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糖尿病天地杂志社2021年8月6日糖尿病天地杂志社官方账号

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太阳。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杂病随证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

十二原穴与八会穴,皆经络气血交会之处。别即阳别,乃阳交穴也。前论颇详。

脏腑俞募当谨始;

五脏六腑之俞,俱在背二行,肺俞三椎下,心五、肝九、脾十一、肾十四椎下是也。五脏之募俱在腹部,心募巨阙、肝期门、脾章门、肺中府、肾京门。惟三焦、胞络、膀胱无募,此言脏腑杂病,当刺俞募之穴。但《素问》明言中脏腑者不立死,则为害非小,故禁针穴多,后世每以针四肢者为妙手,初学可不谨哉!

根结标本理玄微,

经云∶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中脘;足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足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堂;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目也;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钳耳也;足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手三阴之经未载,不敢强注此言。能究根结之理,根据标本刺之,则疾无不愈。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标在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标在耳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项颡也;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标在胃俞与舌本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上三寸中,标在肾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中,标在肝俞也;手太阳之本在手外踝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一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别阳,标在颔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脉也;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心俞也;手厥阴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此十二经之标本。有在标而取本者,有在本而取标者,有先治其标者,有先治其本者,无非欲其阴阳相应耳。此《内经》至论。

四关三部识其处。

四关,合谷、太冲穴也。十二经原皆出于四关。三部,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又百会一穴在头应天,璇玑一穴在胸应人,涌泉一穴在足应地,是谓三才。以上兼原、合八法诸穴,虽不悉针,亦不可不知其处也。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四日太阴之井,五日少阴之俞,六日厥阴之经。在表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三里,古法也。惟阴证灸关元穴,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汗针合谷,入针二分,带补行九九之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方行泻法,汗止身温,方可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吐针内关、入针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多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患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九阳数,调匀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徐出针,急扪其穴;如吐不止,补足三里。下针三阴交,入针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行六阴之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泻,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泻;如泻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

凡汗吐下,仍分阴阳补泻,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

只此一穴。

头面耳目口鼻(咽牙)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二穴又治肩背肘膊疼痛及疟疾。

偏正头疼左右针,列缺太渊不用补。

左痛针右,右痛针左,左右俱痛,左右俱针。余仿此。如列缺不应,再泻太渊。

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头风连项肿,或引肩者,针此三穴。头目昏眩者,补申脉、金门,雷头风亦效。虚痛者,上星一穴。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似。

赤眼肿痛,迎香出血,立愈。甚者更泻太冲。眼红或瞳人肿痛,流泪出血,烂弦风,俱泻足临泣,或太冲、合谷。肉倒睫,俱泻合谷、足三里。

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

耳暴聋,补足临泣。耳鸣或出血作痛,及聩耳,俱泻申脉、金门、合谷。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努。

鼻塞不闻香臭,针迎香、合谷。鼻痔鼻流浊涕者,泻太冲、合谷。鼻渊鼻衄虚者,专补上星。

口噤 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

颊车针沿皮向下地仓, 左泻右, 右泻左,针透亦无害。轻者只针合谷、颊车。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

口唇及舌生疮,针合谷。舌肿甚及重舌者,更取舌下两边紫筋津液所出处,以三棱针刺出其血。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舌上生苔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

舌风左右舞弄不停,泻两手三里立止。驴嘴风唇肿开不得者,亦泻三里。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

坐牙风肿连面,泻手三里、颊车。满口牙痛牙酸,泻合谷、足临泣。下牙痛,泻合谷。

二陵二跷与二交,头顶手足互相与。

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二跷∶申脉、照海。二交∶阳交、三阴交。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头顶也。

两井两商二三间,手上诸风得其所。

两井∶天井、肩井;两商∶商阳、少商;二间、三间。此六穴相根据相倚,分别于手之两支,手上诸病治之。

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项连肘痛,针少海。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间心后称中渚。

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即愈。脊膂痛者,针人中尤妙。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实时住。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甚者补中脘,泻三里、内庭。

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

热心痛、气痛,泻劳宫。寒心痛,补少泽。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赋云∶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胁痛只须阳陵泉,

专治胁肋痛满欲绝及面肿。

肿痛公孙内关尔。

腹痛轻者,只针三里。

疟痰《素问》分各经,危氏刺指舌红紫。

足太阳疟,先寒后热,汗出不已,刺金门。足少阳疟,寒热心惕,汗多,刺侠溪。足阳明疟,寒甚久,乃热汗出,喜见火光,刺冲阳。足太阴疟,寒热善呕,呕已乃衰,刺公孙。足少阴疟,呕吐甚,欲闭户牖,刺大钟。足厥阴疟,小腹满,小便不利,刺太冲。心疟刺神门,肝疟中封,脾疟商丘,肺疟列缺,肾疟大钟,胃疟厉兑。危氏只刺十手指出血,及看舌下有紫肿红筋,亦须去血。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

