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伊比利亚半岛观逝去的海上帝国之十:西班牙马德里
马德里在史前就有人居住,到底是野人还是猿人已不可考。欧洲人一直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然后传染到世界各地。他们发现自己的基因和非洲人一样,而且和非洲原始人类也一样。我估计马德里的史前人类应该是非洲智人。现在可考的马德里最初居民是凯尔特人,有迹象表明他们当时住在洞穴里。古罗马人来了以后,一开始是占了凯尔特人的洞,后来是自己盖了村子叫做“马翠斯”(Matlice)。西哥特人南下的时候把罗马人撵走了,现在还可以看见一些西哥特人的遗迹,包括一座长方形教堂遗迹和一些乱葬岗。有历史记录的马德里居住史是从阿拉伯人占据伊比利亚半岛开始的,包括一些犹太人,他们当时住在现在马德里郊区的那些地方叫做“梅里特”(Maylit)。到了公元九世纪的下半叶,科尔多瓦的穆罕默德一世大帝在那条流过马德里市区的曼萨纳雷斯河边开始建造要塞,穆罕默德一世好像不应该叫大帝吧?应该是哈利发?也不对,穆罕默德一世的时候。科尔多瓦国王还不叫哈利发,应该叫埃米尔(Emir)。穆罕默德一世把西哥特人的长方形教堂改成了一座清真寺。穆罕默德一世时期是科尔多瓦王国最兴盛的时期,其后,它开始分裂,马德里被并入托莱多哈里发国。1085年阿方索六世攻克托莱多的时候,把马德里也一起拿下,并入卡斯蒂利亚。基督徒占据了城区,就是相当于北京比六环少一环的五环以内,已经很大了,至少比四环多一环嘛。那时候,凡是穆斯林统统缴枪不杀,但是和犹太人一起都被拆迁到五环以外的郊区去了。穆斯林的清真寺被改成了一个宫殿,在它旁边建起了阿尔穆德纳的圣母玛利亚教堂,这些建筑就是马德里皇宫的前身。1188年,马德里获得卡斯蒂利亚朝廷的一个席位。马德里开始兴旺起来。1202年,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八世授权马德里可以自己组织市政府,费迪南三世在1222年还把这个权力更扩大了一些。1309年,卡斯蒂利亚第一次在马德里举办卡斯蒂利亚朝廷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每隔若干年就会举办一次,每次都在马德里。到1346年阿方索十一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马德里地方政府已经被寡头掌控。
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五世共治西班牙的时候,都城是设在托莱多。即使1492年收复格拉纳达,形成完整统一的西班牙,都城还是保持在托莱多。进入十六世纪,卡洛斯一世;也就是神圣王国罗马的查理五世;成为西班牙国王。到了1555年,他累得实在玩不转了,就把西班牙王位禅让给了儿子费利佩二世;把神圣王国罗马的王位禅让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61年,费利佩二世把王宫迁到马德里,马德里从此成为西班牙的政治中心。
费利佩二世之后,从费利佩三世当皇上的十六世纪末,一直到费利佩四世的十七世纪下半叶,是马德里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文学家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剧作家维迦(Félix Lope de Vega )、画家委拉斯贵支(Diego Velázquez)、诗人戈维多(Francisco de Quevedo)都是这个时期的马德里人。
十八世纪波旁王朝时期最重要的西班牙国王是卡洛斯三世,在位时间是1759-1788,他被称为马德里“最好的市长”。而卡洛斯三世自己也认为是他把马德里打造成了一个真正与首都相配的城市。这一时期马德里的市政建设得到大力发展,修排水系统、装街灯、把墓地搬到城外、大造城市雕塑等标志物、修建文化设施(博物馆、植物园、天文台)等等。十九世纪马德里的第一件大事是1808年5月被拿破仑大军占领,立了一个傀儡叫何塞一世。拿破仑军队进入马德里以后,当地人民起来反抗,西班牙画家戈雅(Goya)在《1808年5月3日那一天》里描绘了当时的场景。1814年,斐迪南七世夺回马德里和西班牙。1869年到1872年的西班牙是一片乱局,先是孱弱的王室导致无政府状态,然后又有议会弄出一个傀儡国王,这个假国王一看不好玩,把王冠挂在椅子上就跑回家了,这就是“挂冠而逃”成语的由来。王位一空,各方力量就各显神通。