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为何不杀功臣?理由只有一句话,这份自信,刘邦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的
刘邦在天下没到手之前,还跟功臣们搞了个封爵之誓,称只要汉室江山还在,他们就会永保富贵
这个封爵之誓,当时搞得非常隆重,书于丹书铁券,一份藏于太庙,一份交到功臣手里,这架势够诚心的吧,可一旦坐了江山以后,刘邦就立马翻脸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项羽死后,刘邦就发了一个毒誓,韩信之死其实就与这个毒誓有关》一文中已有交代,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呢,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王当中,刘邦大概是杀功臣杀的最狠的一位。
同样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九世孙刘秀是怎么做的呢?
刘秀,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出身高贵,但到他们这一代,基本上就沦落的跟平民差不多了,好在刘秀母亲樊娴都,出自南阳豪强樊氏,有这么个名门望族做后盾,所以呢,刘秀他们虽然当不了官,但生活条件还是很优越的,也因此打小就有条件受良好的教育,20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到长安求学,大大的增长了学识、阅历,同时呢,也对王莽掌权之后,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有了深刻的了解。
刘秀年轻的时候,立下最大的志愿是: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为什么呢?
在没见到阴丽华之前,他根本不关心政治,只想着在乡间老老实实做一个优秀的农夫,气的大哥刘縯常常骂他胸无大志,见到阴丽华以后,阴丽华发誓要嫁就嫁给刘縯一样的英雄,刘秀这才奋发图强,立下偌大的志向,但这个志向也只是,当个执金吾这样的小官,然后风风光光的迎娶阴丽华回家,由此可见,这个刘秀并不像史书上说的,打小就胸有大志,而是一个自甘平庸,很安于现状的人。
可到了长安以后,他对王莽的种种倒行逆施有了深刻的认识,从那以后,才有了拯救天下的宏愿的。
事实证明,他这类人就是天才啊,从来不操心的东西,一旦上了心,那进步是非常神速的。
王莽篡汉以后,刘秀跟大哥刘縯一起在老家起事,很快成长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导人。
特别昆阳一战,以五千余众击败王莽十数万大军,一战而威震天下。
哥哥刘縯被更始帝杀害以后,他隐忍不发,以温顺的态度得到更始帝信任,派他去安定河北,刘秀就带十余名心腹前往河北,施展高明的军政手段,像滚雪球似的将队伍慢慢扩大,并实际上成为河北的领导人,从此,被加封萧王,有了跟更始帝平起平坐的实力。
更始帝被赤眉樊崇等人杀害以后,刘秀遂自立为帝,历经数年努力,终于平定天下。
公元25年,东汉建立,刘秀成了东汉第一任皇帝,史称汉光武帝,刘秀虽然当了皇帝,但他这人,人品真没的说,还是很平和,很平易近人的。
建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41年,刘秀当皇帝都十几年了,皇帝架子应该摆的十足吧。这一年,刘秀去了趟家乡,修缮宗庙,祭祀先人,顺便看望下当年的老乡亲,在酒酣耳热之际。
几个大妈就喝的忘了形,直接称呼他的名讳,喊着他的字说:
“文叔小时候就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没想到当了皇帝以后还是这样。”
乡野小民竟敢直呼皇帝的名讳,而且还说他小时候的一些丑事,别说其他皇帝,就那个造反不成的陈胜,不直接推出去砍了吗,可刘秀呢,
听到这些话居然哈哈大笑着说:“没办法,就这个性格,即便治理天下,也在用这样的方法,尽量不麻烦老百姓,要顺势而为,无为而治啊。”
你瞧瞧,刘秀这人就这样随和。
传闻刘秀麾下二十八员大将,是天上二十八宿下凡,一个个厉害的不得了,这些人自跟随刘秀以后,无论顺境逆境,一律忠心不改,忠心耿耿的帮刘秀打下天下。
刘秀跟他们的关系自然非常好,当了皇帝以后,大约建武四年,也就是公元28年,刘秀就按照各位功臣的功绩,将他们封为列候,列候可不是关内侯,是有封地的,非常实惠,刘秀给他们的封地,最大的要有四个县,都是大县,以下的就多少不一了。
刘秀这么大方,就有大臣看不下去了,这一天,博士丁恭等人就劝谏刘秀说:
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将四县,不合法制。
古时帝王分封诸侯,最大的也不过百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中央不好控制,如今陛下您呢,给功臣一下封四个县,恐怕与法制不符吧。
丁恭含蓄的劝谏他,不能对功臣太好,以防他们有不臣之心,说实话,刘邦封了几个异姓王后,不很快就后悔了吗,刘秀做为刘邦的后人,他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呢。
刘秀说:
古之亡国者,皆以无道,未尝闻封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什么意思,刘秀的理由是:古代灭亡的国家,都是因为君主不行正道导致的,从来就没听说过哪一个国家是因为给功臣封的地太多而灭亡的。
说完这句话,那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派使者给功臣颁发了印绶。
刘秀这人有多洒脱啊,他知道,国家存亡的主要原因在皇帝身上,所以终身没杀一个功臣。
嗨,韩信等人遇到的人为什么不是刘秀呢。
刘邦以及一切像刘邦一样的帝王,如果能听到刘秀这一句话,听到刘秀这个不杀功臣的理由,也不知作何感想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