白痢针合谷,赤痢针小肠俞,赤白针三里中膂俞。凡针背腹两边穴,分阴阳经补泻,针背上中行左转,腹上中行右转。女人背中行右转,腹中行左转为补。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故也。但用穴背腹甚少,而手足多者,以寒月及妇人不便故也。

心腹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

胸膈宽能饮食也。

泄泻吐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

一切泄泻、呕吐、吞酸、 癖、胀满诸疾。

水肿水分与复溜,

俱泻水分穴,先用小针,后用大针,以鸡翎管透之,水出浊者死,清者生。急服紧皮丸敛之,此必乡村无药,粗人体实者方可用之,若清高贵客,鲜不为祸。自古病机,惟水肿禁刺,针经则不禁也。取血法,先用针补入地部,少停泻出人部,少停复补入地部,停少时泻出针来,其瘀血自出。虚者只有黄水出,若脚上肿大欲放水者,仍用此法收,复溜穴上取之。

胀满中脘三里揣。

《内经》针腹以布缠缴,针家另有盘法,先针入二寸五分,退出二寸,只留五分,在内盘之。如要取上焦胞络中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若脐下有病,用针头向下退出二分泻之,此二句特备古法耳,初学人不可轻用。

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

轻者委中出血,便愈。甚者补环跳,泻委中,久者俱补。腰连背痛者,针昆仑、委中。

腰连脚痛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

补腕骨,泻足三里。

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

补环跳,泻风市、行间、足三里。

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

脚膝头红肿痛痒及四时风脚,俱泻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五足指痛,泻行间。

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两足难移先悬钟,又名绝骨。

条口后针能步履。两足酸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跟楚。

脚盘痛者,泻内庭。脚跟痛者,泻仆参。

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痹不知痛痒者,用艾粟米大于针尾上烧三五炷,知痛即止。

七疝大敦与太冲,

七疝太冲出血,泻大敦,立止。膀胱气,泻侠溪、然谷。小肠气,泻侠溪、三阴交。偏坠,泻照海、侠溪。

五淋血海通男妇。

此穴极治妇人血崩、血闭不通,但不便耳。气淋、血淋最效,兼治偏坠疮疥。

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

不针长强针承山。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小便不通及尿血、砂淋俱宜泻之,又治遗尿失禁。上吐下闭关格者,泻四关穴。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

不针璇玑者,针手足三里,俱能消食积痞块。

脾病气血先合谷,后刺三阴针用烧。

烧针法见前,有块者兼针三里。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兼针三里尤妙。

吐血尺泽功无比,衄血上星与禾 。喘急列缺足三里,呕噎阴交不可饶。

恶心呕吐膈噎,俱泻足三里、三阴交。虚甚者,补气海。

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神门专治心疾呆,人中间使祛颠妖。

上星亦好。

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外用笔管吹耳,凡脱肛、久痢、衄血不止者,俱宜针此提之,所谓顶门一针是也。不针百会,针上星亦同。

妇人通经泻合谷,三里至阴催孕妊。

通经催生,俱宜泻此三穴。虚者补合谷,泻至阴。

死胎阴交不可缓,胞衣照海内关寻。

死胎不下,泻三阴交,胞衣不下,泻照海、内关。

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

小儿急、慢惊风皆效。

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

凡痈疽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用针。从背出者,当从太阳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五穴选用;从鬓出者,当从少阳经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五穴选用;从髭出者,当从阳明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五穴选用;从脑出者,则以绝骨一穴治之。凡痈疽已破,尻神、朔望不忌。

伤寒流注分手足,太冲内庭可浮沉。

二穴总治流注,又能退寒热。在手针手三里,在足太冲,在背行间,在腹足三里。

熟此筌蹄手要活,得后方可度金针;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此备古法,知流注者不用。

开阖经言∶春刺(十二)井者,邪在肝;夏刺(十二)荣者,邪在心;季夏刺(十二)俞者,邪在脾;秋刺(十二)经者,邪在肺;冬刺(十二)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叫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

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经以观之,甲乙者,日之春也;丙丁者,日之夏也∶戊己者,日之四季也;庚辛者,日之秋也,壬癸者,日之冬也。寅卯者,时之春也;巳午者,时之夏也∶辰戌丑未者,时之四季也;申酉者,时之秋也;亥子者,时之冬也。括其要者,惟《明堂》二诗。

