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终极战场:得开发者得天下 | 甲子光年
21世纪什么最贵?开发者。
撰文:火柴Q 编辑:甲小姐
设计:火柴Q 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ID:jazzyear)
「甲子趋势」No.19
1983 年,一批开发者受邀到加州蒙特利(Monterey)参加苹果开发者大会,这是本周二刚开幕的第25届WWDC(苹果世界开发者大会)的原点。
当年,开发者们有幸见证了刚诞生的Lisa 电脑。“One more thing”则是,年轻不羁的乔布斯第一次对外展示了那则一年后即将轰动全美、引起巨大争议的广告 “1984”。
Macintosh广告“1984”
*也有人认为乔布斯是在1984年的一场股东会上第一次对外展示这则广告,并发表了指责IBM的演讲。
广告中,一群面如死灰,动作整齐的人正在聆听屏幕上一个硕大头像的演讲:“我们思想上的统一,比世界上任何军队都强大……”与此同时,一个穿背心和运动短裤,戴随身听的年轻女孩抡着锤子拼命奔跑,直到最后把大锤砸向了巨幕。
这一意象来自奥威尔的小说《1984》。广告最后,苹果告诉所有人:你会知道,为什么1984年不会变成《1984》(And you’ll see why 1984 won’t be like “1984”)。广告里的硕大头像讽刺的是IBM的垄断和专制。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WWDC的前一天,传出微软75亿美元收购GitHub的新闻,一时激起吐槽无数。
开发者不满的对象不仅限于微软。他们不想看到独立运营的代码存储和托管平台GitHub被任何大公司收购——谷歌、甲骨文,每一个假设都引起揶揄,就连昔日打破1984铁幕的苹果也进入了当年被自己讽刺的“IBM们”的阵营。
在开发者活跃的CSDN和知乎等社区,关于微软的段子是这样的:“大家以后将使用Github家庭版,Github社区版,Github专业版,Github企业版,普通程序员建议订阅使用付费软件Github365。”关于苹果的也好不到哪儿去:“要是被苹果收购,估计所有开发者都要有Mac才能访问,移除代码还得要Apple ID”。
6月4日,GitHub的竞品GitLab迎来迁入高峰。开发者们用脚投票,用行为来表达对微软未来操控 GitHub、盗取用户代码数据的可能性的担忧。
GitHub收购消息发布后,GitLab迎来迁移高峰。
无论是苹果,还是微软,都面临着同样的无奈事实:
开发者地位正越来越重要;
开发者正在远离大公司;
而大公司却恰恰需要开发者。
这一次,开发者不再是拓荒时期的牛仔、嬉皮士和独行侠。连结、协作、以及有如粮食般的海量数据是开发者重塑世界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都面临一个共同议题:如何适应正在成形并崛起的“开发者文化”和开发者共同体?
我们未来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技术和增长为核心之一的新文化范式,是更像那个抡铁锤的女孩儿,还是那个发表演讲的头像。
时代宠儿
要说明现在开发人员有多受重视,只需看看规模逐年扩大,曝光度和关注度逐年提高的各类“开发者大会”。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公司内部的“工程师”,各类大会中被称呼为开发者的群体,更多指外部开发者。
根据GitLab发布的《2018全球开发者报告》估算,全球开发者数量在2100万左右,大多数供职于硬件、服务以及SaaS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中,且其中21%的人“不上班”,而是与团队远程协作。
在中国,已有70万个人开发者接入GitHub社区。他们“埋伏”在北京中关村、西二旗、杭州西溪、深圳南山或任何你意想不到的角落。
开发者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互联网大公司生态得以运转的重要力量。
所以在今年的WWDC上,苹果CEO库克开场就对6000多名开发者讲:
“欢迎回家,开发者们!”
