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专栏 | 秋冬是血糖控制的重要季节,健好脾胃保健康

民间有“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
合理的进补既可以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虚者补之”,不虚则正常饮食就足矣,同时应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
糖尿病患者在秋冬季适当科学进补,不但可以打好营养基础,还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的机会。
秋冬是血糖控制的重要季节
在炎热的夏天,人的身体大量出汗造成了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食欲减退,饮食较为清淡,进食明显减少,代谢却增加,导致血糖下降。
夏去秋来,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宜人,人体出汗也明显减少,人体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胃口大开,进食较前增加了。
民间流行“贴秋膘”,“冬进补”,立秋后各种进补,而糖尿病患者血糖与饮食及运动消耗关系密切,进食量增加导致血糖升高,病情加重。
秋冬天气干燥、温差大,而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较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出现血糖波动,所以感染期间一定要密切观察血糖情况。
调理脾胃是治疗消渴的重要环节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又因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中医的“消渴病”与糖尿病基本一致。
中医认为,脾胃不是一个单纯的器官,而是一个为全身各器官提供能量的系统。
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如果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容易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病为消渴。
消渴病症,中医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其中以“多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人,其病位在肺,为上消;以“多食” 为主要临床症状者,病在胃,为中消;以“多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者,病在肾,为下消。现代糖尿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也以“三多”而为主要诊断表现。
《医学心悟》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中医治疗和预防“消渴症”,调理脾胃功能是重要一环。
控制饮食、把握进食营养比例,合理安排锻炼都对消渴有帮助。现代医学着眼于血糖数值的变化,通过调整血糖值来治疗糖尿病,而血糖高恰恰是中医中脾胃运化功能下降造成的,脾胃无法将水谷精微物质运化后输布全身,造成部分营养物质在机体某处堆积而致病。
健脾和胃,小米食疗和糖尿病调理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性凉,专入肾、脾、胃经,有补肾养胃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常吃小米具有促进睡眠、改善消化不良、抗菌消炎、祛斑养颜、健脾补血等健康功效。
小米煮粥时,上面常浮有一层“米油”,营养丰富,民间有“米油代参汤“的说法。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小米粥作为大病初愈或者产妇的滋补佳品,尤其是北方妇女在生育后,用小米加红糖熬粥可以起到滋阴养血的作用。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呈现“消渴”的症状。
《本草纲目》记载,小米可“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症状,常作为健脾、和胃、安眠的食疗佳品。
推荐小米调理糖尿病食疗方:
小米南瓜羹
【材料】小米一大汤勺,南瓜200g,水量2L。
【做法】南瓜去瓤,切成小细片状,小米用水淘过之后,与南瓜片一同置入水中;武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继续慢慢熬12分钟即可。
【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南瓜能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有助于血糖的调节。而小米含糖量低却营养丰富,且升糖速度慢,和南瓜搭配煮粥,非常适合血糖偏高的人日常饮用。
橙味小米糕

【材料】鲜榨橙汁一瓶,小米30g,面粉60g。
【做法】小米加水熬至小米稀粥,不必久煮;将橙汁、酵母菌和面粉一同加入小米粥内,同时搅拌至米粥成黏稠糊状;充分揉压后,将面糊放入模具中,用蒸锅蒸至面团发酵至两倍大即可食用。
【功效】小米营养全面,橙汁中富含维生素,共同发挥开胃生津、清热祛火的作用。
小米蒸排骨

【材料】排骨适量,小米50g,调料品适量。
【做法】排骨洗净切块,加调料品调整口味,小米洗净后与排骨充分混匀,置于蒸笼中蒸熟即可。
【功效】小米和排骨的营养互补,能补充优质蛋白质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发挥补虚益气、活血通便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