一诗∶甲胆乙肝丙小肠;一诗∶肺寅大卯胃辰经,见运气总论。凡人秉天地壬之气生,膀胱命门癸生肾,甲生胆,乙生肝,丙生小肠,丁生心,戊生胃,己生脾,庚生大肠,辛生肺。地支亦然。一气不合,则不生化,故古圣立子午流注之法,以全元生成之数也。

先圣推衍其义,法以天干,戊土起甲逆行,甲丙戊庚壬为阳,井荥俞经合;乙丁己辛癸为阴,井荥俞经合。

起例∶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是,壬子是真从。

阳则金(井)水(荥)木(俞)火(经)土(合),阴则木(井)火(荥)土(俞)金(经)水(合),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时周流五穴。

除六原穴,乃过经之所。

相生相合者为开,则刺之∶相克者为阖,则不刺。

阳生阴死,阴生阳死。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丙火生于寅,死于酉;丁火生于酉,死于寅;戊土生于寅,死于酉;己土生于酉,死于寅;庚金生于巳,死于子;辛金生于子,死于巳;壬水生于申,死于卯;癸水生于卯,死于申。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乃气血生旺之时,故可辨虚实刺之。

克我、我克及阖闭时穴,气血正值衰绝,非气行未至,则气行已过,误刺妄引邪气,坏乱真气,实实虚虚,其祸非小。

假如甲日胆经行气,脉弦者,本经自病也,当窍阴为主。

乙日肝行间。余仿此。本经自病者,不中他邪,非因子母虚实,乃本经自生病也。当自取其经,故以窍阴井为主,而配之以井,或心井、胃井。或俞穴为主,亦配以心、胃俞穴,荥经合,主应皆然。

如虚则补其母,当刺肾之涌泉(井),或膀胱之至阴(井)。实则泻其子,可取心之中冲(井),或小肠之少泽(井)。甲木能制戊土,则不宜针。

甲日胆木能制戊土,乙日肝木能制己土,丙日小肠火能制庚金,丁日心火能制辛金,戊日胃土能制壬水,己日脾土能制癸水,皆不宜针。

然阴阳相制者,岂无变化之机?故甲与己合而化土,亦可取脾之隐白。盖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故先实其脾,无令受肝之邪。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

实脾者,必先于足太阴经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经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其邪即散,其经即平。此与后迎随条,有以虚实言者互看。

推之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皆然,徐氏有歌云∶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腕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荣合天干取液门。

六甲日,甲戌时开穴,胆井窍阴,或合脾井隐白。相生,膀胱井至阴,肾井涌泉,小肠井少泽,心井中冲;相克,肺、大肠、脾胃井及阖穴。乙亥时不录,后仿此。丙子时开穴,小肠荥前谷,合肺荥鱼际。相生,胆荥侠溪,肝荥行间,胃荥内庭,脾荥大都。戊寅时开穴,胃俞陷谷,或合肾俞太溪,相生。小肠俞后溪,心俞神门,大肠俞三间,肺俞太渊,又木原生在寅,可取胆原穴丘墟。庚辰时开穴,大肠经阳溪,或合肝经中封。

相生。胃经解溪,脾经商丘,膀胱经昆仑,肾经复溜。壬午时开穴,膀胱合委中,或合心合少海。相生,大肠合曲池,肺合尺泽,胃合三里,脾合阴陵泉。甲申时乃三焦引气归元,可取液门荥穴,水生木也,返本还元。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水穴荥。

六乙日,乙酉时开穴,肝井大敦,或合大肠井商阳。相生,肾井涌泉膀胱井至阴,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丁亥时开穴,心荥少府,或合膀胱荥通谷。相生,肝荥行间,胆荥侠溪,脾荥大都,胃荥内庭。己丑时开穴,脾俞太白,或合胆俞临泣。相生,心俞神门,小肠俞后溪,肺俞太渊,大肠俞三间,又丑时可刺肝原穴太冲。辛卯时开穴。肺经经渠,或合小肠经阳谷。相生,脾经商丘,胃经解溪,肾经复溜,膀胱经昆仑。癸巳时开穴,肾合阴谷,或合胃合三里。相生,肺合尺泽,大肠合曲池,肝合曲泉,胆合阳陵泉。乙未时乃包络引血归元,可刺劳宫荥穴,木能生火也,俱以子母相生。后皆仿此。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水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子细详。

六丙日,丙申时开穴,小肠井少泽,或合肺井少商。相生,胆井窍阴,肝井大敦,脾井隐白,胃井厉兑。

戊戌时开穴,胃荥内庭,或合肾荥然谷。相生,小肠荥前谷,心荥少府,大肠荥二间,肺荥鱼际。庚子时开穴,大肠俞三间,或合肝俞太冲。相生,胃俞陷谷,脾俞太白,膀胱俞束骨,肾俞太溪,又子时刺小肠原穴腕骨。

