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郁茂——记忆中老家村庄前面那条河
记忆中老家村庄前面那条河
文/铁四师 梁郁茂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村庄前面有一条宽畅的河流,到河里游泳、抓鱼、捞虾、拣螺丝都是那条河给予我童年时的无限乐趣。
然而,自从我1978年去参军当兵之后,每次回来探家,总觉得这条河在变,变得河床越来越小了,河面上的桥坝越来越多了。
我家乡村庄门前那条河,从一个名叫清湖的山村里流岀,流经我们村庄汇入朋晶河。全长近20公里,经过我们村庄约一公里左右。以前,河面最宽处达20多米,最深处达四五米。如今,因在河的上游建了多座拦河坝,河水拦了一级又一级,而且河水经水渠改道而流,以致河里的水少之又少,昔日宽畅的河流,现在却成了小溪似的,两边长满了杂草和树木,显得甚为荒凉。
我读小学到初中,每天上学都要通过这条河。可那时整条河都没有一座桥梁,只有乡亲们用石头堆砌的一个个石墩子,冬天过河时就一步一步地跨着石墩子过去而不用湿脚受冻。
从小学到初中,我几乎没有穿过鞋,只在晚上睡觉前洗干净脚后穿一双木屐。那时即使寒冷天气,乡亲们白天也沒有穿木屐外出劳作的。在我们家乡既没有人做鞋,也沒有鞋买,大家白天就光着脚丫子走来走去,脚底皮磨得厚厚的,踩沙踏石、挨寒受冻都不怕。直到我去当兵之后,才有幸有鞋袜穿。
昔日,我们家乡村庄前面这条河,遇到雨季,河水经常漫过石墩子,我们上学时只好小心翼翼地跨过去。如在上学时突降暴雨,河水上涨,过不了河,我们只好到学校附近投亲靠友找饭吃,找地方住,或等待家里人划竹排过河来把我们接回家。洪水把石墩子冲走之后,乡亲们很快又会把石墩子垒起来,让人们过河时尽量不湿脚。
小时候,我们家乡村庄前面这条河,也是乡亲们每天早晚挑水、洗菜、洗衣服、洗被褥的汇聚点。妇女们拿着菜、端着衣服、被褥来到河边,一面清洗,一面聊着各种各样的趣事乐事,常常令挑水的人们也放下水桶细心聍听,让河边上的男女老少笑的前仰后合。
改革开放给予了乡亲们诸多发家致富的好政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了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好门路。乡亲们学会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修建灌溉农田的抽水站,修建碾谷、磨面的加工厂,根据水位落差,在相应位置建起拦河坝,修渠改道,建设发电站,为民所用,发展经济效益。
因河水被一道道河坝拦截蓄水,建渠改道,造成河床河水减少,河面缩小,原来清澈见底、水流湍急的河流变了细水慢流的小溪。加之乡亲们家家户户引用了山泉水,洗菜、洗衣足不出户,昔日那种汇聚一起洗衣、洗菜、聊天、闲谈的情景不见了。孩童们也少了到河里游泳、抓鱼、捞虾、拣螺丝的乐趣。
家乡村庄前面这河,昔日最为热闹的就是“打大渡”或“放鱼炮”的时候。这两种都是抓鱼的土方法。“打大渡”,是将一段河水较浅的河面,夜里将土制农药混合于河水之中,鱼喝水后便被药晕,浮出水面,人们在通明的汽灯照射下,即刻用捞鱼的网兜去捞那些东游西跑的河鱼。捞回来后放到大箩筐里,最后按参加人数,每人一份平均分派。“放鱼炮”则是将土制炸药置于河的深处,爆炸后,被炸晕的鱼浮出水面后,人们就用网兜去捞。每当进行这两种抓鱼活动的时候,河里总是人头涌动,甚为热闹,让人高兴不已。
如今,家乡村庄前面这条河,已看不到昔日宽阔敞亮、清澈见底的景象了。河床两边不是乡村公路就是发电站的引水渠。往日河床里抓鱼捞虾的热闹场面,已经被乡村公路上的来往不息的行人和车辆所代替。
我返回家乡时,时常还到河边走走,寻找儿时难忘的记忆。偶尔间,也会看到窄小的河沟里,仍有些许小鱼在河里游动,鹅鸭在河面上漫游。虽然场面没有昔日那么热闹,但河里的鹅鸭和鱼儿却不失往日的休闲自在。村中一幢幢楼房和乡村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车辆,也增添了我们村庄富裕的,繁荣的景色。
我怀念昔日家乡村庄前面那条河,因为它曾给予我童年无限的乐趣和难忘的记忆。然而,我更为家乡如今的富裕和繁荣倍感自豪。
责任编辑 浪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