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
一、韵书的起源及编撰分类
我国古代韵书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文字数量的增多,声律论在文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推行,产生了反切注音方法。隋唐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对撰写诗词歌赋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为韵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了汉魏以后,篆书、古文变为隶书、草书,字形变化很大,谐声字的声旁渐渐不能准确表达字音,文字的正确读音没有了一定的标准,不但写作韵文发生困难,人们的社会交际也出现了诸多障碍。这也为韵书的产生提供条件;汉魏时期,韵书开始采用反切法来对字音进行标志,而且这种方法也受到了重视;在六朝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注意到四声,并对其引起广泛关注,而进行文学创作极其注重声律学,这些都造就了韵书的发展。可以说是反切法和“四声说”对韵书的产生及发展打下了基础。北朝统一之后,出现了适应当时政治统一形势需要,便利各地人士应用的《切韵》;此后,唐宋明清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
中国古代的韵书编撰体例基本有以下三種类型:一类是根据中国汉语的声调来划分类别的,声调之下是韵部,韵部内依照同声字划分编排,如《广韵》;一类是在各划分好的韵部里面依据声调划分开来,再在每一个声调内依照同声字来划分编排,如《中原音韵》;最后一类是在划分好的韵部里根据声母来对其中的每一韵分类,再根据声调对同声字进行编排,如《韵略易通》。
二、韵书的发展史
据相关历史记载,在我国最早出现的韵书是李登的《声类》和吕静的《韵集》,如今已经消佚。《声类》以声调――五声为纲领进行统筹文字,没有立部首;之后,晋国人吕静模仿了《声类》,作出了《韵集》。从前人注释古书所引用的这两部韵书来看,这两部书都运用了反切,而且有了简略的注释。这两部书是韵书发展的起点,到了南北朝时期,有大量的韵书出现,这与当时文学创作中声律论的兴起,四声八病的创立,作家致力于讲究声律和形式的美有关。
陆法言所编写的《切韵》是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原书虽已失传,但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兼顾古音的差别和方言的分歧,这本书所依据的读音主要是当时的读书音。《切韵》问世之后,有不少人为它加字,补训。经过唐朝不少人的扩充增补,一方面使得韵书日臻完善,另一方面也使韵书具有了字典的性质。
唐代开元年间,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进行刊修增补著写了《唐韵》,如今这本书的原本已失传。《唐韵》对字义的训释精密,也很考究字形,这让韵书更具字典的功用,这也让《唐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宋朝出现《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部韵书是我国古代的首部官修韵书,也是汉魏以来有着巨大成就的韵书。《广韵》有206韵,它是中国韵书史上分韵最多的一部韵书,但内容过于繁杂,充当工具书来使用就会很不方便,所以皇帝为了让《广韵》更适合读书人使用和考试,而做出了一些修改,把其中重点的、常用的和注解录出来,编一部《韵略》,这部《韵略》其实就是《广韵》的简本。
《广韵》颁行了31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037年,皇帝命令对当时的《韵略》进行重新的修订,把名称改为《礼部韵略》。《礼部韵略》里面删减了很多的冷僻字,就收录了一些常用的字,总计9590字;《集韵》是在景祐元年(1034)开始编修的,到了宝元二年(1039)的九月份才著成,该书共收53525字,流传并不广泛。
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 三国 魏 李登 《声类》、 晋 吕静 《韵集》,久已亡佚。 隋 陆法言 《切韵》,原书亦不传。 宋 陈彭年 等著《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 金 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 元 、 明 、 清 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说说个人经历。大概一年前开始比较正式的认识诗词,开始了解平水韵。当时和题主的感觉是很相似的。我擦!这么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字放在一起怎么记啊?!后来,从@夜小紫前辈那里知道,其实并不用刻意去背的。但是不背怎么能记住呢?问题的关键来了。首先,你要有韵的意识。题主既然问了问题,说明这个意识是有的。但有意识还是不足以保证你能记住。你要做的应该是去读去背古人诗,并在读的时候有心无心的去留意一下韵。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就能掌握那些比较常用的韵了。注意,常用的。『这个事情是必须要花时间和精力的,讨不得巧』。就像我现在,偶尔凑个绝句或者律诗,半数以上是用不着查书的。至于入声字,我也是北方人,不会说。要做的仍然是去读去背,再加上平时没事了翻翻。久了自然也就能记住了。共勉。以上。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这两书早已亡佚。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式传》说,《韵集》是“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五声”或“宫(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与后世的声、韵、调是什么关系,两书的体制类型是否与后世的韵书相似,都无从深考。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是韵书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韵书。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陆法言在早年与【萧该】、【颜之推】等八位学者共“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基础上,“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斟酌取舍,而成为集大成之作。
《切韵》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
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
《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年间,【陈彭年】等人奉诏以《切韵》为祖本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成为此后科举考试必遵的“官韵”。
《广韵》共5卷,计206韵称为【大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现存收字最多的韵书——《集韵》
【溯源】: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即《广韵》颁行后31年,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省失当,有误科试”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因而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