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朋友圈新解 / 贺万春
网络文学圈交友,还有不同人对不同作家的嗜好,你爱谁的作品必然想深交这个朋友(有人把作家分四类,后话后说),所以文学圈内,不可能都成深交的朋友,但圈内人与人的关系却绝对是文学性质的,文明高雅,志同道合,都是整文学,不谈经商之道。圈内文化气息浓浓,绝对区别其它朋友圈。
大约十多年前,写过有关朋友话题的文字,那时可能还没有网络朋友圈,或者说自己没进过更确切,因而写朋友也只是写和几个知己朋友的关系,或者社会上朋友们之间的瓜瓜葛葛,牵牵连连,只是反映道义上的伦理。到了网络文学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形成了许多朋友圈,其中文学朋友圈算一奇葩,当代文人们聚集在一个旗帜下(网络平台),大家发表文章互相阅读,取长补短,这是多么好的事。然而,事情往往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每个写作者的情况各各不同,因而,水平参差,必然就带来不同效果,不同人有不同的阅读量,留言量,本来这是顺理成章之事,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却因为各种原因,让朋友圈变得不朋友圈,成为争斗圈,拉帮结派圈……只有洗心革面,才不辜负一个文学朋友圈的好名声。因为文学圈人都是搞文学的,搞文学就是搞人学,反正要光明磊落,互不猜忌才好。看似平静如水的文学圈其实不平静,如春潮涌动的大海在暗箱操作,让人琢磨。
然而,文人还是有点忍耐力,平日没有人发泄私愤,有也是那么一句半句的亮耳话捎带话,明知对某个人有意见却不直说,大家都爱面子,旁敲侧击,这么做来,听了的人当没听,其实也在思量自己,那一脚踏空了,思来想去没个结果,咱没做亏心事,也就心凉了,当然放话人也就白放,是谁脸上的黑谁也不知道,不知道也永远擦不了,就成了唱花脸的。我对朋友圈越来越有新感受,说是朋友圈却没有几个真正朋友,让人心生疑团,朋友圈成为云里雾里的朋友圈,一个真正文学信息交流平台而已!
教师出身,好为人师,如同当过官的,总爱当官,都是人癖,似乎没办法。几年来,爱看文友的文章,实是一种悦读,前几年每每还爱点评,多以赞美鼓励为之,很是尊重作者,很少指出缺点。因为,这里边还有个接受批评的问题,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文人的自尊心都很强;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二尺五是假的,人人都爱戴,文人过不了批评关,就是自己为自己设置路障。况且,人的水平在相当一个时期是恒定的,除非文章硬伤,一个作者水平的飞跃要有一定时空做保障。看过每篇都留言,特别要给人指出缺点,也就难了,只有不言则罢,言必赞美。其中还存在一个阅读爱好,文风嗜好。因此,网上文章多如牛毛,不可篇篇都看。因而,交友也就有一定局限。有位当代作家把100多年的中国作家分成四大类:梁启超鲁迅式的,张爱玲沈从文式的,徐志摩周作人式的,丁玲矛盾式的,他的意思归结起来无外乎思想家作家,性情作家,才子作家,政治作家。文学圈的文人朋友也不外乎这几类,但我感觉还是性情作家多,多写感情文章,思想作家少,哲理文章不好玩,要有博大理性思想。政治才子作家更少。因为文风文笔各各不同,大家也就爱看谁看谁,我也不例外。写散文主要读散文,一般不涉猎诗歌,特别情感作家思想作家是我的最爱。所以网络阅读往往成为我的精神之餐。
我发现,安于现状地写作,不怨天尤人,就是不断改变现状的写作,这应该是一般作家的写作常态。身处圈内,经常有突然发现,许多作者水平提高了,当然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就连不少年长者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以前不如者显然有超越迹象,题材新颖境界高,风花雪月少。不服人不行,谁越谦虚长进越大,特别年轻人。从丢掉浮躁改进自己出发,就达到创作的飞跃。
以文会友,绝对应该以文质文品为出发点,志同道合才情投意合。自古文人相轻,都是私心杂念在作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在这网络文学圈,也不例外。只要不拉帮结派,只要不嫉妒人,只要不自以为是,只要不目空一切,文路自然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