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1、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2、作者投稿时,请同时发来以下授权书:
该作品是我的原创首发,我授权《西南作家》杂志旗下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并标原创。有诸如一稿多投、抄袭等问题,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
3、两周内没有采用,可另投他刊。
4、关于稿酬
按照常规,本微刊所发文章,暂无稿酬。若有读者打赏,则在系统到位后,赏金如数转给作者。
附——
《西南作家》杂志纸刊邮箱:
xinanzuojiazazhi@qq.com
《新蕾》杂志纸刊邮箱:
2903469047@qq.com
元旦节日,学校例行放假。我从坐落于平乐古镇的高中跨出校门,沿着依了白木江而弯弯曲曲的碎石公路,经受着深冬阵阵寒气,挎了发白的军色旧书包,小步小步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手扶式拖拉机轰鸣而过,留下一阵青烟拖出的背影。这让我想了许多,总觉得那是有些新气象的物什,它的出现,至少能代表村庄的进步,是对自给自足经济的一点挤压,是对肩挑背磨方式的一点抛弃。想起这些,我年轻的心灵间,有过不少的触动。因为,自我稍稍明白事理开始,乡村差不多还行进在千年不变的生存路径上。以父亲母亲为例,他们仍旧在靠肩用背与命运抗争,为生存而争扎。在我的眼里,那种肩挑背磨的形式,多像清人的生活方式、明人的生活技巧,宋人的生活经验……但那冒着浓烟的手扶式拖拉机,哒哒有声,风鸣嗖嗖。我真切地体验了那风声的不同寻常。不过,这还只是我心里的一点念头,对其饱含的深意,还不曾读出它预示的未来。我在雷音寺高中教室里,刚刚知道,英国的社会进步,与资本主义工业进程密不可分。而我们的双溪河谷,生产关系还维系在村落与族群之中。在家乡道佐古场的街边,最诱人的,仍然是手工制作的块块白色蒸馍、绞绞黄色的麻花。母亲开始用石磨制作豆花。白生生的豆浆水,从磨缝间不间断溢出,伴随着豆浆落满那口古老的铁锅,母亲的额上,便有了豆大的汗珠,在微弱的油灯下,仍旧发着亮锃锃的光芒。母亲积满风霜的脸,红朴了许多。母亲显然十分兴奋,有了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后来,我许多次想到,母亲的微笑,可能是对包产到户前景的微笑,不然,她不会笑得那样轻松和自然,也不会笑得那样踏实和真情,更不会笑得那样由衷和深刻。或者说,母亲的笑,饱含了一份村庄式的喜悦,还可以说,这是双溪河谷的人们特有的笑容。这样的笑容,自古而来并不多见,它没有诗意,唯有朴厚。因为,之前,母亲因为我们的贫穷,而长时间忧愁和困惑。无奈是她的早餐和晚餐,无奈是她的日出和日落,无奈是她的麻木和呆滞。可以说,自我懂事之后,就知道母亲一直在心愁着我们的吃和穿。此时此刻,母亲亲手制作了清香的豆花,特别是嫩嫩的豆花在铁锅里颤颤放笑的时候,母亲的心地就更加实沉了。她知道,我元旦回家,是想吃点好的,而这豆花已经算是她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了。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的农村,刚刚开始社会变革,脱离贫困是刚刚不久的事。吃豆花饭时,山村已经密布夜色。同宗的兄长也来我们家,坐在了桌边,一同吃着豆花。边吃边言,都道,母亲的豆花做得好,石膏水放得适当,细嫩而鲜美。多年之后,我还回味着那次豆花饭的情形。但那是因为有了另外的想法。我发现,那不是一顿简单的豆花饭。至少,在那顿饭里,有许多亲情,而且还相当浓烈。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温情,在我们的人性之中,一直都被长久地眷顾着。于1980年的元旦往事,除了这些,其他的,似乎都已模糊起来。
作家简介
吴俊凯,笔名双溪河,四川邛崃人。1988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1996年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西南作家》编委,《新蕾》杂志副主编。代表作:散文集《问过月光》《心谷无语》《86号视角》;长篇小说《蓝雪的红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