壬寅时开穴,膀胱经昆仑,或合心经灵道。相生,大肠经阳溪,肺经经渠,胆经阳辅,肝经中封。甲辰时开穴,胆合阳陵泉,或合脾合阴陵泉。相生,膀胱合委中,肾合阴谷,小肠合小海,心合少海。丙午时三焦引气归元,可取中渚俞穴,木生火也。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六丁日,丁未时开穴,心井少冲,或合膀胱井至阴。相生,肝井大敦,胆井窍阴,脾井隐白,胃井厉兑。

己酉时开穴,脾荥大都,或合胆荥侠溪。相生,心荥少府,小肠荥前谷,肺荥鱼际,大肠荥二间。辛亥时开穴,肺俞大渊,或合小肠俞后溪,相生,脾俞太白,胃俞陷谷,肾俞大溪,膀胱俞束骨,又亥时刺心原穴神门。癸丑时开穴,肾经复溜,或合胃经解溪。相生,肺经经渠,大肠经阳溪,肝经中封,胆经阳辅。乙卯时开穴,肝合曲泉,或合大肠合曲池。相生,肾合阴谷,膀胱合委中,心合少海,小肠合小海。丁巳时包络引血归元,可取大陵俞穴,火生土也。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廷,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六戊日,戊午时开穴,胃井厉兑,或合肾井涌泉。相生,小肠井少泽,心井少冲,大肠井商阳,肺井少商。庚申时开穴,大肠荥二间,或合肝荥行间。相生,脾荥大都,胃荥内庭,膀胱荥通谷,肾荥然谷。壬戌时开穴,膀胱俞束骨,或合心俞神门。相生,大肠俞三间,肺俞太渊,胆俞临泣,肝俞太冲,又戌时刺胃原穴冲阳。

甲子时开穴,胆经阳辅,或脾经商丘。相生,膀胱经昆仑,肾经复溜,小肠经阳谷,心经灵道,丙寅时开穴,小肠合小海,或合肺合尺泽。相生,胆合阳陵泉,肝合曲泉,胃合三里,脾合阴陵泉。戊辰时三焦引气归元,可取支沟经穴,火生土也。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胞络止。

六己日,己巳时开穴,脾井隐白,或合胆井窍阴。相生,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肺井少商,大肠井商阳。

辛未时开穴,肺荥鱼际,或合小肠荥前谷。相生,脾荥大都,胃荥内庭,肾荥然谷,膀胱荥通谷。癸酉时开穴,肾俞太溪,或合胃俞陷谷。相生,肺俞太渊,大肠俞三间,肝俞太冲,胆俞临泣,又酉时刺脾原穴太白。乙亥时开穴,肝经中封,或合大肠经阳溪。相生,肾经复溜,膀胱经昆仑,心经灵道,小肠经阳谷。丁丑时开穴,心合少海,或合膀胱合委中。相生,胆合阳陵泉,肝合曲泉,脾合阴陵泉,胃合三里。己卯时胞络引血归元,可取间使经穴,土生金也。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肮通谷之,甲申临泣俞为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六庚日,庚辰时开穴,大肠井商阳,或合肝井大敦。相生,胃井厉兑,脾井隐白,膀胱井至阴,肾井涌泉。壬午时开穴,膀胱荥通谷,或合心荥少府。相生,大肠荥二间,肺荥鱼际,胆荥侠溪,肝荥行间。甲申时开穴,胆俞临泣,或合脾俞太白。相生,膀胱俞束骨,肾俞太溪,小肠俞后溪,心俞神门,又申时刺大肠原穴合谷。丙戌时开穴,小肠经阳谷,或合肺经经渠。相生,胆经丘墟,肝经中封,胃经解溪,脾经商丘。戊子时开穴,胃合三里,或合肾合阴谷。相生,小肠合小海,心合少海,大肠合曲池,肺合尺泽。庚寅时三焦引气归元,可取天井合穴,土生金也。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胞络准。

六辛日,辛卯时开穴,肺井少商,或合小肠井少泽。相生,脾井隐白,胃井厉兑,膀胱井至阴,肾井涌泉。癸巳时开穴,肾荥然谷,或合胃荥内庭。相生,肺荥鱼际,大肠荥二间,肝荥行间,胆荥侠溪。乙未时开穴,肝俞太冲,或合大肠俞三间。相生,肾俞太溪,膀胱俞束骨,心俞神门,小肠俞后溪,又未时刺肺原穴太渊。丁酉时开穴,心经灵道,或合膀胱经昆仑。相生,肝经中封,胆经丘墟,脾经商丘,胃经解溪。己亥时开穴,脾合阴陵泉,或合胆合阳陵泉。相生,心合少海,小肠合小海,肺合尺泽,大肠合曲池。辛丑时胞络引血归元,可取曲泽合穴,金生水也。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元似的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并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又深。

