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韩彦” 征文 | 我记忆中的韩彦女杰周虹 | 作者:陈立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我认识周虹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当时我和她的女儿都在济源工艺美术厂上班,而她的儿子们也都分别在县里的几家企业上班。她和她的丈夫王者明住在儿子那里,相距都不远。我们是下冶老乡,是气功爱好者,老人见识广又健谈,虽然她当时已近60岁,和我母亲的年龄差不多,但我们每每相见,都有说不完的话。但真正全面了解她,让我感动地流下眼泪,是我到济源日报社工作之后的1998年10月的那次采访。
她出生在上海,是旧上海铁路局副局长周红发的女儿。1962年她跟着一个当兵的来到下冶公社韩彦村,历经30多年的山区农村生活,她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妇女。说她是山村妇女,她又有山村妇女不具备的那种气质。她会三种语言,讲起本地山里话,她能以假乱真,让你觉得她就是地地道道的的山里人;讲起上海话,又让你对她的上海身份毫不怀疑;新疆话她也会说,因为她跟随丈夫王者明在新疆有八年的随军生活。
周虹跟随丈夫到济源西部山区下冶乡韩彦村,是1962年秋后的事 (现在为朱庄村,当时韩彦村的一部分)。那一天,整个山村都轰动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把王家的小院围得水泄不通。要看看当年的南下干部、并在部队当了官的王者明是啥模样。然而,最引人瞩目的人们还是他那位年轻貌美的上海妻子周虹。当年周虹32岁,不胖不瘦,一身城市人打扮,说起话来洋里洋气。人们为之羡慕,又为之担忧,咱这山旮旯能留住大上海的“风凰”?尤其是当人们了解到王者明是因犯了错误解甲归田时,更是为他捏了一把汗,甚至有人断言,过不了一年,周虹就会扔下孩子跑掉。
由于我认识她,又大致了解她的身世与性格,所以1994年我到济源日报社当记者后,不时想起周虹这个具备新闻人物素材的人。1998年10月我去采访她,那时周虹已68岁,看上去身板还挺硬朗,两眼炯炯有神,说起话来依然口齿伶俐,得体的浅灰色服装加上她那满头乌发,使她显得格外有精神。
周虹说,她是在上海市闸北区长大的,她的父亲曾任旧上海铁路局的副局长,兄妹18人,她排行第十七。她17岁(1945年)从上海闸北初中毕业,18岁到一家小学教书。校长是地下党员,领导教师们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她也是一名革命积极分子。1949年上海解放,她被推荐到上海新闻大厦去搞新闻工作,随后又调到闸北区妇联去做妇女工作。对于她的婚事,父母曾操了不少心,但多在“门当户对”方面做文章。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使她冲破了封建婚姻观的禁锢,当有人向他介绍王者明这个每月只有16元津贴的公安兵时,她欣然应允。1952年她与王者明结婚,1953年便毅然离开上海,随丈夫到了新疆的戈壁滩,一呆就是八年…..
王者明是一位忠实的共产党员,自1944年参加革命后,就为党工作出生入死,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却因向领导提意见受到不公正待遇,从营教导员的位置上给降下来,到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62年赌气返乡。
周虹说,1962年返乡的时候,她已是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母亲了。由于两口都没工作,拿着非农业户口粮本仅买了一年商品粮就身无分文了。幸亏村里的老支书姚酒泉帮忙,让他们参加了队里的集体劳动,能像农民一样分到粮食,才使生活有了着落。但1963年,随着第五个孩子出生,一大家子仅每年的粮款就得好几百元,加上孩子们上学的费用,生活难上加难。一次,有人指着她家的孩子说:“别看这孩子现在穿得光鲜,过不上两年,会叫他'赤肚肚’的。光'赤肚肚’不说,还会饿得他叫唤呢!别看那上海姑娘看上去怪漂亮,论泼辣,还是山里人。”
周虹初听“赤肚肚”一词,虽然并不理解它的确切含义,但已预料到它起码不是个褒义词。当她去请教丈夫时,丈夫告诉她“赤肚肚”就是赤裸裸、没有衣服穿,光着身子的意思,同时又安慰她不要理这些闲言碎语。
