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里,学做了一款简单的鸡尾酒。红酒加雪碧。透明的杯子里,红白两色清楚分层。雪碧的甜中和了红酒的酸涩,喝起来更加爽口。试着做冷泡茶。红茶,桃子,蜂蜜,柠檬。变化口味。夏天,需要大量水分。各式饮品成为夏日里一部分小小欢乐。
夏天里,继续写字,黄昏出门散步,继续读书。文字和思想带我神游四方,也一点点解答、平息内心不断涌起的风暴。
《远方的鼓声》之后,重读了村上春树同时期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他完成于三十多年前的小说。原本只觉情色意味,对人物不解。时隔十多年再读,看到了小说布局的精致美感,人物细腻的心理,如乐曲般悠扬又忧伤的日子。也许青春故事如同青春本身一样,在其中时不知所以,回望才能看懂,才知那段时光多么纯真可贵——甚至也包含当时的迷茫。小说的男主人公渡边彻二十岁上下,正值年少时候。校园,寄宿院,打工的店铺,朋友处。生活简单。荷尔蒙旺盛的年纪,情欲也是单纯的,那是身体里一股喷薄的力量,横冲直撞,需要释放的出口。渡边遇上不同性格的朋友,不同性格的女孩,一个如同月亮,一个如太阳。书中关注平常生活场景,对人物内心有深入描写,有几分心理分析的意味,对不同性格的人物同样温柔接纳。“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题记这样写。这本描写青春时期见闻的书,有孤独凄清,也有死亡。“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许因为这本书写于国外而不是在日本,使得书本身的无国界感超过了日本味。相比于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这本书写实、易读。今天读来,仍有特别的光彩。
“多年来一直隐居在老家,拒绝媒体采访和各种社会活动,终生未婚”。作者的介绍中这样写到。小说以一个9岁小女孩的眼睛来观察她的家庭和小镇。美国的小镇生活和中国乡村有几分相似:几处熟悉的店铺,彼此熟识的居民,能干的主妇,怪异的邻居,气势汹汹的独居老人,一群活泼捣蛋的孩子,还少不了以传播流言为乐的长舌妇。一是种族问题,小说中的小镇上分区域居住着白人,黑人以及住在森林里的人。一桩案件打破了种族间原本的平静,也将小说发展推向高潮。再就是美国社会的秩序感,小镇依然有着现代生活的处理程序。村上春树描述为“绝大部分事物都像是建立在可以预测的基础上”。整个小说的结构也存在着类似的秩序,它使人感到未来可期,同时又缺少一点有趣。印象最深的是小女孩父亲的形象。正直,温柔,耐心,勇敢,专业。
这是系列访谈录的其中一本。我从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看起。波拉尼奥是近两年常听提及的作家。他有着传奇色彩。从四十岁开始创作,在大约十年的创作期中,写下了大量作品。五十岁时,因病去世。在我的印象中,南美神秘、魔幻、蛮荒,而又充满生机。他们似乎一直处于建立国家、建立某种边界的过程中。他们缺少秩序,活力无限。他们坦率,不善伪饰,某种天然本性不曾失掉。“我很遗憾不得不作出一个装腔作势的回答。我的孩子,劳塔罗和亚历杭德拉,是我唯一的祖国。……”作家的回答机智幽默,充满诗意。记者的提问似乎也没有界限。波拉尼奥去世前,希望自己的长篇巨著《2666》分三部出版,这样可以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多留下一点钱。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关注一个人在世活过的年岁。佩索阿,1888年6月13日—1935年11月30日。他的生命是短短的四十七年。“有生之年,佩索阿仅仅出版过一本诗集。除此之外,他只是里斯本一个公司的小职员,整天默默工作,不多说一句话。挣足了足够活下去的钱,便躲在家里写作。”“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文学界重现新发现,并被评论家称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不安之书》如一本深入人的脉络、神经末梢的书,它记录、描写人纤细的感受,捕捉窗外和心中易逝的风景。它是作者待在窄小房间里的写作,眼界却无比宏大,宽广,人的存在、爱的关系、信仰、写作、品性等都是作者曾思考的命题。《不安之书》像一本散文集,实际却是一本不同于平常结构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索阿雷斯的公司会计员。“在这些随意的印象中,除了随意,没有欲求,我冷漠地叙述我没有材料的自传,我无趣的历史。这是我的自白,如果我什么也没说,那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书中是一个普通人的思想记录,仿佛是一个人真实活过的证明。它像舞台剧的台词,冷静,疏离,道出人深层的孤独、迷惘。欧洲似乎很多类似的文艺作品,以及舞台剧和电影等。比如费里尼的电影《八部半》。
和需要看资料才能确定波拉尼奥的国籍一样,我无法一下子准确讲出马尔克斯的国籍。他出生在哥伦比亚,去世在墨西哥。我不知道他是哪国人。马尔克斯的自传和他的小说一样,充满了迷人的气息。如南美丛林中茂盛生长的植物,枝叶不断伸展,味道多样。他创造了带有他个人独特视野的世界。厚重,丰富,多元,魔幻,等待被建设。自传仿佛是又一部长篇巨著。对我来说,很有趣的一部分是他讲出(读者也能够找出)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枯枝败叶》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作品的现实材料,像揭秘魔术过程一般。
哲学对我来说像是切开新鲜水果一刹那闻到的清新味道。它是对生活经验的某种提炼,是良好生活的必需,也是思想断舍离的一些提示。《沉思录》是罗马皇帝马背征战生涯的感悟,短小精悍。久远时代的记录,对今天生活仍有启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对每个时代的人来说,终极问题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