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翔人文地理札记:我热爱这美丽辽阔的贺兰山秘境!
巍峨贺兰山,自中宁县石空镇开始,绵延二百六十多公里到石嘴山黄河边,或奇峰峻岭或悬崖峭壁。
有人说它的名字来自蒙语,是黑色的骏马之意,也有人说贺兰山这个名字早在隋朝就出现,应该是北魏鲜卑氏贺兰部落居住地,而这个部落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后融入汉族。
贺兰山,和甘肃的祁连山、内蒙古的阴山都有极高的相似度,同样是游牧与农耕的界山,同样用伟岸的身躯,挡住漠北的狂风和砂砾,造就了一片片富庶绿洲,都成为塞上米粮川。
千百年来,围绕这三座山脉,经历了多少金戈铁马的战役,产生了多少人间的恩爱情仇。如今,一切归于平静,先人们留下的各种军事和生活遗址,成了后人们一次次,坚持不懈探索追求的目标。
贺兰山明长城,部分地方借助秦汉长城及烽燧,部分为单独修筑的墙体。明代初期只是在三关口到青铜峡斜斜挖了一道巨大壕沟,成化年间开始在险要位置筑墙体拒胡,并利用前朝烽燧及斩坡和墙体。而沿着贺兰山的明代墙体在等级和质量上并不一致,芦沟湖、四眼井一线的长城墙体明显出现后期増筑痕迹。
艳阳高照,白云朵朵。这几天天气非常好,是野外活动最佳时刻。贺兰山湛蓝的天空下,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不时有惊起的黄羊,奔跑至距离五百米左右的安全距离回头看着你,并高高抬起前蹄敲击地面,给同伴发出警示信号。
成群的驼队和羊群,那都是长城外侧蒙人的,“越界”进入长城内侧放牧。也有马群,带头的公马会对着靠近的人嘶鸣,成年马围护着幼马,边吃草边向前移动。之所以这些动物们都喜欢越过长城来,因为这儿有两处水源,而长城恰好将湿地和干涸分割开来。
北岔口,是每次我去贺兰山必须去的地方,因为那儿有宁夏最完整最美的明代一级长城,而且长城设施种类齐全。随着长城“修复”的狂潮,这段美丽的长城也未能幸免。不过这么多年,我见证了它的惊艳,领略了它的美丽,记录了它的变化。
不是说长城不能修复,而土夯长城不同于石砌长城和砖砌长城,它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的工艺流程,而我们这些修复长城的师傅们,连明长城夯层多厚都不知道,如何能修复好这世界文化遗产?
我问过北岔口修长城的包工头,他说他请了宁夏什么院一姓马的专家做了技术指导,既然如此,那就修吧!权利和真理掌握在他们手中,怎么修复都在预料之中。
轻车简行,沟壑和山坡间没有路,黑色的块石棱角分明,我很担心它会割破轮胎,车身四周伤痕累累,但是要到达下一个目标,还得艰难前行。
有些烽燧,看着就在眼前,其实要有很远的路程,而且很崎岖难行,只能步行而至,渴了喝口水,饿了吃沙葱,谁也无法体会到达时的喜悦。那些倒塌或屹立的烽燧,每一块石,每一根杵木,每一块瓦砾和瓷片,都是有灵魂的,和你触目相对的那一刻,多少劳累都会一扫而光。
贺兰山深处,一座又一座人迹罕至的烽燧让人爱不释,一段又一段石砌墙体或斩坡让人流连忘返,一副又一副远古岩画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究竟有多少秘密?只有身临其境,方能体会到。吾将继续,探索贺兰山秘境。
作者李世翔,网名林漫,男,44岁,农民,现为中卫民协副主席。70后海原人。多年来, 李世翔出于对文物的热爱,积极投身于文物保护之中,记录下各类古遗址图片十几万张,考察笔记数百篇,并积极报告和呼吁有关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及时制止文物遭受破坏。他除了在县城经营装潢小本生意,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做一件事——寻找和整理宁夏以及周边省市所有和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和史料。2016年7月,“2016中国十大古道”评选揭晓,宁夏的海原古道入选,被评为最具潜质古道,李世翔获“中国古道保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