六壬日,壬寅时开穴,膀胱井至阴,或合心井少冲。相生,大肠井商阳,肺井少商,胆井窍阴,肝井大敦。甲辰时开穴,胆荥侠溪,或合脾荥大都。相生,肾荥然谷,膀胱荥通谷,心荥少府,小肠荥前谷。丙午时开穴,小肠俞后溪,或合肺俞太渊。相生,胆俞临泣,肝俞太冲,胃俞陷谷,脾俞太白,又午时可刺膀胱原穴京骨,乃水原在午,水入火乡,故壬丙、子午相交也,兼刺三焦原阳池。戊申时开穴,胃经解溪,或合肾经复溜。相生,小肠经阳谷,心经灵道,天肠经阳溪,肺经经渠。庚戌时开穴,大肠合曲池,或合肝合曲泉。相生,胃合三里,脾合阴陵泉,膀胱合委中,肾合阴谷。

壬子时三焦引气归元,可取关冲井穴,金生水也。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胞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胞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六癸日,癸亥时开穴,肾井涌泉,或合胃井厉兑。相生,肺井少商,大肠井商阳,肝井大敦,胆井窍阴。乙丑时开穴,肝荥行间,或合大、肠荥二间。相生,肾荥然谷,膀胱荥通谷,心荥少府,小肠荥前谷。丁卯时开穴,心俞神门,或合膀胱俞束骨。相生,肝俞太冲,胆俞临泣,脾俞太白,胃俞陷谷,又卯时可刺肾原穴太溪及胞络原穴大陵。己巳时开穴,脾经商丘,或合胆经阳辅。相生,心经灵道,小肠经阳谷,肺经经渠,大肠经阳溪。

辛未时开穴,肺合尺泽,或合小肠合小海。相生,脾合阴陵泉,胃合三里,肾合阴谷,膀胱合委中。癸酉时胞络引血归元,可取中冲井穴,水生木也。

大要∶ 阳日阳时阳穴,阴日阴时阴穴。阳以阴为阖,阴以阳为阖。阖者,闭也,闭则以本时天干,与某穴相合者针之,故又曰开合。

阳日遇阴时,阴日遇阳时,则前穴已闭,取其合穴针之,合者,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赋云∶五门十变,十干相合为五,阴阳之门户。十变却十干,临时变用之谓也。

其所以然者,阳日注腑,则气先至而血后行;阴日注脏,则血先至而气后行。顺阴阳者,所以顺气血也。

阳日,六腑值日者,引气;阴日,六脏值日者,引血。

或曰∶阳日阳时已过,阴日阴时已过,遇有急疾奈何?曰∶夫妻子母互用,必适其病为贵耳。

妻闭则针其夫,夫闭则针其妻,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必穴与病相宜,乃可针也。

噫!用穴则先主而后客,用时则弃主而从宾。

假如甲日胆经为主,他穴为客,针必先主后客。其甲戌时,乃癸日戌时,则不必用,只用丙子时起。余仿此。愚反复思玩,乃悟徐氏诸书,未尝明言也。

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分明实落,不必数上衍数,此所以宁守子午,而舍尔灵龟也。

灵龟八法专为奇经八穴而设,其法具载徐氏针灸,乃窦文真公之妙悟也。但子午法自上古,其理易明,其八穴亦肘膝内穴。又皆以阴应阴,以阳应阳,岂能逃子午之流注哉!

迎随。迎者,迎其气之方盛而夺之,为泻;随者,随其气之方虚而济之,为补。

《素问》曰∶泻必用方,补必用圆。又曰∶呼尽内针,候吸引针,命曰补;吸则内针,候呼引针,命曰泻。

此万世不易法也。

泻必用方,以气方盛也,月方满也,日方温也,身方定也。息方吸而内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及复候其方呼而徐引出针,故曰泻。补必用圆,圆者行也,行者移也。行谓行不宣之气,移谓移未复之脉,故刺必中其荥。及复候吸而推针至血,故圆与方非针也。

《图注难经》云∶

手三阳从手至头,

手三阳经穴皆起于手也。

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

足三阳从头至足,

足三阳经穴皆起于头也。

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

足三阴从足至腹,

足三阴经穴皆起于足也。

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

手三阴从胸至手,

手三阴经穴皆起于胸也。

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大要以子午为主。

左为阳,从子至午左行阳络为补。

右为阴,从午至子右行阴络为泻。阳主进,阴主退故也。

手为阳,左手为纯阳。

足为阴。右足为纯阴。

左手阳经,为阳中之阳;左手阴经,为阳中之阴;右手阳经,为阴中之阳;右手阴经,为阴中之阴。右足阴经,为阴中之阴;右足阳经,为阴中之阳;左足阴经,为阳中之阴;左足阳经,为阴中之阳。今细分之,病者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盐指退后),呼之为随;午后又以大指退后为随,每与午前相反。所谓进前,即经之从外;退后,即经之从内。退后吸之为迎。

