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一发现就是晚期?这两点很关键!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中国宫颈癌发病率约为12.96/10万,死亡率为2.60/10万;我国高发年龄40-60岁,而且有明显年轻化趋势,农村高于城市。

就目前而言,宫颈癌的早诊早治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

①45岁以上的定期筛查;

②45岁以下的可接种疫苗预防为主。

专家认为,从癌前病变发展到中晚期宫颈癌,一般10-15年才会演变成宫颈癌,所以定期体检和定期筛查可能是患者在这个时间段里自我拯救的绝好机会;一旦错过,生命在与疾病抗衡的过程中就丧失了优势。

目前已明确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既然病因明确,就意味着宫颈癌可以通过定期筛查预防!

目前癌症基因检测已是世界趋势,早期诊断出癌症的风险与发生,提早介入与干预,能够大幅地提升癌症5年生存率与降低死亡率。全世界表观遗传学研究成为最先进癌症早期诊断的重要历程碑:肿瘤的特点之一是甲基化失衡,即癌变部位特定抑癌基因甲基化程度显著增高,表达下降甚至沉默,丧失抑癌功能,最终快速发展为癌症。因此特定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被看做肿瘤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指标。

而宫颈癌基因甲基化,即未甲基化胞窑啶-磷酸-鸟嘌呤(Cytosine-phosphate-Guanosine,CpG)二核苷酸发生甲基化。

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机制,肿瘤组织中存在着基因组普遍的低甲基化和局部区域的过甲基化现象。肿瘤抑制基因发生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基因突变、异常甲基化等变化导致正常功能丧失时,细胞的增殖失控形成恶性肿瘤。

DNA甲基化是肿瘤抑制基因功能失活和转录抑制的关键机制之一,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唯一的机制。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的过甲基化,在包括宫颈癌在内的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有其特异性的改变模式;在进展的过程中,由于启动子的过甲基化,引起了不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累加效应在宫颈由正常组织-一癌前病变一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发生的早期事件,DNA甲基化检测可以在宫颈癌前病变阶段做出分子学诊断,分流出亟需临床干预措施的人群,为宫颈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提供新的方法。

从基因入手,直接检测癌细胞状态,比传统的宫颈癌筛查更为精准更具指导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