洪武正韵》与朝鲜韵书
第二章 《洪武正韵》系韵书
第一节 章黼《并音连声韵学集成》
第二节 朱祐槟《重编广韵》
第三节 杨时伟《洪武正韵笺》
第四节 “遵韵”类韵书
一、余象斗《遵韵海篇正宗》
二、朱孔阳《诗韵音释大全》
三、陈仁锡《遵韵海篇朝宗》
四、许尔宁《韵略》
第五节 无名氏《辨音纂要》
第三章 “诗韵”韵书
第一节 “诗韵”源流
第二节 “诗韵”韵书
一、江东雪压老人《诗韵释义》
二、无名氏《诗韵释义》
三、钱瞢《诗韵释义》
四、杨慎《诗韵》《韵林原训》
五、李攀龙《诗韵辑要》
六、李齐芳《韵略类绎》
七、张琳《诗韵捷径》
八、孙维城《韵释便览》
九、无名氏《吟囊一览》
十、胡文焕《文会堂诗韵》
十一、徐尔铉《诗韵考裁》
第四章 “古今韵”韵书
第一节 张之象《韵经》
附:苏茂相《苏氏韵辑》
第二节 潘恩《诗韵辑略》
附:龚大器《古今诗韵释义》
潘云杰、陆鑨《古今韵学释要》
无名氏《古今韵》
梁应圻《诗韵释略》
第三节 陈士元、甘雨《古今韵分注撮要
第四节 方日升《古今韵会举要小补》
第五节 茅溱、范科《韵谱本义》
第六节 程元初《律古词曲赋叶韵统》
第七节 吕维祺《同文铎》
第八节 陈荩谟《古韵疏》《唐韵疏》
第九节 杨时乔《古今字韵全书集韵》
第五章 反映时音的韵书(上)
第一节 佚名《中原雅音》
第二节 兰茂《韵略易通》
第三节 本悟《韵略易通》
第四节 桑绍良《文韵考衷》
第五节 吕坤《交泰韵》
第六节 莫铨《音韵集成》
第七节 毕拱辰《韵略汇通》
第八节 徐孝、张元善《合并字学集韵》
第九节 乔中和《元韵谱》
第十节 李登《书文音义便考私编
第十一节 郝敬《读书通》
第六章 反映时音的韵书(下)
第一节 王应电《韵要粗释》
第二节 毛曾、陶承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
第三节 朱光家《字学指南》
第四节 濮阳涞《元声韵学大成》
第五节 孙耀《音韵正讹》
第六节 孙吾与《韵会定正》
第七节 熊晦《类聚音韵》
第八节 无名氏《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
寄寓:陈荩谟《元音统韵》
第七章 曲韵韵书
第一节 朱权《琼林雅韵》
第二节 陈铎《词林韵释》
第三节 王文璧《中州音韵》
第四节 范善溱《中州全韵》
第八章 律韵韵书
第一节 兰茂《声律发蒙》
第二节 耿纯《诗对押韵》
第三节 无名氏《诗学唐韵》
第四节 王荔《正音捃言》
第五节 熊人霖《律谐》
下篇 韵书试、论
第一节 明代韵书的传承
第二节 编纂体例
第三节 韵书的反切
第四节 韵字与注释
第五节 韵书与字书
附:明代字书选介
第六节 明代韵书与明代汉语方言
第七节 《洪武正韵》与“沈韵”之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