共和党人趁机自己宣布成立了西班牙共和国,首都设在马德里,这就是所谓的西班牙第一共和国。没二年,波旁王朝的阿方索十二世就在1874年复辟成功,重立了王室。但是,海外特别是南美的一系列独立运动使西班牙基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进入二十世纪,马德里涌现出一批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弄出了好多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和发西施主义。一次大战中,西班牙给交战双方提供物资,属于那种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发了一笔财。一次大战后,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支持军事独裁者上台执政,失去民心,只好不等逊位就在1931年自己流亡国外,结束了君主立宪制。4月,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的马德里开始快速发展,1930年的时候人口已经有将近一百万。1931年的《西班牙宪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定马德里为西班牙首都,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正式命名首都。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对马德里影响很大,共和党人把大本营设在了马德里,1936年11月在马德里郊区发生了大规模激战。这场战斗使得马德里成为被轰炸的第一座欧洲城市,世界上首次以平民为目标遭到轰炸的城市是1932年日军轰炸上海。世界战争史上开始了以平民为轰炸目标的纪录,由此开始,马德里被围困三年。最后,得到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支持的右派战胜了苏联和国际纵队支持的共和党,独裁者弗朗哥上台。西班牙内战是一段印记深刻的历史,《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里面提到过国际纵队;ABBA也有一首歌《Fernando》提到这场内战。
在1959年到1973年的经济繁荣时期,马德里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城市人口和财富都得到了大发展,成为西班牙GDP最高的城市,也是西欧GDP第三高城市。市区也扩大到差不多现在的规模,马德里南部成了工业区,大量农民工从西班牙各地农村涌入马德里。经过196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以后,马德里西北部地区成了新生中产阶级居住区;而西南部边缘部分则成了打工者居住区,产生出很多新鲜的文化和活跃思想。
弗朗哥执政后期实行经济和政治放松政策,使西班牙特别是马德里又经历了一次发展,其中也包括西班牙的旅游业。在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为了实现政治稳定,弗朗哥就撺掇议会同意把流亡在国外的国王接回来。1975年11月,弗朗哥去世,新的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接手政权。从此开始,西班牙从弗朗哥独裁统治向君主立宪过渡。各政党选举产生首相组成政府执政,国王成为国家的象征。1978年,修改后的宪法再次确认马德里为西班牙首都。西班牙1986年加入欧共体,1999年加入欧元区。经过1980和1990年代的繁荣期以后,马德里进一步巩固了它在欧洲大陆经济、文化、工业、教育和技术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
我们来马德里当然是来看风景的,先看看街上有什么风景。我们被汹涌的人流裹挟着往前走: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流向各处散开的地方,停下脚步一抬头,就看见一座铜像。文艺复兴运动回归古代趣味,反对宗教至上,艺术家们把思想从宗教的禁锢中放纵出来,任脑中幻想的大鹅南北展翅。这个运动在雕塑方向的发展之一就是恢复了小人儿骑大马的形象,这个体裁在古罗马和希腊以后已经消失了很多百年,哥特时期也未见到。这尊铜像里描写的是卡洛斯三世,就是那位“最好的马德里市长”:
