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河豚,为何要在隔壁放上陈年清粪?|饭醉党
又到吃河豚的季节。
每每想到河豚,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黄汤”两字,脸上总会不由自主露出“诡异”的笑容。这个笑容,小丫也曾有过——某年一起吃饭,我点了份河豚,因为读过我写的江南旧闻录之《拼死吃河豚》,小丫便对我怪异地笑了起来,我自然明白笑背后的戏谑之意。
无论笑得诡异抑或怪异,其实都跟“黄汤”有关。
“黄汤”何物?
江南故乡说“黄汤”,在不同场合,通常有两种意思。
乡下男人喝酒去了,村妇不高兴,说“灌黄汤”去了。喝多了,村妇骂骂咧咧,“黄汤灌多了”。这第一种黄汤,是指酒。
何以把酒称为“黄汤”,大约是故乡也多黄酒之故。
另一种,可是大大的。。。。。。不洁了。
过去河豚是野生的,其肝脏、眼睛、卵巢等都有强烈的毒性。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一《鱼》载:“河豚鱼有大毒,肝与卵,人食之必死。每至暮春,柳花飞坠,此鱼大肥。江淮人以为时珍,更相赠遗,脔其肉、杂芦蒿荻芽,瀹而为羮。或不甚熟,亦能害人,岁有被毒而死者,南人嗜之不已”。
因为味道鲜美,南人前赴后继,嗜之不已,所以吃河豚要拼死搏死。为了一口的鲜美,人愿赌上性命,这是何等的爱。
食客可以不顾性命,但大厨却要保自己的招牌。经的事多了,人们也总结出了解毒的妙方。这妙方除了处理河豚时要十分小心,处理得干净之外,更重要的是万一席间发生河豚中毒,你得有解毒之方。这个解毒之方,过去医学不发达时,最重要的解毒法就是灌“黄汤”。这个“黄汤”,可不是黄酒了,而是臭不可闻的粪汤!
我在《拼死吃河豚》一文中,讲到自古相传,江南人吃河豚时,总是要备一桶粪,稀释后放在附近。河豚性毒,发作快,一旦食客舌头发麻,有中毒,立即灌粪,通过臭不可闻的“黄汤”,让食客把吃下的东西吐出,即可解毒。
这灌“黄汤”以利呕吐,功效上有些类似于今天医学上的洗胃,法子虽土,效果却著,所以代代相传。连远离河豚产地居于内河地区的我的祖父,生前给我讲过几次拼死吃河豚,吃河豚附近要放桶稀释的粪汤。
用“黄汤”解毒,古已有之。
唐朝药王孙思邈,对如何解河豚之毒,给出过这样一个偏方:“凡中其毒,以芦根汁和蓝靓饮之,陈粪清亦可。”
芦根汁解河豚之毒,大约是传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芦根煮汁,服之即解”。而孙思邈说“陈粪清亦可”——药王之意,粪要陈年的,多陈,不知道,但依我乡下生活的经验,谁家粪坑里有陈年的粪啊,这主家该多懒啊。所以陈年的粪,只能刮自粪坑边沿,此其一;其二,药王爷提到粪汤要“清”,就是要稀释,要不然,怎么灌得下啊!我写着都感觉有些恶心了。
只是不知药王的“妙方”是总结自民间实践,还是自己探索“品尝”出来的。
明人吕毖从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编选《明宫史》,谈到皇家旧例,“清明之前。。。食河豚、饮芦芽汤以解热。”清明前吃河豚也是皇室惯例,但万一中毒,喝陈年清粪,大约是亵渎天潢贵胄的,所以估计也就是“饮芦芽汤以解热”,煮芦根汁解毒而已,只是不知功效如何。
至于芦根蓝靛解毒之说,如今多已不传。我小时候种过芦苇,挖过苇根芦芽,却从未听说这玩意儿煮汁可以解河豚之毒。世所不传,大约是功效不著之故,否则,那些两宋名士,为何也要用陈年清粪解河豚之毒呢?
如今说用芦根蓝靛解河豚之毒的,多已不传
真够可以的,一群文人墨客,拼死都要食的美味,却与臭不可闻的陈年黄汤并列,也算是美食界罕见的一枝奇葩了。
好在,现代医学发达,吃河豚终于不用与“黄汤”为伍了。
2016.3.31
(原文首发今日头条)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