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芩一般用量是多少克
黄芩苦烹,善泻肺火,清热祛湿,
可治咳嗽,泻痢清肠,胎热可安。
(一)传统用法
黄芩性寒,味苦,入肺、脾、胆、大小肠经。功效为泻肺火,清湿热,止血安胎。
本品味苦而寒,善清肺经气分之热,为治肺热咳嗽之主药。又能清胆及大、小肠等经湿热,故适用于各种湿热之证。本品还有清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
1.肺热咳嗽单用或与桑白·皮、甘草配合应用。若痰热壅盛可与半夏、天南星等同用。
2.湿热下痢、湿热黄疸、湿热淋症本品配芍药、黄连而治热痢;本品配栀子、大黄而治阳黄;以本品配生地黄、木通则治热淋。3.呕血、鼻出血、便血、血崩凡热盛迫血外溢者,常以本品配大黄、黄连等药。
4、胎热不安常与当归、白术等同用。
黄芩还可用于疮痈肿痛,烧伤烫伤等,外用、内服均可。
(二)用量标准
煎服3~10克。
(三)使用注意
肺寒咳嗽、脾胃虚寒、胎寒欲堕、无湿热者忌用。
(四)施治鉴别
清热泻火多生用,用于止血或避免其苦寒伤胃可炒炭用,欲增强清除上部火热功效时,可酒炒用;安胎多.炒用。
(五)名医绝招
蔡华松(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
擅长以黄芩治疗热邪炽盛的各种眼病,如各种角膜炎、急性色素膜炎、巩膜炎、眶内假瘤等。
治急性色素膜炎,以黄芩15克,配伍半枝莲15克,柴胡12克;治急性视神经炎,以黄芩15克,配伍北柴胡12克;治眶内假瘤证属肝热痰郁者,以黄芩12克,配伍土茯苓9克,山豆根12克。
龙治平(乐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各种肝炎出现黄疸(阳黄):;各种原因所致肝功能异常,尤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黄疸指数升高者,以及呼吸道感染者。症见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必定用黄芩。
黄芩配伍用量为6~30克。
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配伍茵陈、连翘各15~18克,金钱草、蒲公英各20~30克。
治肺热咳嗽(呼吸道感染、肺炎),配伍桔梗、杏仁各9~15克,桑白皮12~18克,菊花15~18克,陈皮6~9克。
治酒精性肝炎,配伍茵陈、炒白术各15~18克,炒麦芽18~20克,丹参20~30克。
治各种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配伍茵陈、炒白术各·15~18克,猪苓9~12克,五味子6~12克。
治急性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所致.的小便灼热,疼痛,不利,配伍车前子9~18克,金钱草20~30克,木通6~10克,滑石15~18克。
治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之属肝郁化热者,配伍柴胡6~9克,郁金10~15克,白芍9~18克,香附9~15克。
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配伍炒白术10~15克,熟地黄12~30克,怀山药12~18克。
李恒明(四川遂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黄芩主治肺热咳嗽,咳痰黄,稠;胃热烧灼,口苦,舌红苔黄,体温高,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总数高者。
以黄芩12克,配伍连翘12克,杏仁、柴胡、梨皮各10克。治疗咳嗽,咳黄稠痰,发热恶寒。
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院教授)
黄芩主治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泻、痢疾、丹痧、肾炎、心肌炎\水痘、腮腺炎、肝炎等疾病具有热的征象,尤其里热者,必用黄芩。
虚证、里寒证不宜用,用后易泻。
黄芩配伍用量为10克。
配柴胡10克,治内外之热;配白芍10克,治热泻;配党参10克,治肾病;配白屈菜10克,治热咳;配木通5克,治水痘;配板蓝根10克,治肝炎;配葶苈子10克,治肺炎。
吴震西(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黄芩临床应用指征为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疼痛拒按,恶热喜凉,面红发热,痰黄尿赤,咯血,呕血,血色鲜红,鼻流浊涕,白睛红赤。
黄芩配伍用量为3~15克。
治肺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以及诸般咳嗽,不论有热无热,少佐黄芩或配伍知母、贝母、桑白皮。
治湿热泻痢(急性肠炎、痢疾),配伍白芍、葛根、川黄连。
治肝胆疾病(急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配伍柴胡、茵陈、大黄。
治热盛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配伍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
治胎动不安(先兆流产),配伍白术。
治风热痒疹(荨麻疹、湿疹);配伍荆芥、防风、蝉蜕。
治头痛、赤眼、鼻渊,配伍白芷、夏枯草、菊花。
吴震西主任医师认为,黄芩苦寒气薄,功能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临床用于湿热实证,屡起沉疴。