有国王铜像的这个宽敞的地方叫做“太阳门广场(Gate of the Sun)”。这个地方是十二世纪马德里古城墙的东大门,因为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所以叫做太阳门。后来因为影响交通,在1570年拆除,但是这个名称还是保留了。
骑在赤兔马要不就是卷毛青鬃马上的国王面带笑容,手里攥着的不像是马鞭,倒像是那个家用电器“手电筒”。他为什么颇为开心昵?是因为对面的另一尊铜像,这个叫做“熊和草莓树”,从中世纪就是马德里的象征,据说是因为当时的马德里郊区有非常多的熊在观望草莓树。
广场南侧人行道上有一个标志,半圆环里写着“放射道路原点”,指针指的不是南北,而是东西。指针之下是伊比利亚半岛地图,上面是“零公里”三个字。说伊比利亚半岛所有道路里程的起点都是这里。中国的公路零公里标志是在北京的大前门。
我正在纳闷儿为什么从这里算起点?一抬头,发现它前面的大楼是过去的西班牙邮政局,门口有一位看门老大爷,穿制服的密斯托肚向前:
17到19世纪有邮差的年代,来自外国和西班牙各地的邮差都要到这儿来,这个广场就会聚集着一批打探各地最新消息的人。而且,这个广场上的新年钟声要通过广播和电视发往空中,由全国人民接收,算作是西班牙新的一年开始了。
离开太阳门广场,我们迎着落日往前走。我发现好像后面老是有一群人跟着,回头一看,是他们:
走了不一会儿,就看见好多人坐在一圈柱廊外面的广场上吃饭。
广场中间还有一座铜像,是费利佩三世:
楼上有字,原来这里是马约尔广场:
马约尔广场是按照西班牙语发音说的,按英文意思是叫做主广场(Main Square),因为它是马德里的中心广场。费利佩二世在1577年就开始策划修建这个广场,却是费利佩三世在1619年才开始动工,1790年才完工。费利佩三世的铜像1616年就完工了,却是1848年才立在现在这个位置。这个建筑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下面一圈柱廊,有半圆拱券和多立克式装饰柱。主楼正立面的装饰柱大量采用各种涡卷,中间是西班牙国徽的高浮雕。上面是一个弧形山花。这个广场以前叫过“宪法广场”和“雷亚尔广场”,还叫过“共和广场”,西班牙内战之后才叫做“马约尔广场”。西班牙宗教迫害时期,宗教法庭在这里举办审判活动;现在这里庆祝马德里保护神圣伊西德罗的节日。
走在马德里大街上,能看到高高的椰子树:
过了椰子树就可以看见高高的大楼:
这是西班牙广场,后面的大楼是西班牙大厦:
仔细看看下面的雕像:
这是西班牙广场的标志,塞万提斯纪念碑。整个建筑是由马尔蒂内斯设计,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铜像是西班牙雕塑家巴莱拉(Lorenzo Coullaut Valera)1930年的作品,其它雕塑最终是巴莱拉的儿子小巴莱拉在1957年完成。塞万提斯坐在上面的高台上俯视着他创造的堂·吉诃德一伙,正面是堂·吉诃德一手举着长矛,一手高伸,好像在喊“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桑丘则是骑着他那匹没有鞍子的光背小毛驴跟在后面,还背着堂·吉诃德的盾牌,随时准备给堂·吉诃德递过去挡子弹。堂·吉诃德的左手边端头是他的街坊,村姑劳伦佐,正在准备给圈里的猪们熬食儿;右手边是劳伦佐在堂·吉诃德想象中的形象,美丽的公主“托博索的杜尔西内亚”,正在检查她百宝箱里的珠宝,不知道是不是要“怒沉”。纪念碑顶上更棒,几个女粉丝扛着一个大肉丸子在看书,看的肯定是《堂·吉诃德》,而不会是《维密》。
坐在车上看大街,路过好几个地标建筑。这个街心建筑规模很大:
雕塑也很霸气,一个女神驾着一辆狮子拉着的战车。还有喷泉,嗞嗞地冒水。这是西贝莱斯广场(Plaza de Cibeles),西贝莱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弗里吉亚女神,也是“母亲女神”,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送子观音”。有人把这个广场叫做“丰收女神广场”,其实意思是说这位女神是负责多产子女的。旁边的新哥特风格大楼是西班牙银行,上面的标语写着“欢迎难民”:
这座建筑非常漂亮:
新古典主义宫殿风格,车开得太快,没有看清是什么建筑。门柱外面都有人物雕像,应该都是有纪念性的。楼上是一排科林斯柱,再上面山花里面有精美的浮雕,最中间的是胜利女神尼姬(Nike),山花顶上是西贝莱斯女神。
这个雕塑也非常精美:
坐在车里看不见最上面的结构,只看见下面的哥特式底座雕塑。这个应该是哥伦布在向国王展示新发现的美洲大陆,这位当时的国王应该是伊莎贝拉一世。查了一下,这个应该是哥伦布广场,最上面应该是哥伦布的雕像。
