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不幸,在于缺乏拒绝的能力

她:可以帮我解答一个问题吗?

我:不可以,我准备睡了。

她:对不起,我不该提这种不合理的要求。

我:谁规定你不能提的。

她:提这样的要求,不是会让你不舒服吗?

我:我是不舒服,但是你也有权力去提这个要求,正如我有权利去拒绝你的请求一样。在关系中,表达和拒绝拥有同样的权利。

发完消息后,她就没回我了。第二天起床后,看到她在凌晨两点多,给我回了消息:

“很感谢你,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有力量。”

明明我是在拒绝她的,为什么她会感觉到有力量呢?

我们与人相处过程中,总会遇到需要拒绝别人的时刻。大多数人拒绝别人的方式,要么伤人,要么伤己。

那是因为大家还不懂,如何不带敌意地去拒绝一个人。

什么是不带敌意的拒绝?就是既能让对方明确知道你在拒绝,却又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感受到来自你的敌意。

带有敌意的拒绝,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抛弃感。分享一个关于被拒绝的心理实验:

三个人在玩丢皮球的游戏,本来一个传给一个,玩得开开心心的。突然另外两个人开始不把皮球丢给第三个人,他们两个人自己玩起来了。

这就意味着,第三个人在无形中,被默默拒绝掉了。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们被排除在丢皮球游戏之外,会体验到非常明显的失落情绪。

一个简单的游戏足以让我们产生失落情绪了,如果是来自亲密关系的人,那么这种感觉将会被放大更多。

为什么大家那么害怕被拒绝,或者害怕去拒绝别人呢?

因为大家将被拒绝的抛弃感,和不被爱的恐惧感,混淆了。

以前读书的时候,遇到老师提问,我就会举手想要回答。

当老师不点名我,而点了另外一个人起来回答时,我就会有一种被老师嫌弃的感觉,然后觉得很丢人,感觉全班同学都在笑我。

我在这件事当中,无法区分抛弃感,和抛弃的区别。直接粗暴地将没有被点到名的抛弃感,当成了我已经被抛弃这个事实了。

可实际上,因为我从小就比较高,坐在后面,老师没有第一时间看到我的举手而已。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情况会被放大得更加夸张。有一个小伙伴,为了和女朋友有共同的爱好,专门去玩自己不会玩的吃鸡手游。

因为在和女朋友打游戏的过程中,被说了一句“不要乱上,害死队友。”产生了强烈的被抛弃感,然后在后续的游戏过程中,一言不发。

不要觉得很幼稚,也不要觉得这个男生太敏感。

我们人类对于被拒绝这件事本来就是很敏感的,在远古时期,只有群体的人类,生存的可能性才会高,单独行动的人类,死亡率会急速飙升。

被拒绝,就等于被抛弃;被抛弃,就等于被宣判死亡。这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错误的恐惧。

关系的奔溃,往往是从边界感的奔溃开始,而边界感的丧失,是从妥协开始。

拒绝的对立面是妥协,妥协只会让我们感到被消耗,感觉到边界感开始变得模糊。

你为了对方,妥协了自己,也就是在妥协了自己的底线,模糊了你们之间的边界感。

而不带敌意的拒绝,则可以让你在不伤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保持住自己的边界感,对方也会更好地理解你、尊重你。

如何不带敌意地拒绝?

就是在拒绝别人的同时,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意。

很矛盾对不对,拒绝别人本来就是一件不讨喜的事情了,还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意?不恨死你都算万幸了。

其实是有办法做到的,怎么做呢?

先承认,再拒绝。

举个例子:

对方满怀期待地向你提出一个要求,比如邀请你去看电影,但是你不想去,或者你对这部电影并不感兴趣。

如果你直接拒绝,虽然对方不会说什么,但是失落感多多少少都会有的。那么我们运用【先承认,再拒绝】的原则,效果就不一样了。

你可以说:

“哇,我也很期待和你去看电影,不过今天身体不舒服,没办法出门,太可惜了。”

这样对方的第一感受到,是你先认可了看电影这件事,而不是被你拒绝这件事。

有了前面的认可作为过渡,后续拒绝的提出,就会变得更加顺滑,而不是直接拒绝那么生硬。

我们再换个场景:

你和一个男生约会,他突然对你表白了。你觉得这个人还不错,但是现在了解不够深,不想贸然开启一段感情。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做呢?

直接拒绝的话,后续可能就没机会了,容易错过这个人。但是答应的话,又不合时宜,还违背自己的内心。

我们再次运用【先承认,再拒绝】的原则,你可以这么说:

“我觉得你人不错,当男朋友应该很棒,但是我们认识时间还太短,我不想关系发展太快,没有安全感。所以,让我再考察考察你吧,嘻嘻。”

这样既不会直接让他放弃,同时还给你们两个人进一步试探的空间,而且关系也比表白之前,稍微更进一步了。

我拒绝这件事情,并不等于我拒绝你这个人;

我拒绝这件事情,也不等于我不在乎你;

我拒绝,只是因为我现在不想这样做;

拒绝的同时,我依然可以感受你,理解你的需要。

这就是不带敌意的拒绝。

这很重要,也被很多人所忽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