余用药讲究炮制,配伍注意病证,清上焦火多用枯芩,泻下焦火善用条芩,安胎宜以清炒,止血必用炒炭。
若症见舌淡苔白,疼痛喜温喜按,脉沉细弱者.,属体弱虚寒之证,则不宜使用。肺虚寒饮之咳喘、脾胃虚寒之泻利、血虚引起的胎动不安则禁用。用之伤阳助寒,发生他变。
邢月朋(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使用黄芩指征为壮热不退,体温在38℃以上;或头痛且胀,血压高。
治发热,以黄芩30克,配伍柴胡30克,热退后应及时减药或停用黄芩。
治头痛,以黄芩15克,配伍玄参15克,羚羊角3~10克(可用山羊角代替),玳瑁3~6克。
陈阳春(河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使用黄芩指征为肢体末端瘀胀,麻木,疼痛。检查:末梢循环障碍,眼底有改变。
治糖尿病并发微循环障碍,以黄芩20~25克,配伍黄芪、毛冬青、淮山药各30克,黄连、赤芍、白芍各15克,葛根20克,水蛭10克,甘草5克。
治肺源性心脏病,以黄芩15克,配伍白果、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各15克,黄芪30克,橘红、莱菔子各10克。
郭汉章(西安市红十字医院主任医师)
使用黄芩指征为骨科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如骨髓炎初起、创伤性血肿、化脓感染等早期,以黄芩10~15克,配伍大黄、川黄连、黄柏。
单味黄芩煎液,配制成10%溶液,泡洗四肢外伤性部分坏死;可使化脓创面新生,坏死组织脱落,骨髓炎愈合,并有止血作用。
沈有庸(浙江岱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黄芩用量为10~100克。大剂量只能短期间(2~3日)使用,中病即止。阴虚患者、脾胃虚寒者应慎用。小儿用量为成人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治外感高热不退,以黄芩60~80克,配伍柴胡30克。
治少阳病或少阳.、阳明合病,以黄芩60~80克,配伍柴胡30克,姜半夏10克,大黄6~10克,治风热袭肺或痰热蕴肺之咳嗽、肺痈。以黄芩18克,配伍槟榔10克。
治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肝炎等,以黄芩30克,配伍柴胡10克,虎杖15克,大黄6~10克。
治肠道湿热之痢疾,以黄芩30克,配伍白芍15克,甘草5克,大黄6~10克,川黄连10克。
治热毒内盛之疮痈肿毒及浸淫疮,以黄芩30克,配伍紫花地丁、野菊花各15克。
治胎动不安,以黄芩15克,配伍生白术、杜仲、苎麻根各15克。
钟秀美(福建泉州市中医院主任医院)
黄芩主治崩漏、胎漏、妊娠腹痛、发热、淋证,而症见阴道出血,色暗红,质黏稠,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者。
寒凝血瘀者,不宜使用。
治卵巢囊肿、妊娠高血压,以黄芩10~15克,配.伍夏枯草15克。
治妊娠恶阻,呕吐苦水,以黄芩6克,配伍麦芽、竹茹各15克,紫苏梗10克。
治胎漏,以黄芩10克,配伍糯米(后下)20克,黄芪、苎麻根各15克。
治肛裂,以黄芩10~15克,配伍火麻仁15克,山栀子、枳壳各10克,荆芥炭6克,甘草3克。
治妊娠腹痛,以黄芩10克,配伍生白芍15~20克,白术10克,当归6克,川芎5克。
(六)临床妙验
小儿肺炎
焦玉成老师将黄芩、忍冬藤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1克,每岁.半包,随增龄而增量,日服3次,治疗100例,治愈84例,好转16例(《黑龙江中医药》1986年5期)。
病毒性肝炎
王瑞云等老师以黄芩甙注射液4毫升(相当生药200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6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注,15日为1个疗程,大多用2~3个疗程。治疗病毒性肝炎128例,结果显效率:急性肝炎100%,慢性活动性肝炎57.2%,慢性迁延性肝炎8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3期)。
小儿菌痢
杨侃老师取黄芩、黄连、黄柏等量研末,1岁内1克,2~3岁2克,4岁以上3克,调入生理盐水30~40毫升后保留灌肠,每日1~2次。治疗140例,经2~6日治愈112例,无效28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3期)。
高血压病
何云鹤老师以每次服20%黄芩酊5~10毫升,每日3·次,治疗高血压病患者51例,取得较满意效果(《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年1期)。
预防猩红热
锦州郊区防疫站,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以每日用黄芩9克,水煎后分2~3次服,连服3日,观察1577例,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中草药通讯》1972年3期)。
用于流脑带菌者
严国华等老师用20%黄芩煎剂做喉头喷雾,每次2毫升(含生药0.4克),施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者209例,结果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96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