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殖民地,来看看青岛是怎么成功去殖民化的。

日常2019-9-2410阅读 · 12喜欢 · 13评论马丁早晨起床困难粉丝:1295文章:2关注1896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日)德国驻华公使海靖(Herr Baron von Heyking)正式向大清总理衙门提出租借胶州湾五十年之要求。总理衙门加以婉拒。 1897年11月1日,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今菏泽市巨野县)被杀,德国趁机派军舰于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1898年3月6日由李鸿章、翁同龢代表满清政府,在北京与德国驻中国公使海靖签署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租借胶澳(青岛)、修筑胶济铁路及开发沿线矿藏,和山东省事务共三端十款。及后分别在1898年8月22日签订的胶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签订的胶澳潮平合同和胶澳边界合同确定了德国占领整个胶州湾的范围。

红色线内即为租界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市内三区的大部分和黄岛区的小部分。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914年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自此青岛开始了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而日本拥有更大的野心,提出构建“大青岛市”的理想,强行将原来的胶澳租界(日称“胶州湾租借地”)扩大至2000多平方公里。1918年德国战败,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收回青岛,没成想和会竟然将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青岛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自此青岛正式成为日本殖民地。五四运动因此爆发,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最后在全国人民的抗争下,经过多方努力,中国政府终于于1922年收回青岛主权,但此时青岛的治权仍在日本手里,直到1929年南京政府才真正获得统治权,青岛第一次回归祖国怀抱。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就爆发了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于 1938年再次占领青岛,继续推行其“大青岛市”构想。最终日本于1945年投降,次年青岛正式回归中国,从此进入了青岛人民自己主张命运的时代。

青岛至今仍保有大量殖民地时代建筑其实住在青岛的人对殖民地年代不仅没有怀念,提起来无不心生厌恶。据我观察喜欢给殖民者歌功颂德的不是营销号,就是看了营销号之后不明真相的外地人。那么所谓德国人在青岛搞了很多建设,还有建了德国理念的下水道这些是怎么来的?真相又是什么?让我来一一破除谣言吧。青岛贮水山的原名叫“烽台岭” 民间传说山上的烽火台是青岛最大的。青岛的 “台东镇” 和“台西镇”这两个地名就是以“烽台岭” 为分界线的“烽台岭” 以西的高埠为 “台西镇”  以东的高埠为 “台东镇” 。地名中的“台”字指的就是烽火台。

篮框部分为台西镇,红框部分为台东镇。中间部分是欧人居住区。1897年德军侵占青岛后,首先占领栈桥北的青岛口和青岛村,他们把这里的农民赶走,将土地全部征占,作为德国人和西方人的居住区,不准建造华人居住房屋。被德国殖民当局强行征占掠夺了土地、家园的农民达2000余人。这些土地包括了部分现今台东及其他位于观象台以东的土地就成为了欧人居住区,只有欧洲人和部分“高级华人”可以住。另外,随着殖民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工人和苦力,他们也要有栖身之处。最后德国人选定了离他们较远、有山岭和中国贵族层隔开的东西镇两地,让苦力们去建自己的席棚贫民窟。这样既保证了德国人对劳力的需要,又保证了他们生活区的安全。台西镇是纯粹的贫民棚户区,台东镇要好一点。由于被德国人赶到规划中的大鲍岛中国城的商贩大量增加,那些用木板、竹竿、空木箱和席子搭建的茅棚迅猛扩展,超出划定的区域,甚至又威胁着欧人的“绿色驻地”,于是德国人又在台东镇划地令他们搬迁。开始因他们抵制而搁浅,最终还是被迫服从。总之,台东、台西镇的形成,是德国侵略者对这块殖民地人民掠夺、驱赶的产物。公元1911年,小泥洼一带居民因德军修建炮台而被驱出,部分居民挪迁至位于今市南区西部,八大峡街道办事处东北0.5公里处,搭棚聚居成村,故取名“挪庄”。德国人是在青岛做了不少建设,但他们是靠掠夺中国人的土地,征用华人劳工来达成的。并且这些建筑不许华人居住,华人们普遍生活困苦,从爷爷奶奶辈听到他们祖辈的故事,怎不让人对殖民者的行为感到厌恶,对曾经被殖民感到羞耻。

欧人区的豪华而说起营销号们乐此不疲尬吹的德国下水道,更是殖民地时代青岛人的噩梦。

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不足百公里,在今天青岛     3000公里+的下水系统里简直是九牛一毛。应该承认,当时德国的城市基建理念和建设工艺确实是相当好的,他们那时候建下水道就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但是德国人把青岛划为欧人区,鲍岛划为华人区,并且禁止中国人在欧人区落户。下水道的建设只在欧人区进行。 并且德国人提出的雨污分流理念,也只限于欧人区,华人区仍是雨污并流。德国人认为,对于不讲卫生的华人,不能强制搞雨污分流。德国人花费了大量中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自身的生活品质。但这个排水体统仅围绕德国人居住区建造,污水脏水全排到了华人区。致使那里常年散发臭气,瘟疫横行,人们因此受尽了折磨。德国人在租界内设置“蒙养学堂”,让孩子们都上洋学,学德语。虽然给青岛人带来了先进的社会科学,但是也是推行殖民地奴化的一个手段。今天的江苏路小学和九中的前身礼贤书院也是蒙养学堂之一。有些人反以为荣,让人咂舌。至于德国人在法律上让华人当二等人偏袒欧人,矿泉水啤酒大部分掠夺自青岛却给欧洲人消受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日本人在青岛的作为和德国人也是一丘之貉。德国和日本人也许为青岛人做过贡献,他们确实带来了不少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但是他们带来的屈辱和苦难 远远大于贡献,青岛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是在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所以凡是听老人家说过那些年代真相的青岛人,都不会对殖民者有任何的怀恋。青岛的去殖民化主要是体现在改具有殖民色彩的地名,废止洋学,取消欧人区,德国人留下的房屋分给华人居住。当年国民政府铁腕在青岛去殖民化,几乎让殖民历史在地名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拿今广西路为例,德占时期称亨利王子街,日占时期称佐鹤町,后于上世纪二是年代左右改为广西路。还有汇泉湾,德占时期称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日占时期称会前湾,现在称汇泉湾。而德国殖民时期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后经过日本殖民时期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也在1946年改名为现在的“青岛啤酒厂”。

日占时期在华日本人我翻遍了所有青岛的地名,唯一还有殖民色彩遗留嫌疑的地名是大名路(日称大名町),但是主要是其附近的街区在日占时期就起了一些中日文化相通的名字,如芙蓉町、万寿町,这些现在叫芙蓉路和万寿路,所以大名町应该是被一起改为了大名町(大名: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不过类似于佐敦这类完全保留殖民地时代地名的案例,在青岛没有。而后洋学也被废止,不必再学习德语。欧人区也被取消,华人可以自由进出,原来德国人留下的建筑也被分给百姓居住。而此后在去殖民地化之后出生的青岛人和外来移民一起努力,才把青岛从一点小地方建设成比那时候大得多也先进得多的城市。我们的幸福是自己拼搏来的,不是殖民者恩赐的。只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人民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如果有什么不满,也应该是努力让她变得更好,而不是破坏她,离开她。甚至怀念起殖民者,因为那种日子,相信没人真的愿意过。

虽然短暂被占,但心从未分开图片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和我的记忆,如果有不准确还希望大家指正,mu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