走在街上看见的小教堂:
非常简单的巴洛克式正立面,弧形拱门、方窗,弧形山花,绝少装饰。这是典型的基督教堂,叫做“伊格莱希亚大教堂”,可能是马德里教区基督教大主教的坐堂。
看看教堂外面的广场:
街边无聊的当地人在观望我们,惊讶于我们神一样的走位:
圣米格尔市场,马德里允许外国人参观的农贸市场,里面有荤有素,有鱼有虾,丰俭由人:
民宅,还有民宅底下的小铺:
商业街上开着放肆的花:
还有一个体育场:
懂行的一看就知道这是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的主场足球场。旁边有一个售票处,本以为是卖球票的,结果不是。那是皇马球迷协会的窗口,交15欧元就可以入会,有一些优先权,比如优先买球票等等。有一群人在那里争相入会。
一直走下去,就到了这里:
这是马德里皇宫(Royal Palace of Madrid),大门口要排队入场。门口挂着广告“马德里皇宫卫队隆重的换岗仪式”,二个西班牙老头正在那儿做操,使劲把胳膊往上伸,这是治疗肩周炎的秘方疗法,叫做两臂爬墙。左边的老头好像是在使劲掏皇家卫兵的胳肢窝。
马德里皇宫是西班牙皇室的正式住宅,但是当前国王费利佩六世现在并不住在这里,而是住在马德里郊外小一点的萨尔苏埃拉宫(Palacio de la Zarzuela),这里只是用于官方仪式。皇宫现在是国有资产,属于“国家遗产委员会”管理。
这个皇宫最早要追溯到前面说的科尔多瓦王国的埃米尔穆罕默德一世在公元九世纪修建的穆斯林要塞,1083年阿方索六世收复马德里以后就很少用到这个要塞。1329年,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十一世开始改造这个建筑;1561年,费利佩二世把宗教法庭迁到这里,马德里成为西班牙实质性的首都。1734年这儿发生了一场大火,整个建筑基本被毁。1738开始,费利佩五世国王下令在废墟上修建皇宫;1764年,卡洛斯三世是第一位入住新皇宫的西班牙国王。住在这里的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是阿方索十三世,1931年随着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建立,他开始流亡国外,最后病死在罗马。从1931年以后,这座皇宫就被称作“国家宫(Palacio Nacional)”。按照它自己介绍,这座皇宫占地十三万五千平方米,是占地面积最大的欧洲皇宫;按照规模来说,它是继法国凡尔赛宫、维也纳美泉宫之后的欧洲第三大皇宫。
马德里皇宫是一个正方形的建筑,北、南面是宫殿,东、西面是拱廊,中间是一个大广场。上面那张图片是皇宫外面的正立面,颇有凡尔赛宫模样,但是简朴低调了很多。粗石墙面的半地下室和一层,其上是由四根爱奥尼克式墙柱组成的托斯卡纳框架装饰的二、三层,再之上就是围绕宫殿的一圈飞檐。屋顶的外部有一圈石栏杆,叫做ballustrade。正立面顶部是西班牙皇家徽章,两旁有四座雕像。从左向右,这四座雕像分别是莱奥维吉尔多、雷卡雷多、刘巴二世和维特里克,他们是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统治西班牙的四位西哥特国王。为什么把西哥特国王立在这里?因为这四位国王时期是西哥特人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强盛时期,其实他们四个在位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18年,最短的只有7年。有人说这个皇宫是新古典风格,我觉得还应该是哥特风格之后、和巴洛克同时期的古典主义风格,简洁朴素的宫殿建筑,类似于凡尔赛宫。新古典的标志是古罗马柱门,上面必须带有三角楣山花,可是这里没有这些特点。
进入中间广场之后就可以看见北面宫殿的正立面:
和外面正立面的风格一样,也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顶上时钟的两侧也有四座雕像,他们分别是费利佩五世、费迪南六世、费迪南六世的王后布拉干萨的芭芭拉和费利佩五世的王后萨沃伊的玛丽亚·路易萨。雕像中间的浮雕是“太阳从黄道带升起(The Rising Sun Following the Zodiac)”。时钟的上面是西班牙皇家徽章,最上面的二口钟一架是十七世纪的,一架是十八世纪的。
广场的南面是阿穆德纳圣母大教堂:
