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楚庄王是经历了多次等待和失败后才一鸣惊人的!

话说楚庄王同意了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现实的情况是当时朝政非常混乱,内乱外困交加,楚庄王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国内的情况安定下来,再处理外面的国际事务。

楚庄王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率大军对付庸国。庸国本来是臣服于楚国的,他还真的以为新即位的楚王就是个病猫,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叛军声势浩大,一度准备进攻楚国都城——郢都!由于楚庄王亲自上阵,将士们上下齐心,猛攻庸国,小小庸国哪里受得了如此冲击,不久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

庸国被灭后,跟着叛楚的其它部族,又纷纷归顺。励精图治的楚庄王一举平定了内乱,楚国内部统治渐趋稳定,遂萌生了北上图霸之意。

楚庄王意欲北上称霸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北上,目标自然是强大的晋国,但是楚国和晋国中间地带分布着郑国、宋国、蔡国、许国、陈国、曹国、卫国等小国,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得从这些小国下手!可是即便经过前两代楚王的苦心经营,其中也只有陈国和郑国依附于楚国,而且郑国还是和晋国有矛盾,才主动与楚国结盟的。

春秋形势图

恰恰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608年,陈国国君陈共公死了,楚庄王不知道为什么(也可能是故意的)没有派人前往吊唁。陈灵公一气之下,也跑去与晋国结盟,这下和楚国结盟的国家只剩一个郑国。

楚庄王见时机来了,立即亲领大军攻打陈国,陈国不敌只能求和,接着又乘胜攻打宋国(晋国的死党)。晋国看出了楚国的来者不善,派赵盾率军攻打郑国(又来一个春秋版的围魏救赵)以救陈国、宋国,楚庄王只得收兵准备援救郑国。晋国见救宋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也收兵回国,楚国这次北上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楚人

楚庄王这第一次出手虽然和晋国打了个平手,但是实际上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楚国已经开始觊觎中原,晋国已经处于被动局面了!

第二年,楚庄王命令郑国派兵攻击宋国,目的也是为了打击晋国。结果郑、宋战于大棘,宋军大败。晋国为了给宋国报仇,派赵盾率三军进攻郑国,郑穆公向晋国求和,郑国又归附于晋国!同时楚庄王派斗椒领兵救郑,两军对峙时,赵盾以斗椒属若敖氏“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他都快死了,就姑且看在他病重的份上就不和他争了)为由,悄然退兵回国。一向强硬的赵盾也有不敢接招的时候,这恰恰说明那个时候楚国实力可谓蒸蒸日上,晋国不敢轻举妄动了。

赵盾剧照

晋国人不敢打,楚庄王这次北上又是一无所获,很不甘心,转而攻打一个叫陆浑的地方的戎族,一直打到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史书称:“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之大小、轻重。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楚国强大的军队,足以一统天下)表示蔑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

九鼎图片

楚庄王这第二次出手和晋国打交道虽然又打了个平手,但是已然占了上风,晋国赵盾甚至找借口不愿意打。重要的是还顺便到周王室炫耀了一下武力,说明楚国已经逐步具备了争霸的实力!

楚庄王问鼎周室以后,又移师攻打郑国,威逼郑国附楚,郑穆公又只得反叛晋国,归附楚国!面对国土遭到列强轮番的蹂躏(最先附晋文公,后叛晋附楚,受晋攻伐,求和附晋,今又受楚威逼附楚!),郑穆公实在受不了这种打击,一命呜呼!刚即位的郑襄公与子良(公子弃疾)商议,拟定了未来几十年间的国策: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而实际上这种两边倒的国策实在不怎么样,两边都不讨好,但是郑国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又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只能说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命运(战国时期的韩国和现在的郑国是一个命)!