周虹说,她当时的想法是,山区人是人,上海人也是人,为啥山区人能生活的地方上海人就生活不下去!我周虹不是那种窝囊废,不会比你们过得差!闲言碎语不仅没有让她泄气,反而使她更坚强了。1964年秋天,她买回一头母猪崽,像所有的农家一样,靠养猪来解决油盐酱醋和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但母猪还没养大,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就接踵而来。先是家里断了煤油,唯一的一盏煤油灯瞎了火,但她想,没油不怕,大不了摸黑睡觉。接着家中又断了盐,她想借五毛钱买盐,但跑了几个生产队竟没借到一分钱。
“弄钱去。”倔强的她脑海里又闪出了这样一个念头。然而,那靠工分吃饭的年月,在那动不动就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到哪里去弄钱呀!偶然的一个机会,她听说贩烟叶能赚钱,于是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来到公路上拦住了一辆拉烟煤的汽车,搭车来到济源城。在济源城里,她从东头踅到西头,从上午到下午,终于弄清楚了烟叶的来龙去脉,决定到商丘贩烟叶。天黑时她扒上一辆拉煤车,天亮来到商丘,从那里买回20公斤烟叶带回济源卖。当她从煤车上下来时,身上、脸上全是煤灰。可一趟下来,只赚了5元钱。这太少了,不行!她以5元钱做本钱,从月山车站扒上北去的列车,到长治去贩麻,一趟下来,能赚十来元钱。当她满怀信心去贩第三次时,却被公安部门以违禁为由将她连人带麻一起扣留,还要予以重罚。于是,她就把公安人员叫到一边,把她的坎坷经历,把丈夫和孩子们的当务之急告诉他们,也许是他们感动了,以成本价将麻没收让她落了个本钱。
1965年8月,她的第一头老母猪终于下了第一窝猪崽,这一窝猪崽一共有8只,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看上去非常喜人。但由于当时百姓收入低,一只小猪只能卖四五元钱。买猪的没有现钱,她就以物换物,把猪换成玉米、谷子和红薯片。猪崽在本地卖不了现钱,她就挑着到城里卖。后来,她还干起了饲养肉兔的行当,从无到有,最多时家里的肉兔发展到270多只。家中没有油吃了,捉一只兔去换,没盐吃了也捉一只兔去换,连孩子们的学杂费都靠卖兔来解决。就这样,她依靠家庭饲养业的收入不仅养活了全家人,而且还让四个孩子上了高中,一个孩子上了初中。
说到孩子们的穿衣问题周虹说,当她听到有人预见她的孩子们要“赤肚肚”时她的犟劲又来了,第二天天不亮就赶了20多里路来到王屋村,五元钱买了一辆纺线车,连夜就学起纺线来,惊动得附近的嫂嫂、婶子都来看稀罕。没多长时间她就学会了织布。那时,五个孩子和丈夫穿的衣服都由她一人做。
在采访中还得知,周虹这个上海女子对她的山区丈夫忠贞不渝,当她的丈夫开赴新疆戈壁滩时,她毅然随从,在丈夫受到错误处分时,她仍然处处关心他,宽慰他。丈夫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不公正待遇,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她就悉心照顾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她听到冤假错案可以平反的消息时,除了到济源的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外,还带着孩子,以捡破烂赚路费的方式到北京城找到丈夫当年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使丈夫的冤案得以平反。1980年丈夫因偏瘫住院三个月,她没日没夜地在医院守了三个月。1985年,当她听说练气功对偏瘫有治疗作用时,又专门跑到亚桥去练气功,回家后再耐心教丈夫。
当时习练气功,虽然我们也算是功友,但是不知道她是为丈夫治病而来。关于她为丈夫王者明申诉平反的事,当时我在下冶公社的办公室工作,只是模模糊糊记得当时有个妇女带着孩子来找组织部门,却不知道她是捡着破烂走进北京城的,在北京的大街上,还拦过领导的车。听到这里,我不禁肃然起敬,感动得要掉下眼泪,甚至谈话也有些哽咽。
在采访时还得知,周虹在丈夫心情不好发脾气时,她总是保持缄默,一直到1990年丈夫去世。
临采访结束谈到她当时的家庭,她说丈夫王者明是1979年被平反的,随后又为孩子们落实了政策,解决了户口问题,现在她的五个儿女都有了各自的工作,生活过得很好。至于她自己,她说,年轻时还没把她难走,现在儿孙满堂了,生活幸福了,还有啥说呢?说到这,周虹满脸的笑容。
周虹是2014年去世的。虽然从认识她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她在我心目中的伟大女性形象依然存在,而且永远不会消失。她的事迹我准备编入下冶镇志,让我们的后人都知道下冶的韩彦村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作者简介:陈立新,河南济源日报社退休记者,济源市老干部通讯组副组长 。