相信他是真心的,因为数据不会骗人——苹果App Store 十周年,200多万个应用,收入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平均每个应用带来收入5万美元(苹果与开发者3-7分账),每周5亿访问量——这背后是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200万开发者的支持。
这次WWDC也是近年来最“软”的一次。苹果没有展示任何硬件产品,第一天的开幕式全部围绕iOS、macOS、watchOS、tvOS四大操作系统展开,并公布了包括AR开发工具ARKit 2.0和机器学习训练平台Create ML在内的一系列针对开发者的新动向。
其目的再明显不过:突出开发者的位置,以吸引更多人才充实苹果生态。
微软“苦追”GitHub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
作为面向开源和私有软件的代码托管平台,目前GitHub服务150多万家机构,汇集了2800多万名个人开发者,托管了8500多万个代码库。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符合开发者“调性”的活跃社区,开发者们热爱在这里交流、分享、协作甚至养成了没事猫在这儿的习惯,以至于GitHub被戏称为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社区“GayHub”。
GitHub在2015年的最后一轮估值是20亿美元,而现在的收购价是75亿美元,翻了3倍还不止。GitHub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能让微软更好地与千万数量级的开发者接触。
公布收购消息后,微软CEO纳德拉第一时间转发Twitter,并写道:“Microsoft + GitHub = Empowering Developers(微软+GitHub=赋能开发者)。”
纳德拉在收购消息公布后发布的Twitter
在苹果的WWDC、微软的Build大会、谷歌的I/O大会、Facebook的F8大会等由大公司发动的纷繁开发者大会之外,各类开放的开发平台也在凸显公司对开发者的重视。
2015年之后,随着人工智能(主要是机器学习)商业化的兴起,这一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这进一步增强了开发者的力量。
美国科技公司是开发平台这一潮流的引领者。
谷歌开源了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微软推出了CNTK,Facebook推出了FastText,亚马逊把MXNet作为官方深度学习平台,IBM推出了SystemML,学界、第三方、开源届也诞生了Theano、Caffe、Apache Spark等工具。
中国科技公司虽慢人一步,目前也都已布局开放机器学习平台。百度在2016年开源了深度学习系统PaddlePaddle,接着腾讯在2017年开放了分布式计算平台Angel1.0。
在语音领域,最被媒体和消费者津津乐道的是BAT全面进入“智能音箱”战局,但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智能音箱”背后的语音开发平台的竞争——百度的DuerOS、阿里的AliGene、腾讯的“云小微”、科大讯飞的“讯飞开放平台”……此外,百度还有Apollo自动驾驶平台。
在这个阶段,大公司都明白且践行着“生态>产品”的策略,而生态的关键就是“人气”——人和人、人和组织发生高频的、重要的交互,并形成依存关系的地方才有生态。
葛优有句话说得很对: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而现阶段,贡献产值和增长最快的人才类型之一正是“开发者”。
得开发者得天下。互联网公司的终极角力,就是“吸引开发者”的竞赛。
市场表现也证实了这个逻辑。
WWDC 开幕当天,苹果股价一度上涨至 193.42 美元,收于 191.83 美元,市值达到 9428 亿美元,再创近年新高。苹果有望成为美股历史上第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公司。
巨头诚意
开发者成为“新英雄”,是因为科技日益成为“新宗教”。
近几年,人类迎来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技术爆炸期”,技术红利解锁了新的商业想象。
全球的研发投入都在增长。根据欧盟2017年发布的《行业研发投入计分表》(The 2017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在研发投入占世界前90%的2500家公司中,研发投入相较前一年总计增加5.8%,已是连续第6年快速增长。
其中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领域是中美研发投入最大的行业,ICT占中国总研发投入的44.1%,美国的相应数字是49.2%。
中国在全球研发投入上的占比近十年持续上升至18.8%,但相比于经济总量仍然较小。
样本来自从2007年至2016年间,可获取公开数据的1697家公司
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前后,也有一个开发者的“黄金时代”。但那时,开发者的价值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广泛认知,传统行业的许多巨头尚未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彼时,开发者更多是靠自身的力量边缘突破,“逆袭上位”。于是有了车库里诞生的苹果,有了宿舍里冒出来的Facebook。
