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红旗飘扬的北京秋日|往事

(图注:红旗飘扬的场景,给北京最美的秋天,平添了一份特别的精气神,总让人念念不忘。图片源自网络)

1980年代中叶,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正彰显着独特的活力。

这活力,既有传统社会政治理想和集体主义的残存,更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空间。

在普遍受惠的时代,虽然问题依然很多,物质生活也还比较贫乏,精神生活也比较单调,但在那个年代,随处遭遇的人的脸上,洋溢的都是灿烂的笑容,眼睛里的光亮,也是清澈透亮的,全不若今日人们脸色之阴郁沉重,眼神之无力迷惘。

记忆中1980年代中后期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天高云淡,赤橙黄绿,遍布山坡田野,当然还有碧波荡漾的湖泊和潺潺溪流。迷人的秋色,吸引着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结伴赏秋。

彼时我正好开始了在北京的求学生活。学习之余,赶上这最美的季节,自然也不会枯坐在校园。秋游是当时活动的主题。

与今天的年轻人习惯与跟恋人出游不太一样,彼时的秋游,主要还是集体活动,以班级和团组织的名义组织的最多,通常由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发起组织。

组织活动时,确定好目标,研究好线路,通常坐公交车去;然后定好时间,通常在周末。接着报名,通常是自愿,一般外地同学最积极,北京同学,尤其是市区的同学,通常都不太积极,因为他们大体都去过这些风景点多次,周末正好回家。

报名之后,便是凑钱,然后去买些面包饮料之类的。

仅仅这些还不够,通常还要去跟高年级同学借上学校的系旗团旗,比如我们那个时候常打的旗帜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或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团总支之类的红旗。

我向来都不是积极分子,但班团组织的活动,我也总是参加的。全不像现在,宁可宅在家里,也不愿多参加集体活动。

出发那天,约好时间,在校门口集合,有人负责食物饮料,有人负责扛旗,一起去公交车站。

(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天高云淡,赤橙黄绿,遍布山坡田野,当然还有碧波荡漾的湖泊和潺潺溪流。图片源自网络)

秋游,或选择香山看红叶,或选择去八大处,或圆明园颐和园,或十渡周口店,或石花洞,或长城十三陵,等等。

不过,各个风景点上,到处都是热闹非凡的年轻人,各自打着表明单位的红色的旗幡,有工厂工会的,有工厂团委的,有学校的,大凡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几乎没有不打旗帜的。

所到之处,除了能欣赏到不同的让人留恋往返的美景之外,还有那些洋溢着自豪和热情的年轻人,以及在秋风中招展的红旗,也构成了当年秋日独特的风情。

素不相识的两路人马在路上相遇,都会热情招呼,尤其是看到似乎相熟的旗幡上的记号,更是热情。我就遭遇过几次,有人看到我们红旗上的字号,热情招呼,原来是毕业的校友。

若其中有人有困难,都会有人伸出援手,不管是否相识。丝毫没有那种陌路相逢的冷漠。

这种场景,给北京最美的秋天,平添了一份特别的精气神,总让人念念不忘。

快乐和热情总是能够感染人的。就像俄罗斯诗人勃洛克在《秋天的哀歌2》里吟唱的,当年的秋天,能给人以灵感:

“秋天荫凉的影子在很快飞逝,

多想抓住啊——

那秋日的最初的激动,

还有那飘落到路上的枯黄的树叶

以及充满凉爽而有鲜明洁净的秋光,

但愿这秋光的影子——

金色的伙伴,以及这些宁静的激情的日子,

它们在逝去时,能够把那幻想的剩余——

赠给人们以最后的灵感!”

不过,这迷人的秋日盛景没有维持几年。很快,改革遇到了挑战,人心思变。

进入1990年代,当年各风景点红旗翻飞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人们的脸色开始阴郁凝重,眼睛开始暗淡无光,相遇之人,形若陌路,小心翼翼地。甚至,渐渐的,北京的秋天也不如以前美了,尘霾常常笼罩天空。

就像勃洛克在《秋天的哀歌》里写的:

“秋天的日子一天天慢慢走来,

枯黄的树叶在空中飘舞,缓缓旋转,

昼的天空鲜明透亮,空气异常洁净,

但心灵却不能避开看不见的腐烂,

她一天天地衰老,变得凋残。

每年,她都像黄叶一样在空中飞翻,

然而,似乎在记忆和意象中——

往年的秋天并不是这样令人哀叹!”

连白昼鲜明透亮的天空和异常洁净的空气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其他了。

我一直很怀念当年的秋天景象。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