(0)

相关推荐

  • 过年杀鸡,10岁男孩崩溃大哭:花一百万也要把鸡救活!结局亮了…

    春节将至每天都有各自的风俗 比如在安徽一些地方宰杀自家大公鸡就是一项重要的风俗 而近日一段别样的杀鸡视频在网上走红 让人哭笑不得又觉得有点可爱 事情是这样的 近日在安徽 宿州 一户家庭奶奶杀了一只鸡准 ...

  • 极品故事会!亲生父母高调寻子后不相认,儿子却想去上海寻亲… 网友:好拍电影了

    本文素材来自:大河报 "亲爱的宝贝,你在济源的哪个地方?19年了,爸爸每天都在想念你--" 这是今年10月19日,身在上海的安徽籍男子刘义功希望寻找在济源失散19年的儿子,还说:& ...

  • 这种男人,才是王者荣耀啊!

    最近手机被产妇跳楼刷屏了,男人好像又被狠狠的骂了一次,女性则为同胞们好好申诉了一次.读的时候,肯定是一肚子气愤,还有可怜,生命怎么就这么荒唐的结束?各种文章,有的阐述中国女性的惨状,有的痛斥男人的无情 ...

  • 古代奇案:丈夫死后,妻子意外怀孕案

    清朝道光年间,山东济宁发生了一起女子怀鬼胎的奇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说当地有个叫潘庆的富贵人家子弟,二十出头,相貌英俊,一表人才. 潘庆有个妻子,名叫韩三娘,温婉秀丽,知书达理,对公婆很是孝敬.夫 ...

  • 韩彦波:记忆中的丁香花

    [总第110304期] 记忆中的丁香花 作者:韩彦波 说起丁香花,最初的记忆还是要追溯到我小时候,放学后的时光,一个人悠闲的走在路上,路边开满了淡淡的浅紫色丁香花,颜色非常淡,几乎看不到它的颜色,但微 ...

  • “好老师”征文|记忆中的老师

    征文启事|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记忆中的老师 作者:伍 涛 文乡枞阳征文主题:感恩教师.我也想写写我读书生涯中的几位老师.一个人只要读过书.上过学,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见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老师.我从小学 ...

  • “好老师”征文|记忆中的“她”

    征文启事|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网络图片 记忆中的"她" 作者:吴凡 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是谁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谁用知识的甘露浇灌我们这些小树苗?是谁用心灵的鸡汤来滋润我们这 ...

  • 【“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奶奶/叶辉

    在家乡颍上县,每逢清明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乡间草民:无论身在异乡,还是近在咫尺,都要给先人上坟.上坟也就是祭祖.扫墓的意思.上坟意味着这个家族香火不断,人丁兴旺,知恩图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老远我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年/余黎明

    记忆中的年,在我们70后和80后人眼中,是期盼已久的,它透过你我他的天真.无知却充满了无尽欢乐. 二十三来祭灶,从小年二十三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家乡习俗中的小年这一天,母亲便会在集上或会头上买上几根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春节/乔佳珍

    在外读书的这几年,越来越怀念家乡的味道,不止是美食的香味,还有生活的气息.过年,也是许多人向往的节日,小孩们盼望着快乐玩耍,大人们盼望团团圆圆. 在北方,春节从腊八就开始准备了.熬腊八粥,打扫房屋,老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记忆中的年味/李佳琳

    又一场大雪缤纷而至,飘飘洒洒的雪花洋溢着对新年的向往,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涌上心头,脑海里涌现出一副清晰的画面,仿佛街头巷尾的鞭炮声燃起新年的高潮,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映出全家福的美满,写满吉祥的春联与 ...

  • 【“那年中秋”有奖征文】记忆中的月饼馍/何敬民

    时序已过立秋,暑热尚未完全退去,秋风乍起,早晚便感觉到一丝凉意. 晚间散步归来,路过小区旁一处马路夜市,只见各色摊点密集街道两旁,瓜果色鲜,小吃飘香.男女老少熙来攘往,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忽见一摊竟有 ...

  • 记忆中回放(外一首) 作者/悟色  演播/百惠

    [总第229 期] 传承北镇文明 弘扬医闾文化 打造地域精品 特约顾问  李清湖(北镇市平安协会会长) 王桂兰(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邵萍(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记忆中回放(外一首)  作者/悟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