而现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巨人们在向开发者争相“送上肩膀”。究其原因,是因为今日的巨人本就是上一个时期凭借技术崛起的老一代“新贵”,他们深深受益于开发者这个角色本身,正如草莽出身的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心里想的是“安得猛士守四方”。
开发者地位上升的另一层原因是,我们已走到互联网红利末期,市场重新进入新一代技术开荒期,新商业机会的技术门槛徒增: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无一不需要大量开发者来贡献力量。
所以微软对GitHub的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在2014年成为微软CEO后,纳德拉先后将战略调整为“移动为先云为先”及发展“智能云和智能边缘计算”——而开发者用哪家的底层代码和开发环境,就意味着更有可能接入哪家的后续服务。
微软收购GitHub,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云服务引流”——微软需要这样一个对开发者有吸引力的社区。GitHub将归属于微软的“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平台”部门,以期和微软的云服务Azure产生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开发者自身也在寻求更大规模、更灵活的协作,和更好用的工具与环境。
如今,技术的复杂度早已超过车库“孤胆英雄”的能力范围。王小波一边写《黄金时代》,一边编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的90年代传奇难再复制。强强联手的“复仇者联盟”,或者“斯巴达300勇士”才足以承担一些复杂的开发。另一方面,已有的架构、系统、产品也需要历次迭代、升级,这涉及到不同时期的程序员如何合作的问题。
“全世界开发者正在团结起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共同体,他们的交流正越来越多,他们的影响正越过技术范畴,渗透进商业世界甚至是流行文化。
于是,对大公司来说,“如何吸引开发者”,成为了最最重要的战略命题。
开发者文化底色
作为“共同体”的开发者,共享部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他们对何为正确、何为荣耀、何为“牛逼”、何为无耻有一些共通的看法。
要吸引、打动开发者,必须对这些共通看法有分析和了解。
GitHub被收购之后引起的吐槽和反弹,让人们看到了这一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开放、开源和反垄断。
GitLab的《2018全球开发者报告》证实了2018年将继续是“开源”的一年。在总共5200多名受访开发者中,超过92%的人同意开源工具对开发创新至关重要,接近50%的人表示他们使用的绝大部分工具都是开源的。
对开放和反垄断的推崇,要追溯到目前成为开发者文化主流的“美国开发者”的根源:70年代的硅谷。
早期的极客其实深受60年代发源于硅谷附近旧金山的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嬉皮士文化中对政府、大机构的不信任,对自由、开放的推崇和强烈的反战情绪,刚好契合并推动了电脑从军方、政府的巨型机向家用PC,从专用、封闭架构向标准、开放架构的转变。
苹果的另一位史蒂夫,发明了苹果1和苹果2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就认为自己除了没吸毒基本就是嬉皮士。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这对搭档做的第一个产品“蓝盒子”也颇具嬉皮士色彩,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电话公司系统漏洞盗打长途电话的小玩意儿。他们甚至给身在梵蒂冈的教皇保罗六世打去了电话,自称是尼克松总统的代表基辛格。
GitHub被微软收购引起不满,是因为微软一度是这种“开放”价值观的对立面。
微软的“黑历史”在于,在其鼎盛期,奉行“一山不容二虎”的垄断策略。比如他们曾直接在广告中对比自己和开源系统Linux,称基于Linux的免费方案虽然部署起来便宜,但维护却需要巨大成本。
这种对小公司、开发者不友好的姿态,在时代变化后,直接导致业务失败。其实在GitHub诞生两年前,微软就曾于2004年推出自己的开源平台CodePlex,谷歌于同年推出了Google Code,但它们都竞争不过中立、独立的GitHub平台。2015年,谷歌关闭了Google Code,2017年微软也宣布开始关闭CodePlex。
在有些领域,“远离大公司”本身就是需求。大公司需要适应这种新文化,在其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感。
但目前巨头林立的情况说明,早期开发人员的浪漫想象,并无法完全改变坚硬的商业逻辑,当资本参与游戏之后,能形成垄断的领域为何不追求垄断?
