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如此多雨的初秋,如何正确养生?

最近的广州,雨一直下。
一直下的雨,可以说是上班族准时上下班的最大阻碍,最近几乎一到下班时间,大雨就如期而至。
除了带给上班族的困扰,丰富的雨水也是冬天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秋冬很多人特别容易咳嗽,而且一旦咳起来就没完没了,反反复复很难好。
预防秋冬咳嗽,关键是在早秋,有一个动作一定要做到位,那就是“祛湿”。

初秋雨水多,当务之急不是润燥进补

很多人认为,入秋后由热转凉,气候干燥,人体在夏季津液大量流失尚未复原之际,又受秋燥耗伤,阴津亏损,口干体燥,为防“秋燥伤肺”,宜食用滋阴生津润燥类食物或药物。
实际上,秋天是湿、燥二气流行的季节,自立秋经处暑、白露到秋分为湿气主令。
“天度至此,云雨大行,湿蒸乃作”。
脾气应之,其间湿气由盛转衰,颇多反复,临近秋分便湿尽燥生,进入秋分、寒露、霜降期间的燥金主气之候,于是肺气应之。
在秋季的6个节气当中,前3个节气是湿气盛行之时,后3个节气才是燥气当令。现在才刚刚入秋,养生的当务之急是祛湿而不是润燥进补,否则易为湿气所伤。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话: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意思是说如果秋天人体受到湿邪的侵袭,不及时祛除的话到了冬天就会发生咳嗽。
秋天为肃杀之令,阳气为收敛衰弱之时,容易被湿热之气所伤,火克金,肺也容易受伤,到冬天阳气收藏,气归于肾时,气虚不能敛纳,反逆上而生咳嗽。
湿气内郁,感伤了湿气并不是立即发病,而是郁久发热,发热后损及阴津,在肺则出现燥咳。
临床上很多秋冬咳嗽缠绵难愈的朋友,都是因为一入秋就急于润燥,不懂得判断自己的真实情况,结果湿困于内,秋冬越润燥越湿重,反而加重了的咳嗽。
所以,早秋一定要做好祛湿。这样秋冬润肺润燥、补肾补气才能真正有效果。

初秋这样祛湿

湿气主要分“外湿”和“内湿”。
外湿”是环境的湿度大,主要是来源于大自然。秋分之前还属于长夏季,湿气还是盛行,尤其是四季多雨、气候湿润的岭南地区。
秋风带来秋雨,随着秋天的到来,雨水也逐渐增多,秋雨的凉还带着秋天的湿,很多人冒雨涉水,非常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
南方一年四季湿气都很重,也有很多人常年生活在水边。或者经常涉水、淋雨的人都容易被外湿侵袭。
这种环境下,身体一直在湿邪侵袭的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降低外界的湿气和提高自身的免疫
如果居住的环境特别潮湿,推荐经常在屋子里点艾条。艾烟有除秽、祛寒湿的作用,用艾条烟熏屋子,家里和外面湿度能明显感觉不同。
燃烧艾条也是预防新冠有效的手段。
遇到秋雨经常的潮湿天气,应关好门窗、少出门,避免去湿气浓重的地方游玩,如树林、湖泊、水塘等。在家里放一个湿度计,若发现室内相对湿度高干70%,及时开启除湿机或空调除湿。
“内湿”就是体内湿气困重。由于水谷精微在体内无法运化为津液气血,也不能通过膀胱、汗腺等排出,导致水湿内停在体内形成阻滞。
脾胃受损就容易形成内湿;外湿侵入人体通过内湿起作用。湿气重又进一步困阻脾胃,形成恶性循环。
一般来说,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
脾在人体有主运化水谷、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人体内水气太多,就是因为身体脾运化水谷的压力加重,水气循环运化不灵,造成该排出体外的水气滞结在体内造成了湿气。“脾虚有湿”,如果本身脾胃虚弱,再加上秋冬阴冷导致湿气在体内加重。
中医治疗水湿,就要有治水的思想。兴修水利,让湿邪顺流而下,有地儿可去;还有就是通过修脾胃,恢复脾胃消化的功能,让气机流动起来。
中医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个正气内存的机体,外邪是不能侵袭机体的。一旦受到风寒阴湿侵袭,必定有正气不足的地方。
通过健运脾土,让脾主水湿运化的机能更加强健,从而将体内的湿气化之于无形。健脾的药食大多都是偏于温燥的,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土生金,健脾的同时,实际上对肺气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点击图片选购大别山茯苓)
秋季去湿气,培土生金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比如茯苓、白术、扁豆、山药,这些都是“白色”的药食,白色通于肺,可以经常用来煲汤煲粥,是很利于秋季祛湿的;
生活中尽量少烟酒,尤其是少喝冰镇啤酒,可配合理气化痰祛湿的药膳。
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大多饮食较为油腻,缺乏运动,从而身体疲惫提不起精神,但其实湿气越重,越要坚持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出出汗,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动能生阳”增加阳气,更有助于排湿。
坚持适量的运动,强度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阴雨季节、湿冷的气候不适宜运动,最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运动。
可选择快走、武术以及打羽毛球等,使松弛的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