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散文】 刘少青 : 我的四次改名
我的四次改名
文/刘少青
姓名,它不仅是一个人的代号、称谓,而且有更深刻的寓意:它既寄托了起名者——父母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更传承了一个人的情、意、志,蕴含了一个人的精、气、神,还深深地打下时代的烙印。
一般人一生只有一个名字,而且中途很少有改名的。个别改的也只是因嫌父母起的名不好听或不响亮,怕自己成年后上学,参军或进厂后被别人耻笑。而我自出生至今已有四个名字,除第一个是父母起的外,后边三个都是我自已改的。
我出生于一九六零年正月初二。正是春节期间,按理应该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吃香喝辣,走亲串友的大喜日子。可我生不逢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千村哀嚎,万户箫条。野菜挖净了,树皮剥光了。吃玉米芯,啃观音土,饿殍横街,乞丐成行。好在父亲公干,每月还有十多元的工资,三十斤定量口粮,他把馒头和饭菜从自己口里省下来,从邻村的学校带回家让我和姐姐吃,而他饿得头昏眼花,浑身浮肿。吞糠咽菜的母亲,被嗷嗷待哺的我吮吸得骨瘦如柴。早也盼,晚也盼,只盼苦日子快熬到头。父母把发家致富,翻身享福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就给我起了个名字:增利。盼我长大成人,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多挣工分,为家里增加利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我七八岁时,我就帮妈妈扫地,擦桌,洗碗,择菜,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妈妈搂着我坐在角落,流泪看着她两个公公被当众侮辱欺负而无可奈何。我不解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在众人的推搡、尖叫和嘲笑声中慢慢睡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高中的苦读,1981年我踏入了师范的大门。
我的第三次改名,是在上师范期间。随着环境的变化、视野的开阔、接触社会的深入、知识的日渐丰富、认识的逐步提高,我觉得要实现青年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目标,需要学识,需要见识,需要胆识。而除了具备这“三识”外,还需要一个施展自我才华,挖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本领,释放自我能量,实现自我抱负的平台。把自已从一个从以“劳力”为主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以“劳心”为主的角色,力争以坚实的学识,超众的能力,出色的成绩而获得领导认可,同志信服,水到渠成地从一个一线骨干教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在这个较大地平台上作出较大的贡献。为此,再次改名以资激励,将“争利”改为“少卿”。
怀揣着成为“千里马”的梦想跨出师范大门,跨进中学校园。了解学生,分析教材,潜心钻研,探索教法,虚心请教,持之以恒,一支粉笔绘愿景,三尺教坛育栋梁。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八三——一七几十载,铁杵磨成绣花针。主任,副校到书记,少年白头献青春。如今退居到二线,看淡仕途回本真。童心未泯不服老,“少卿”再变“刘少青”。
作者简介:
刘少青,蓝田本地土著,白鹿原布衣,五十又七。从教三十余载,現退居二线赋闲在家含饴弄孙。喜欢小说、诗歌、散文等。在丝路原创文学平台发表小说《初心》、《沉重的黄昏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编:小蚂蚁
公众号ID:mxy2722801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