病者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病者右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病患右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病者右足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病者右足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病者左足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病者左足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男子午前皆然,午后与女人反之。

手上阳进阴退,足上阳退阴进,合六经起止故也。凡针起穴,针芒向上气顺行之道;凡针止穴,针芒向下气所止之处。左外右内,令气上行;右外左内,令气下行。或问∶午前补泻与午后相反,男子补泻与妇人相反。

盖以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至于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阴阳之分耶?盖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入针出针,使然之呼吸也。转针如待贵客,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转,则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后转之;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转,则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后转之。真阴阳一升一降之消息也。故男子阳经,午前以呼为补,吸为泻;阴经以吸为补,呼为泻,午后反之。女人阳经,午前以吸为补,呼为泻;阴经以呼为补,吸为泻,午后亦反之。或者又曰∶补泻必资呼吸,假令尸厥中风,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转针,若当吸不转,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动其气可也。噫!补泻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为奇经不拘十二经常度,故参伍错纵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阴阳可也。尝爱雪心歌云∶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

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此子午兼八法而后全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有以浅深言者。

病在脉,刺脉无伤皮;病在皮,刺皮无伤肉;病在肉,刺肉无伤筋;病在筋,刺筋无伤骨;病在骨,刺骨无伤筋。

经言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然春夏时温,补入针五分,即沉之至肾肝之部,俟得气,乃引针而持之至于心肺之分,取阴以和阳也,则能退热。秋冬阳气在下,火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然秋冬时寒,初入针三分,浅而浮之当心肺之部,俟得气,乃推针而内之至于肾肝之分,取阳以和阴也,则能止寒。

有以荣卫言者,经言从卫取气,从荣置气。

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然补之不可使太实,泻之不可使反虚,皆欲以平为期耳。又男子轻按其穴而浅刺之,以候卫气之分;女子重按其穴而深刺之,以候荣气之分。

有以虚实言者,经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此迎随之概也。

假令心病针手心主俞,是泻其子也;针手心主井,是补其母也。木盛热则生风,则泻南以补北。水盛冷则生气,则补木以抑水。如肺实肝虚,用针不补其肝而反实其肺,是谓实实虚虚。补不足而益有余,杀人必矣。

窦太师云∶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

飞经走气,亦不外于子午迎随。

凡言九者,即子阳也;言六者,即午阴也。但九六数有多少不同,补泻提插皆然。言初九数者,即一九也,然亦不止于一九便了。但行至一九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数,或四九三十六数。

言少阳数者,七七四十九数,亦每次七数略停。老阳数者,九九八十一数,每次二十七数少停,共行三次。

言初六数者,即一六也,然亦不止于一六便了。但行至一六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数。言老阴数者,六六三十六数,每次一十八数少停,共行二次。言少阴数者,八八六十四数,每次八数略停。或云∶子后宜九数补阳,午后宜六数补阴。阴日刺阳经,多用六数补阴;阳日刺阴经,多用九数补阳,此正理也。但见热症即泻,见冷症即补,舍天时以从人之病者,权也,活法也。

经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将同身寸法比穴,以墨点记;后令患人饮食,端正坐定,或偃卧。缓病必待天气温晴,则气易行;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针。夜晚非急病亦不敢针。若空心立针,侧卧必晕。

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

阳穴以骨侧陷处按之酸麻者为真,阴穴按之有动脉应手者为真。

切而散之,

切者,以手爪掐按其所针之穴上下四旁,令气血散。

爪而下之,

爪者,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掐穴上,亦令气血散耳。然后用右手盐指顶住针尾,以中指大提紧执针腰,以无名指略扶针头,却令患人咳嗽十声,随咳下针。针入皮内,撒手停针十息,号曰天才。少时再进针刺入肉内,停针十息,号曰地才。此为极处,再停良主,却令患人吸气一口,随吸退至人部,审其气至未。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用后弹努循扪引之;引之气犹不至,针如插豆腐者死。凡除寒热病,宜于天部行气;经络病,宜于人部行气;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气。

弹而努之,弹者,补也,以大指与次指爪相交而迭。病在上,大指爪轻弹向上;病在下,次指轻弹向上,使气速行,则气易至也。努者,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补者,入针飞之,令患人闭气一口,着力努之。泻者,提针飞之,令患人呼之,不必着力。一法二用,气自至者,不必用此弹努。