所以现在来看,“开发者文化”里更具实质影响力的一个特质是他们对“学习”和“进步”的无限渴望。这种想法更契合逐利的商业规则,因而也更容易被接受和放大。
作为一个开发者,停止学习就是死亡。“学习和成长”的成就感已深入骨髓成为一种情感反应,攀登高峰和攻克难题本就令人兴奋和愉悦。
这种追求进步的想法,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发者成了那群不断创造新蛋糕,不断创造“阿尔法”的人。
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到商业平台,到包括游戏、AR、VR、AI、云计算、万物互联在内的所有事情,各种新概念纷至沓来。这背后都有开发者夜以继日的热情和努力。
反过来,这又让商业保持了对技术的依赖性,让解决方案始终在更新换代,从而继续维持着开发者整体的“黄金时代”。
这便是开发者时代到来的特征:永远的技术迭代,永远的不可替代。
如何“讨好”开发者
所有人都想成为开发者。
在今年的WWDC上,库克说:“我们相信编程是一项关键技能,世界上每所学校都应该教授这项技能。”
在哈佛大学,数年来最火的大课,不是文史哲、也不是“幸福课”,而是CS50(Computer Science 50),其上课地点在能容纳1166席的环形剧场、哈佛最大的讲堂桑德斯剧院。
CS50的课堂
2017年秋季,CS50再次蝉联最受欢迎的课程。
2017年秋季哈佛课程注册排名:第二名EC10是经济学课程,第三名STAT110是概率学课程。
包括美国、英国、芬兰等的22个国家和地区已在K12教育阶段全面或部分引入计算机、编程课程。2017年以来,浙江、北京和山东,陆续将编程语言Python纳入高中课程和高考内容。
所有公司都想变成科技公司。
头号课题就是,如何“讨好”开发者——不是用钱、用待遇,而是真正让开发者“心动”。换句话说,比的是谁能有意识、有战略地对外、对内都树立一套符合开发者意识的文化形象。
第一,品牌即战略。树立“对开发者友好”的形象已陆续成为各家公司的战略重点,而且不要试图作秀——开发者很容易分辨“不真诚的表演”。
谷歌的开发者大会叫I/O,意思是Innovation in the Open,开放中创新,谷歌多年来成功维持了这套形象。虽然谷歌也有黑历史:比如收购了很多新锐小公司、小团队,但之后并未好好发展;比如在AI领域发了不少论文,但外部团队却很难复现。但谷歌就是口碑较好,以至被戏称为“谷人希”——“谷歌,人类的希望”。微软则尝到了之前不开放精神的恶果,在收购GitHub后遭遇“用脚投票”。
纳德拉继任鲍尔默执掌微软后,微软全面转向开放,并积极地形成“对开发者友好”的形象。
从2014年开始,微软在GitHub大量公布开源代码,其中包括微软.NET 等核心代码;2014年10月,微软还开源了编程基础工具“.NET”框架。之后,微软陆续开源了Chakra JavaScript引擎、Visual Studio的MSBuild编译引擎、面向深度学习的Computational网络工具套件、打造跨平台应用的Xamarin……
2015年,微软已成为GitHub上公开代码最多的组织,以16419个开源项目超过了Facebook(15682)、Docker(14059)、Angular(12841)和谷歌(12140)。
在实际业务层面,这种形象转变已让微软得到了好处。
2014年11月.NET Core迁移到GitHub上之后,3个月内,就有超过1089个.NET Core项目分支(fork)和超过250个pull请求,为这个项目贡献的外部开发者数量已超过了内部开发者。
GitHub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万斯特拉斯会选择微软,正是看到了他们对开放社区支持的决心。他把宣布被收购信息的官方博客文章命名为《GitHub的光明未来》,他说:“10年前GitHub第一次发布时,我根本不会想到这样的标题。那时微软是一家完全不同的公司。开源和商业,就像油和水一样无法融合。”但现在,他相信微软也同意GitHub的理念:“下一个十年的软件开发,将完全围绕开发者。”
第二,创造学习乐园。开发者是一群厌恶重复,对新东西兴奋,对认知停滞焦虑的人。科技公司必须满足开发者“学习、突破、成长”的需求。
一种手段是“先擒王”,吸引技术大牛,这是为什么不管在公司内还是创业领域,技术大牛都身价倍增的原因。因为开发者习惯“挑同事”,优秀的人总想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共事,以天天享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快感。
对学习需求最旺盛的、刚入行的开发者来说,甚至愿意少点钱,换一个和大牛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部分小型的初创公司可以吸引到一些最聪明的年轻人。
更长期见效的方式是在内部创造良好的学习、分享环境,比如现在许多国内大公司,如阿里、腾讯都在组织内部黑客马拉松,让开发者从日常工作中暂时抽身,带着完全自主的趣味、兴趣,解决最想解决的问题。
One More Thing
不过极力讨好优秀开发者的巨头,可能正扮演着罗马人的角色,招徕日耳曼人做雇佣兵,但却反因日耳曼人而分崩离析。
GitLab的调查显示,远程办公的开发者团队相比每天去坐班的开发者团队更高效、更快乐、更满意。
公司服务了开发者,但最后,这些崇尚自由、在家办公、开源的开发者却可能创造出不需要公司的新协作方式。
开发者本身也会遇到边界。技术,尤其是对技术进步的无限渴望,需要一套钳制手段和反思精神来平衡。这也健康的“开发者文化”的必备部分。
连接恶作剧和梵蒂冈的蓝盒子让当时15岁的乔布斯意识到,仅用一块电路板就可以控制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
技术即权力——只是当时,这种权力看起来无伤大雅而且很酷。
但权力就是权力,它始终需要一个铁笼,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重保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