战国形势图

正当楚庄王问鼎完周室,威逼郑国归附后领军胜利回国的时候,国内出现了内乱,若敖氏(楚王室旁支,先王楚若敖后裔,统称若敖氏)家族内部发生火并,楚国令尹(相国)斗椒发动军变拥兵反叛。还好在危急时刻楚国神射手——养由基拉弓搭箭,一箭射死了斗椒,若敖氏叛军失去领袖后,瞬间树倒猢狲散,军阵大乱。楚庄王趁势反扑,乘胜追击,掩杀若敖氏,平定了国内叛乱。

楚庄王剿灭斗椒等若敖氏后,朝中的军政重心完全集中于楚庄王一人之手,朝中政局稳固,再无后顾之忧,于是迅速整顿军马,充实府库,积极备战。同时期的晋国国政则完全由赵盾执掌,晋成公虽欲削弱赵氏之权却有心无力。自前605年起,晋楚争霸进入白热化,楚庄王与一生中最大的劲敌赵盾为了夺取中原霸权屡屡出兵郑、宋。

楚庄王

晋国正卿赵盾与国君晋成公的相继去世后,晋国六卿面临洗牌政局极度不稳。楚庄王觉得机不可失,率大军再度北上,目标是要夺回郑国。郑襄公求救于晋国,新任正卿郤缺戴孝出征,与郑军会师,准备迎战楚庄王。最后两军在柳棼这个地方大战一场,楚军战败。

楚庄王这第三次出手,好不容易能够与强大的晋国真刀真枪的干一场,没想到还是打不过,楚庄王只得领败军回国,退出中原,但心有不甘,准备择机再战!

楚国八百年

直至七年后,也就是前597年,楚庄王觉得养精蓄锐差不多了,或可再战一回。而且此时的晋国六卿权力面临又一轮洗牌,赵盾(楚庄王没占到便宜)死后,郤缺(楚庄王还被打败)任正卿,郤缺死后,现在是荀林父(没交过手)任正卿,权利交接藐视顺利,实际上风起云涌,内部并不团结。于是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这也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面对如此大好时机,楚庄王志在必得。不久,楚军就先将郑国团团围住,郑国很快就被攻破,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楚庄王同意,因为郑国已不简单是楚庄王的目标,更是一个诱饵!楚军随后就驻扎在郑国的土地上,静静地等待着晋国人,打败强大的晋国称霸中原的时机就要到了。

时任晋国正卿的荀林父

而此时晋国六卿们正在朝中为瓜分利益争论不休,他们看到南方狼烟四起,听闻楚国已经攻入郑国,时任正卿的荀林父率领晋国三军六卿悉数南下,面对楚庄王咄咄逼人的攻势,他们先行军至黄河北岸安营扎寨。

这边,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探知晋军气势磅礴,还准备横渡黄河,回想起当年城濮之战,又想起这几年与晋军的几次交手(没讨到半点便宜,上次还被打败),庄王一阵寒颤,心里还是有点虚!于是派使臣向晋国求和以探虚实,心想如果没有十足把握打赢便撤军回国算了。

楚庄王简介

没想到晋国那边荀林父等同意双方握手言和,但是中军佐先榖(赵盾党羽)当即反对,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由于军队勇猛,臣下尽力,现在救援郑国却不敢作战,这是不尽力;大敌当前却怯战,这是不勇猛。”二话不说就带领先氏之兵渡过黄河。荀林父看到先榖已经渡过黄河,恐他有失,即率全军跟上,晋军由此陷入被动。

楚庄王看到晋国已经渡河,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命令全军发动突然袭击,晋军猝不及防,被打的溃不成军!

这场战争最终以楚庄王的大胜,晋军的惨败而告终!战后,楚庄率楚军进驻于邲,带领荆楚将士饮马黄河,史称:“邲之战”。

邲之战形势图

这是楚庄王的第四次出手,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晋国,扬眉吐气的楚庄王终于宏图大展,光耀祖宗,显达后世,也正应承了当年伍举、苏从等人对他寄予的厚望——“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楚庄王二十年(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于蜀(今山东泰安西)会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诸侯会盟

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庄王突然病逝,其子十来岁的太子审即位,是为楚共王。令尹子重(楚庄王之弟)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