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上)

泰山是中华五岳之首,它不但集中了名山大川神奇和灵秀,还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最能体现泰山文化的就是泰山石刻。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东岳”,“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就是古人赋予泰山的美好象征意义。

泰山之美,美在石刻。可以说泰山是中国的一部博大精深的石刻史书和摩崖石刻书法艺术博物馆。

从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始,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十二位帝王来此封禅祭祀。李白、杜甫等千古文化名流朝山揽胜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墨迹,这些宝贵的诗文形成了2500多处的泰山石刻。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刻,赋予了泰山无穷的魅力。

2500多块石刻中,既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也有三言两语的惊世妙语;既有高大的摩崖刻石,又有小巧的玲珑小碑。

而经石峪的《摩崖刻经》则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大约400米的幽谷中,山林陡峭,景致清幽。在宽阔的河床上突然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坪,面积600多平方米,色泽呈淡淡黄色。在这块光光的大石头上洋洋洒洒刻满了经文。经文被染成了朱红色,每个字差不多有半米大,字体以隶书为主,兼有篆书、楷书的意蕴;大字用笔苍劲古朴,字体丰润浑厚,令人叹为观止。如果站在高崖上俯瞰,经文就宛如一尊尊打坐的高僧,神色镇定,端庄肃穆,字字都是神来之笔。

在当地,这些经文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从西天取到真经往回返。这一天,太阳烤的大地火热,八戒口渴难耐,说道:要是下场大雨该多痛快。话音刚落,大雨就倾盆而下,经文被淋湿。唐僧连忙叫悟空找地方晒经文,孙悟空来到天上,举目四望,发现泰山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正好用来晾晒经文。孙悟空晾晒的是金刚经,经文晒干后,悟空惊奇的发现,经文果真法力无边,上面的文字竟然深深地嵌入石头,变成了一部石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我国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被人赞誉为“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金刚经》有七种汉文译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刻在泰山经石峪的就是这个版本。那么鸠摩罗什是个什么人呢?

公元401年,长安城张灯结彩,万人空巷,人们载歌载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他就是著名佛学家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祖籍印度,自幼研究佛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鸠摩罗什后来留在了长安,倾心翻译经书,直到413年去世,共翻译佛经74部384卷,其中就包括《金刚经》。也就是说,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的镌刻年代最早不会早于公元413年。

清朝康熙皇帝就曾经两次抄写《金刚经》,一次是在他少年时期,一次是在孝庄皇太后病重时,康熙虔诚地抄写《金刚经》就是向佛祖祈福,保佑祖母早日康复。如今,康熙皇帝抄写的《金刚经》已成为国家级文物。

那么,当年究竟是谁以泰山石坪为纸,凝神屏气,在经石峪书写了《金刚经》呢?遗憾的是,书写者没有留下题记、姓名和镌刻年代,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

历代学者都在苦苦寻觅答案。有人认为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人说是北齐的王子椿和名僧安道一,最后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安道一身上。

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五、六世纪的北齐时期,在齐鲁大地上,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僧人的身影,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他就是著名的僧人安道一。

安道一早年在寺院苦读经书,研习书法,先后在山东东平的洪顶山、二洪山等地书写了多处佛经时刻。当代学者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佛经石刻无论是书体、风格,还是字的大小都与泰山经石峪刻经非常相似,由此认为经石峪《摩崖刻经》的书写者是北齐名僧安道一。

《金刚经》共5000多字,分上下两卷,上卷有2799个字,经石峪《摩崖刻经》镌刻的正是《金刚经》上卷。可就是这半部《金刚经》也没有刻完,经文镌刻到第30行以后突然变成了双钩字,也就是字只勾勒出主题轮廓,还没来得及镌刻,很明显,石刻是突然停止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经石峪《摩崖刻经》突然停止的呢?这是摩崖石刻留给人们的又一个谜。

(明天接着说)

我是虹姐红姐,为您讲述泰山文化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