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轼最为凄凉的诗词,没有之一

苏轼作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书、文上都有着极深的造诣。说到他的词,以在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三地而做的居多,最为凄凉的一首应该是他在刚被贬到黄州时所做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夜深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上片写幽人独来独往,寥寥数语,极尽词人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下片借孤鸿独宿荒洲,巧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志趣和独立不倚的品格。

这首词的境界,如他的学生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后人对苏轼为何写下如此凄凉的诗词的背景提出了几种猜测:有的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还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短短的数十个字,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在我看来,此诗词应该是他因“乌台诗案”差点命丧黄泉,被贬谪黄州后的不得志,不甘心,不攀附,不低头,宁栖息沙洲也不被世俗玷污的高洁品格的一次呐喊。只有“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才可以写出如此玄妙灵空的旷世之作,堪称词中神品。至于为那位神秘女子所写之事,就当是给东坡先生的生平添点调味小料罢了。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有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