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看似简单的“新媒体”,考试时花样贼多!

【公 告】
火爆全网的木铎《每日考点》专栏又双叒叕上线啦!
围绕10年真题高频词汇,从核心概念梳理、历年真题梳理以及相关论文推荐三个维度出发,每个考点新增加【考察偏向解析】,针对真题,全方位帮助你理解并记忆重要考点。
食用指南👉:打开你的专题笔记,进行查漏补缺式补充吧。

核心概念辨析

一、新媒体的定义界定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因此,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信息发布即时

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模式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2.海量信息供受众选择

新媒体通过技术使得空间无限扩大,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和多样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现和储存。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攀、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先后被开发出来。

3.前所未有的互动性

新媒体之所称之新媒体,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信息发布模式,如今在新媒体技术的促使下,每个受众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与受众进行互动,使受众反馈之间的问题得到解决,传、受双方不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

4.传播内容个性化

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人化。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种新媒体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令信息的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新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受众个性化”的时代,传统媒体中具有“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转变为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这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的系统。

5.传播形式更具融合性

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呈现形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此外,它还综合了传统三大媒体的手段,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点对点、店对面、面对面的同时传播。从而实现了受众在读者、听众、观众之间的融合。

 三、新媒体出现的意义

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呈现出融合趋势和一体多功能的态势,这在互联网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媒介的融合,新媒介的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范围广的特征。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不再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都可能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充当信息接受者的身份。

媒体不是自发地、孤立地出现,而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每一种新媒介都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新的传播媒介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的主要特征,并通过语言的传播代码传承和普及。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原先作为大范围、单向、中央-边缘传输或分布的方式,电子媒介超越了由物质环境所支撑的情境的界定和定义。引进和广泛地使用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可以重新建构一系列情境,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并要求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

四、新媒体传播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规避

新媒体的匿名性、开放性为社会结构的重构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诸多迷思。目前新媒体传播现象的社会风险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领域。网民滥用新媒体的自由环境,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等问题,导致了网络社会传播风险的增加,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问题

其一是打破道德底线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

其二是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络谣言。正如现实中的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一样,网络谣言以其快速广泛的传播效力影响着舆论的走向。网络谣言的发布者为了赢得网民的注意,不惜捏造突发事件、涉及名人公共领域的话题性事实,以博得网民的同情或认可,其他网民因为对事实的判断能力有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量转发评论,谣言便在新媒体上不胫而走。

其三是网络水军充斥。网络水军是近年来衍生出的职业,属于网络营销的进阶。网络公关公司雇佣网络水军为他人或企业发帖回帖造势,从而获得其他网民的注意,营造话题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很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进行网络营销,达到宣传推广产品的目的。

2.规避对策

(1)立法先行,推进网络法治建设:目前,我国网络立法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尚有距离,一些网络新传播现象在法律层难以圆满解决,因此借助于法律的强制性和威慑力,网民在新媒体上追求自我权利的同时,又会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考虑自己言行的后果,而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也必然更加理性,能有效地消除恶意中伤、谣言诬陷等现象的发生。  

(2)建立舆论引导和网络快速反应机制:对缤纷复杂的网络信息,政府机构作为强有力的管理者,应自觉居于主导地位,在借助法律管理网络舆论的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密切关注网络事件发展的进程,及时发布相应信息,用正确真实的信息引导舆论。  

(3)重视网络问政,提供民意宣泄渠道:网络谣言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不够透明有关。网络使用门槛比较低,我国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我判断能力的网民很容易被他人左右,进而成为被利用的对象,对网络不良舆论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开放网络互动平台,主动问政,可以疏解情绪。

(4)网民需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网民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需要让多元的网络观点启发民众理性思考,通过合理的沟通舒缓和解决人们的困境,避免矛盾在网络上激化。

(5)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度:媒体负面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网络匿名性,人们敢于放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去考虑这些见解会给社会带来什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实名制成为一条有效解决途径。

五、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再造

1.传播结构的变化

在传播实体上,新媒体是新型的传播—接受终端,在内容上,新媒体既有独特的内容,但也并非完全独立。具体来说,以往在传统媒体上无法传播的消息如今在新媒体上得以传播,但是新媒体无法真正的独立,新兴的互联网媒体没有采访权,对于传媒业结构,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竞争压力,部分地改变了信息生产方式和采编流程,但其尚未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信息生产力量,它的运作还有赖于传统媒体。

2.传播理念的转变

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因为发行周期、制作成本、传播速度等原因,无力于与新媒体正面抗争,只得回归内容,立足于深度报道和解读,之后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潜在的受众和粉丝都在增加,从而带动了媒体行业的又一波生机。

3.业务操作上的调整

新媒体对传媒业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一是对所有传统媒介产品“数字化”;二是对不同媒介产品进行融合。

4.媒介产值链的重组

从媒介经营的整体趋势来看,内容生产、套餐捆绑、销售服务这一完整的上、中、下游价值链都将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完成重组。在媒体融合时代,内容生产将更具专业性和独创性,新媒介的出现,使得媒介产品的限售服务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地找到目标受众群体,更有效、更清晰地勾勒出广告与销售的市场版图。

历年真题梳理

1.简答题:新媒体出现后媒体分类的变化(2016年北京大学考研真题)

2.简答题: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改变,对职业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真题)

3.论述题: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态对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挑战和机遇(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4.简答题:列举4条2018年以来网络新媒体传播领域的重要事件并简述其意义(2018年四川大学636真题)

5.论述题:网络新媒体对经典新闻理论的挑战和机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334真题)

6.论述题:新闻职业道德是否应该约束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2019年苏州大学440真题)

7.论述题: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力(2020年湖南大学714真题)

8.简答题:简述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态的新变化(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334真题)

9.论述题:新中国70周年,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重大主题宣传(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334真题)

10.简答题:简述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2020年海南大学334真题、2021年长安大学334真题)

11.论述题:新媒体对中国品牌塑造和传播的影响(2020年厦门大学440真题)

12.论述题:请论述重大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角色(2020年华侨大学440真题)

13.论述题:新媒体时代,受众身份和权利的变化(2021年华侨大学440真题)

14.论述题: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媒体工作人员面临的“变”和“不变”(2021年西北大学814真题)

15.简答题: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公众媒介素养(2021年兰州大学学硕真题)

16.论述题:记者如何利用新媒体收集资料(2021年兰州大学334真题)

相关论文拓展

I. 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问题及其规避——钟瑛《郑州大学学报》(推荐细读)

II.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韦路《浙江大学学报》(推荐细读)

III. 政务新媒体传播的创新——李小明《新闻战线》

IV. 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魏波《新闻界》

V. 新媒体传播特点及影响力分析——马旻《中国报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