这座教堂是建在前面所说阿方索六世1083年收复马德里时摧毁的一座中世纪穆斯林清真寺的原址上。教堂在1879年开工,一直到1993年才彻底完工,中间在内战时期还停工一段时间。原本是要把这座教堂修成新哥特风格的,内战后重启修建的时候,修改了设计使其与皇宫的其它建筑有统一的风格。它现在是马德里天主教大主教的坐堂。
进入北面皇宫门厅:
最先抓住你注意力的是那个大楼梯:
楼梯本身还在其次,主要是这个楼梯间太漂亮了。这个楼梯间是文艺复兴风格,二楼是一圈拱廊,在楼梯正面和一楼半相通,形成一座罗马门,两侧有爱奥尼克墙柱。罗马门中间的塑像是卡洛斯四世,身上披着罗马大氅(Roman Toga)。塑像的上面是皇家徽章,下面是西班牙国徽。罗马门上方拱顶的弧形窝陷里面是一幅壁画“水”,另外三个方向也有相同类型的壁画,分别是“火”、“空气”和“地球”。看看洛可可装饰风格屋顶上的壁画:
这幅屋顶画叫做《西班牙拯救基督教》,十八世纪意大利画家贾昆托(Corrado Giaquinto)的作品;刚才的水、火、空气和地球也是他的作品。这幅画描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1571年10月7日在希腊的勒班妥海域发生了一场海战,战斗的一方是西班牙领导的西方舰队;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战斗的结果是西方舰队战胜了东方奥斯曼舰队,这次海战是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沿岸扩张势力的终结。因此,基督教国家对这次海战非常看重,它代表东西方宗教战争中西方的胜利,也被称为海上十字军的终极胜利。这幅画的绝大部分是天蓝色背景下的众神欢乐场面,代表了西班牙率领的舰队胜利欢庆场面。画面的最下部是蓝色的大海,海上并没有战斗的场面,而是远处有朦胧的烟和歪斜的桅杆。画面的左下角有一块礁石,礁石上是一个反绑双手斜坐在地上的裸体男子,这个代表了失败的奥斯曼帝国海军。提香在1572年也画了一幅同样题材的画:《西班牙拯救基督教》。
站在楼梯上回头一看,下面好像还有一座塑像座在拱券壁龛里:
走近看一下,原来是卡洛斯三世,也是披着一件罗马大氅:
二楼对着广场的是装饰非常简单的拱券顶廊厅:
从廊厅一端挂着天鹅绒门帘的门进去就是皇宫中可以参观的区域了:
这扇门和廊厅的装饰风格一样,非常简单,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巴洛克风格:曲线和涡卷的运用。皇宫里面不让照相,没有照片可看了。
几个厅室比较有特点。国王卡洛斯三世过去的房间还保留着。卫兵室,里面有卢卡·乔尔达诺画的关于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故事。柱厅里有贾昆托的另一幅屋顶画,是关于太阳神阿波罗的;一尊卡洛斯五世的铜像;还有非常漂亮的枝形吊灯。皇座厅的屋顶画是十八世纪意大利画家提埃坡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所作,颂扬西班牙王室的;中间是皇上的宝座,现在没人坐,国王在这里举行国事活动也不能坐。侯见厅的屋顶画是十八世纪德国画家门斯(Anton Rapheal Mengs)画的罗马帝国图拉真大帝。这里最名贵的是十八世纪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画的皇室肖像,包括一张卡洛斯三世的和一张卡洛斯四世儿童时期的。
大餐厅里屋顶画里最名贵的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Diego Velázquez )的《哥伦布向皇上奉献新大陆》。委拉斯贵支的画还有一幅宗教画《亲切的四枢德》,也是屋顶画。
有一个房间里展览卡洛斯三世的王冠、权杖和座椅,有一个房间里有西班牙的皇家饭碗菜盘子。最惊喜的是其中有一个房间里有全套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提琴制作天王斯特拉迪瓦里弦乐器,包括二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二把大提琴。哪个四重奏组要是拿这套乐器去演出,那票就得卖一万块钱一张;光是这几把琴就价值上亿。
皇宫里的房间装饰风格也有所不同,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巴罗克风格的,也有亮瞎游客眼的洛可可风格的,美轮美奂。一圈走下来将近二个小时,很值得一看。
(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