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真教授最新力作《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正式出版

《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生命在其开端有着特别的魅力。中国的语言文化世界里有着一些特别的关于儿童的素材,尤其是在艺术史及健康医学方面留下了大量的信息。中国儿童史研究代表学者、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在三十多年前,挖掘出千百年前中国幼科留下之典籍,借着梳理大量一手档案资料,呈现传统中国救亡图存、抚育生命之点点滴滴,于种种技术性细节中描述近世社会中襁褓之道的日常一角,倾力撰写了《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而如今,该书的简体中文版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欢迎全国儿童学的研究者们关注并阅读。

熊秉真教授

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哈佛大学理学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秘书长、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新人文教席、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兼职特聘教授。曾任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地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包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近世儿童史、中西性别研究、中国医疗文化史。代表著作有《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等。

《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聚焦在生命如何开始,年龄与生命周期(phases of life)如何在结构上组成了个别生命之步步展开,逐渐前进。然后由个人延伸至群体,由单一生命推而思及其家庭基础、社群环境。
“推而度之,知道婴幼儿的历史是搭建在家庭代代相传的绵延之道上面。这不论对中国或世界,都是一样。幼医与幼蒙之发展,或早或晚,可西可东,其为躯体存活与文化繁衍之职志则一般无二。”
《幼医与幼蒙》为首本探讨中国育婴扶幼史的专著。作者引用大量传统幼科典籍中的史料记载与古今传记材料深入展现、剖析了千年来中国家庭在婴幼儿养育方面的经验(参阅幼科典籍160部,珍藏版古插44幅),设置了婴幼儿照护、哺乳、生理特点、成长发育、保健、教育等几大专题,用大量实际案例为读者提供实操性指导,并介绍大量古今育儿之道,可作为今日为人父母者的实用工具书。
此外,此书还从历史角度鲜活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家庭的经营与发展策略,并恰当地总结、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此引发读者对近代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认识与思考。

学界名家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晓东

熊秉真教授在西方儿童史以外,钩沉中国儿童史史料,爬梳儿童史的中国思维,讲论儿童史的中国故事,传播儿童史的中国声音,填补中国儿童史研究相关空白,丰富了世界儿童史研究,可谓中国儿童史研究第一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斌贤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与熊秉真教授有一些交往。在有限的接触中,熊秉真教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对青年学者的无限关心、对中外学术交流的热心推动,值得学界同人效法。

初步拜读熊教授的大作,令我感佩不已的是她开阔的学术视野、对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熟练运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位卓越学者所具有的深厚学养。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于伟

熊秉真教授对儿童及其历史的研究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她对“中国历史中的儿童”的研究,著有《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等,证明了中国早有“儿童”的概念,比西方早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中医的儿科对医学界是有重大贡献的,熊教授阅读了大量的年谱和医学(尤其是宋明以来的儿科)著作,从年谱、医学的角度对儿童、童年进行研究,对世界儿童史和中国儿童史具有开创性意义。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医生是比较实事求是地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尤其是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本书对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传统、社会文化习俗等具有重要作用。如熊教授提出,在中国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个“育”是很重要的,一是“生育”,二是“养育”,三是“教育”。我们教育学很少讲“生育”,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生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百天”“抓周”等仪式留存至今;在“养育”方面,中国的哺乳习俗、襁褓文化等是重要内容;人有生物意义上的繁殖(生育、遗传),也有社会意义上的繁殖,即教化、教育,中国的教化和教育与“家”是密不可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