扪而循之,扪者,摩也。如痛处未除,即于痛处扪摩,使痛散也,复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又起针之时,以手按其穴,亦曰扪。循者,用手于所针部分,随经络上下循按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至是也。

动而伸之,推而按之,动者,转动也;推者,推转也。凡转针太急则痛,太慢则不去疾。所谓推展,即分阴阳左转右转之法也。

伸者,提也;按者,插也。如补泻不觉气行,将针提起,空如豆许,或再弹二三下以补之。紧战者,连用飞法三下,如觉针下紧满,其气易行,即用通法。若邪盛气滞,却用提插先去病邪,而后通其真气。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病轻提插初九数,病重者提插三九二十七数,或老阳数,愈多愈好。或问∶治病全在提插,既云急提慢按如水冷,慢慢急按火烧身。又云∶男子午前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午后提针为寒,插针为热。女人反此,其故何耶?盖提插补泻,无非顺阴阳也。午前顺阳性,提至天部则热;午后顺阴性,插至地部则热。《奇效良方》有诗最明。补泻提插活法,凡补针先浅入而后深入,泻针先深入而后浅。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或先提插而后补泻,或先补泻而后提插可也,或补泻提插同用亦可也。如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风寒疟,一切冷证,行浅入针,而后渐深入针,俱补老阳数。气行针下紧满,其身觉热,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即用通法。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名曰进气法,又曰烧山火。治风疾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疟疾单热,一切热证,先深入针,而后暂浅退针,俱泻少阴数。得气觉凉,带泻急提慢按初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再泻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凉。治疟疾先寒后热,一切上盛下虚等症,先浅入针,行四九三十六数,气行觉热,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数。如疟疾先热后寒,一切半虚半实等症,先深入针行六阴数,气行觉凉,渐退针行九阳数,此龙虎交战法也,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盖邪气常随正气而行,不交战,则邪不退而正不胜,其病复起。治 癖 瘕气块,先针入七分行老阳数,气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又得气根据前法再施,名曰留气法。治水蛊膈气胀满,落穴之后,补泻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捣臼。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先以大指进前捻入左,后以大指退后捻入右,一左一右三九二十七数,得气向前推转内入,以大指弹其针尾,引其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平,未应再施,此龙虎交腾法也。杂病单针一穴,即于得气后行之,起针之际行之亦可。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气也,提插之后用之。如病患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九数,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针嘴朝向病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执住直待病患觉热方停。若气又不通者,以龙虎龟凤飞经接气之法驱而运之。如病患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九数,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针嘴朝病,执住直待病患觉热方停。右手阳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右手阴经与左手阳经同法,左足阳经与右手阳经同法,左足阴经与右手阴经同法,右足阳经与左手阳经同法,右足阴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如退潮,每一次先补六而后泻九,不拘次数,直待潮退为度。止痛同此法。痒麻虚补,疼痛实泻,此皆先正推衍《内经》通气之法,更有取气、斗气、接气之法。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如两手蜷挛,则以两足为应。两足蜷挛,则以两手为应,先下主针而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

左边左手左足同手法,右边亦然。先斗气、接气而后取气,手补足泻,足补手泻,如搓索然。久患偏枯蜷挛甚者,必用此法于提插之后。徐氏曰∶通气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出纳,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时见功。所谓定息寸数者,手三阴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长二丈一尺∶手三阳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长三丈;足三阳从头走足,长八尺,左右共长四丈八尺;足三阴从足走腹,长六尺五寸,左右共长三丈九尺;阴阳两跷从足走目,长七尺五寸,左右共长一丈五尺;督脉长四尺五寸;任脉长四尺五寸。诸脉共长一十六丈二尺也。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络脉则传注而不息也。一曰青龙摆尾,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其气遍体交流。二曰白虎摇头,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船中之橹,振摇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气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二法轻病亦可行之,摆动气血。盖龙为气,虎为血,阳日先行龙而后虎,阴日先行虎而后龙。

三曰苍龟探穴,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四曰赤凤迎源,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大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又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午后又从针腰刮至针尾。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有挛急者,频宜刮切循摄。二法须连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走之妙,全在此处,病邪从此退矣。放针停半时辰之久,扶起针头,审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九补六;如不甚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出之。

摄者,用大指甲随经络上下切之,其气自得通行。

摇而出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摇者,退也。以两指拿针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摇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诸风。出针,直待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如病邪吸针,正气未复,再须补泻停待。如再难,频加刮切,刮后连泻三下,次用搜法,不论数。

