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础之二
作者:赵秀敏
起因:《我心若动即开花——陶然居对联文稿》一书已出版,陶然居公众号将会陆续发表书中讲义部分,以期能对联友们有所帮助。
二、内容相关(形对意联)
王文治赠蒋士铨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河海文章。
这一个赠联,上下各八字,四字一分句,读来极其典雅大方,每一句和上下联,都有联系,各分句之间最后的指向,都是被赠联的人蒋士铨。这四句四个意思统一起来,也是王文治对蒋士铨的高度评价。前辈中的楷模人物,读书人的风度趣味,像高山一样的品格,如河海般浩瀚、深邃的文章著作。联中前后分句、上下联,虽然都是并列存在的,但是因为它们的指向性一致,所以一下蒋士铨这个文人的丰富的形象顿时就显现在我们眼前。
注:蒋士铨(1725-1784),中国清代诗人。字心馀,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蒋士铨是乾嘉时期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反对复古主义模拟倾向,戒蹈袭,重性情。但对性灵的解释与袁枚不同,表现出更多的传统意识,如他较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
三、 词性对品(词性相当)。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蒋士铨题榜蕉庐
临水看云去;
钩帘待月来。
先看名词,水/帘,云/月,处处相对,再看上下联的动词,也是一样的处处相对,而且这个五字短联,动词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到位,所以读起来感觉整联玲珑生动。临水在水边看云,云在水、在天,相映成趣,古诗中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句子。钩帘,无人的夜晚钩起珠帘,只为等月亮升起来,情景静谧自然。大家可以品味一下,这字字之间紧紧相扣,前因后果之间的关系,就不难体会它的妙处。
对仗的要点:
1、 名词要对好,首抓名词,名词是句子结构的骨架,名词一定要争取对好,这样这个句子才能工稳,立得住。
翁方纲题陶然亭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烟、寺、人/树、堂、月,这三个名词相对都是十分严谨,“笼”字古音平,像诗中“烟笼寒水月笼纱”这两个字就都是平声。)
2、动词,形容词可以互对,主要是因为我们古汉语中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活用(使….变绿),一直都是诗中的经典。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劳、饿、空乏:使…..受苦、受累、受到饥饿……)
这几个例子,都和我们现在的动宾结构非常类似,形容词后面都跟了宾语。绿字后跟的是(江南岸),苦后跟的是(其心志),这样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形容词和动词可以互对了。
例如,
民国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郭字古仄,是入声字。)
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忧乐情思,工稳贴切。“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 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比喻百姓之疾苦,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四、结构对应(结构相同)。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蒋士铨题扬州史可法祠墓
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
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
我们这个联的看前分句,是标准的主谓宾结构,从“心痛/魂归”看是主谓结构,“鼎湖龙/华表鹤”后三字是名词,其实不用再细化前分句的结构,这样看处处结构相同。
要注意的是:很少再细化到:定语、状语、补语,这样来分析对联的句子结构,一般到词组已是足够。后分句很特别,“一寸江山/双血泪”;这是并列的,下联也是相同“二分明月/万梅花”也是并列,同时又上下联相对应,“一寸江山/二分明月”是偏正名词组,“一寸”用来形容和限定江山的范围,同样,“二分”也是来形容“明月”的多少。
注:
1、史可法: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2、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
3、华表鹤:指久别之人,丁令威 ,本辽东人,学道於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说自己是丁令威化鹤归来。
4、二分明月: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5、梅花:史可法墓和史公祠在扬州梅花岭
关于“结构对应”这一基本规则,必须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
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
陶澍题上海豫园南亦舫
以船为室何妨小;
与石订交不碍奇。
注意这个“交”字的对仗方法,订交:打交道,结交朋友,为室:当作房屋。这里是这样来完成这个对仗的。细化到上下联中的每个字、词,都可以相对。这种拆分可以按照需要进行,并不是每个句子都是这样,所以它可以让对联的对法更自由。
对仗在古人来说其实更自由,所以我们现在没必要作茧自缚,弄得寸步难行,更何况对仗、格律也仅仅是对联入门的基础知识,远不能用此来衡量对联的优劣。
对句故事:
沈子大先生,梦至一处:上坐二儒者,皆姓周;素不识面,笑向沈云:“'羲画破天烦妹补’,君可对之。”沈沉吟良久,忽唐孙华太史从外来,曰:“我代对'羿弓饶月待妻奔’,何如?”两周为之拍手。唐字实君,沈之业师也。(《随园诗话》)
羲画破天烦妹补
羿弓饶月待妻奔
我们看一下它的对法:
羲:伏羲,羿:后羿,人与人相对;
画、弓:“画”本是动词,借用名词意和“弓”相对;
天、月:天文类名词相对;
妹、妻:人物关系名词相对,这些细微之处照应巧妙。其余皆动词相对:破、饶;烦、待;补、奔。这一个短短的七字对句,全无一个废字,没有一字虚设。
最妙的是上下联却各含了两个古老的神话故事,一共四个神话隐含其中:伏羲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非常的有趣,我们在读完的时候,要体会到对联语言的高度概括性,真是的可以缩地成尺。在这么小的空间内,囊括进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对联的魅力所在。伏羲开天神话,根据古籍记载,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世间万物的创造,世界生命的诞生全靠这一画。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神话。这一对兄妹,兄长来开天,后面还要劳烦妹妹来补天。其实是在说伏羲开天,结果后来天不幸崩塌,世上万民生活于水火之中,还幸亏他的女娲妹妹炼五彩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才救了这个世界。
后羿射日的传说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后羿射月亮的说法,我们的老祖先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至今。下联有趣在:下联说后羿的弓饶过了月亮,是为了给嫦娥成仙奔月,所以才有了后面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一对夫妻,丈夫饶过了月亮,后来妻子才能成仙奔月。这么一说,就有了出人意料的趣味来。
试想一下,若是当初后羿一时兴起,弯弓把月亮也射了下来,那我们中国人就少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了,嫦娥也不能奔月成仙,岂不是大煞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