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交付”毁一生

生活里庸者居多。但大部分的庸者并非不忙碌,也不是不努力不拼命,可终究还是碌碌无大作为,症结何在?

在担任某公司新媒体总监期间,曾安排一个编辑转载一篇文章。当时恰逢一明星因为抑郁症自杀,全部新媒体在追抑郁症的热点。看似热闹,其实翻来倒去都是相似的观点,不过是换了一种表达。

当时有一个研究抑郁症的学者,从他的角度写了一篇文。我认为非常漂亮,就让一个编辑想办法找到原文作者授权转载。

我是上午九点开早会的时候给编辑布置的任务。到了下午两点,我问是否得到授权。编辑给我的答复是在发文公号留言了,一直未得到回复。我问他还有别的办法吗?他说没有,对方不回复他就没有任何办法。

编辑说如果实在得不到授权就自己写一篇。

到了当天推送时间,依然没有得到作者回复。编辑也没虚言,自己吭哧了几个小时,憋了一篇出来。看得出编辑很努力,查了许多资料,又结合了那个学者的核心观点,写出来的稿子也勉强能用。

我不想要勉强的东西。那天就临时换了其他稿件。

我刚毕业在西安某报工作。当时报社文娱部里有位大神,据说没有他采访不到的人物。

报社下安东街有个夜市摊,常有写完稿排完版的记者编辑,大半夜的围坐在那个夜市摊上喝酒撸串,各种有的没的江湖传说基本都在这里进行发酵。

一天就跟这位大神在夜市摊同了桌。三瓶啤酒灌下去,就拉开了话匣子的阀门。他说自己没那么神,所有的都是自己一步步挣来的。为了证明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这大神讲了自己采访朱德庸的故事。

“我们部门的头有阵子喜欢朱德庸。某一天的一大早,他就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采访朱德庸,并让当天交稿见报。除了这个要求,什么都没提供给我。

先别说人家愿不愿意接受采访,单单如何联系上他就是很大的问题。因为我除了知道他是台湾的漫画家,一无所知。

我先是麻溜起床跑到报社,用办公室唯一的一台486电脑搜出为朱德庸出版图书的大陆出版社。通过114查号台查到这家出版社的总机,再通过总机找到朱德庸图书的责任编辑。接着通过责任编辑,我找到了朱德庸国内经纪人的联系方式,又通过他要来了朱德庸的电话。

当然中间没这么简单,每一个步骤的通话内容都要提前设计,否则人家干嘛给我下一个步骤的联系方式?

要到朱德庸的电话只是完成既定任务的第一步。

朱德庸人在台湾,联系电话也是台湾的,需要打国际长途。当时手机刚流行,但找了几部都打不通。后来才知道国际长途要去营业厅单独申请开通。我即刻找到报社行政主管,问报社哪个座机可以打给台湾。得到的回复是均没有开通这个业务。我又到外面连跑了几个公用电话。都不行。其中一个电话亭老板告诉我,也许马路上的IC电话可以。

我买了张两百块的IC卡,找到一个IC电话亭,摆好了相对而言最舒服的速记姿势。结果拨打仍然失败。换了几个电话亭都是一样的结果。

回到报社,把情况跟那个经纪人讲了下,并问他有何办法,比如传真?比如邮件?他说他跟朱德庸沟通一下,稍后给我回复。半个小时后,反馈给我说,下午三点朱德庸会打电话给我,让我到时候注意接听。

幸亏后来是朱德庸打过来的,否则,单单那四十来分钟的国际电话费,都要把自己一个月的薪水用完。”

故事结尾时,这个大神讲自己一点都不牛逼,报社比他会写文章的多得是,能耐比他通天的也多得是,他能走到今日地步,全靠着不达目的不撒手的倔劲。

我给他总结的是:做事不折中,不打折扣,不给自己留余地和找借口,咬死最初的既定目标一直搞到底,这是让他成为行业大咖的原因所在。

第二天早会,我把这个故事讲给部门人听。重点是讲给那个编辑听。

当天,他就找到了那个作者并搞定了授权。我也给了他一点提示,比如我通过搜索引擎发现那个专家在某大学任教。在这个互联的世界,找一个人比找猫猫狗狗容易得多了。只是需要想一些方法,费一点周折而已。

可大部分人不愿意费周折。大部分人觉得在自己可控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得出一个差不多的结果,那又何必费各种力气去做一个没有确切把握、并且又不受自己掌控的事情呢?

这里就存在一个交付能力的问题。比如我要的是一个C结果,要实现这个结果必须要用上一天的时间,要经过A、B、D、F环节。可你不想经过这些环节,你也花了一天时间,通过H环节直接到达了距离C一米远的地方。然后你告诉我A、B、D、F的路走不通,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差不多到达了C。

我要不要这个结果?要的话,对不起我自己;不要的话,对不起你,因为你也花了一天时间,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努力这个词的认知有偏差。不是熬夜了加班了一刻不得闲了就是努力的全部。我所认为的努力,应该是在一个方向上想尽所有办法,去达到既定目标。如果随意改变需求,给出一个变相结果,那这个只能叫蛮力。

比如转载事件,那个编辑会说他也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脑力体力绝对不输找到作者授权转发,因为他是自己原创了一遍,辛苦程度甚至于还超出了转载。

但不是我要的结果,一切努力就是零。

这其实是一种逃避的努力,是不负责任的努力。看着也交差了,也有苦劳了,领导骂也不是表扬也不是,而根本上,对于这件事情的目标完成而言是失败的。

仅仅相似是没用的。即便是99.99%的相似度,都不代表着正确,不代表完美完成了一件事情。

每一个发布任务的人,或者合作的甲方,心里都对执行方有一个期望值。

三等期望值:讲完工作后就会有隐隐的不安,总担心执行者会提出各种这样那样不可控的客观条件,从而让这件事情戛然而止或者是整个换一个方向。现实中这种担心基本都会真实发生。

二等期望值:自动在心里打个八折,这是对对方的态度和勤奋度有信心,但对交付能力没信心。

一等期望值:打心底里的踏实愉悦,甚至有点急切想看到成品,因为知道对方不会让自己失望,一定会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在职场当中,以二三等者居多,因为知难而退是人之天性。而一个人工作时候的思维模式又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切面。当一个人的每一个切面都变相交付,都跟自己最初想要的结果差一点的时候,累积到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巨大鸿沟,就会陷入整天埋怨说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泥沼。

岂不知这恰恰是自己“看似努力拼命,实则变相偷懒交付”的思维行为模式造成的局面。

这是庸者之所以为庸的根本所在。

世上哪来那么多天赋异禀,所有的好结果,无非都是靠着普通钻头,朝着一个方向一下一下凿出来的。

九爷:小小水果商,城市蒙面客。

微信号:Jiujiangguojia

新朋友可长按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