横搜,如龙虎交腾,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转,泻刮同前。次用盘针,左转九次,右转六次,泻刮同前。次用子午捣臼,子后慢提,午后略快些,缓缓提插,摇出应针,次出主针。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针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泻者呼之,慢出其针,勿令气泄,不用按穴。凡针起速,及针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复。一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以针补之,急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苏,若起针坏人。二针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针腰,右手从容补泻。如又痛者,不可起针,须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将针捻活,伸起一奚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须索入针,便住痛。三数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

嗟夫!神针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叹失其传矣,况后世乎!尚赖窦、徐二氏,能因遗文以究其意,俾来学有所悟,而识其梗概,括为四段,聊为初学开关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补泻一段,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但考《素问》,不曰针法,而曰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别阴阳。再考《难经图注》,及徐氏云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然后知其源流有自。

盖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午前,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为吸,为入,为插,为午后,为男子之腹。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属阴,男属阳,女子背阴腹阳,男子背阳腹阴,天地男女阴阳之妙自然如此。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络表里关系

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3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

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

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络穴:偏历(屈肘背面挠侧,腕横纹上3寸)

●输穴:三间(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挠侧后缘凹陷中)

足阳明胃经(辰时:7-9点):从头走足

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络穴:丰隆(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之横指)

●输穴:陷谷(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足太阴脾经(巳时:9-11点):从足走腹

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本经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原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络穴:公孙(当第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输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点):从胸走手

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

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原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络穴:通里(前臂掌侧,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

●输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点):从手走头

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

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原穴:腕骨(手掌R侧,当第5 掌骨基底与钩骨至简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络穴:支正(前臂背面R侧,腕背横纹上5寸)

●输穴:后溪(握拳,第5掌指关节R侧后方,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17点):从头走足

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

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原穴:京骨(人体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飞扬(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7寸)

●输穴:束骨(第5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

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从足走腹

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原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络穴: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输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21点):从胸走手

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本经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原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络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输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23点):从手走头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原穴:阳池(腕背横纹中)

●络穴: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

●输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足少阳胆经(子时:23-1点):从头走足

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

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原穴: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

●络穴: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输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关节的后方)

足厥阴肝经(丑时:1-3点):从足走腹

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原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络穴: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输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原、络、输穴位置记忆总结

肺经

原穴、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挠侧缘(前臂)

大肠经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络穴:偏历:屈肘背面挠侧,腕横纹上3寸

输穴:三间: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挠侧后缘凹陷中

胃经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络穴:丰隆: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之横指

输穴:陷谷:足背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中

脾经

原穴、输穴: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内际处

络穴:公孙:当第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心经

原穴、输穴:神门:腕横纹R侧端

络穴:通里:前臂掌侧,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

小肠经

原穴:腕骨:手掌R侧,当第5 掌骨基底与钩骨至简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络穴:支正:前臂背面R侧,腕背横纹上5寸

输穴:后溪:握拳,第5掌指关节R侧后方,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膀胱经

原穴:京骨:人体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飞扬: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7寸

输穴:束骨:第5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

肾经

原穴、输穴: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平内踝高点取穴

络穴: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心包经

原穴、输穴:大陵:仰掌,腕横纹上,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络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三焦经

原穴:阳池:腕背横纹中

络穴: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

输穴:中渚: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胆经

原穴: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

络穴:光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输穴:足临泣: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关节的后方

肝经

原穴、输穴: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络穴: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0)

相关推荐

  • 杂病穴法: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仲景老衷醫 公众号 学习老中醫养生知识 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 ...

  • 第三章、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经合

    一.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心包就是癸,三焦就是壬,甲是胆,乙是肝丙是小肠,,把他编入七言绝句比较好背,丙是小肠 ...

  • 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作者/(明)李梃 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 ...

  • 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太阳.因各经之病, ...

  • 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太阳.因各经之病, ...

  • 日本针灸百病实用针灸方连载 。(二)

    咳逆---- 夫咳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古谓之哕,今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也.有痰,有气虚,有火,有因饮食太过,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 针--中脘,阴都 灸- ...

  • 日本针灸百病实用针灸方连载 。(一)

    中风----- 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是以古人之名医,皆以外中风邪立方,然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三先生之论.使后学狐疑不绝,故王安道有论三子,主气主 ...

  • 百病一针,来聊聊董氏奇穴放血疗法

    放血是中医的一种独特针刺疗法,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放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或刺血疗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应用于针灸临床.而且广泛流传于民间.放血疗法 ...

  • UC头条:百病一针,来聊聊董氏奇穴放血疗法

    放血是中医的一种独特针刺疗法,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放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或刺血疗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应用于针灸临床.而且广泛流传于民间.放血疗法 ...

  • 古今民间珍藏秘方.治百病杂症验方集录(四)

    古今民间珍藏秘方.治百病杂症验方集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