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说“黄炎子孙”?
黄炎结盟
文:魏素素
在上古传说当中,人们最熟悉的便是炎帝与黄帝。有学者认为,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祖先是太昊伏羲氏,而太昊伏羲氏的母亲是华胥氏。所以这两位中国历史上并提的贤能之帝同根同源,同属于华夏族最早的祖先华胥氏。两岸三地的同胞们血脉相连,都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
炎帝:教之天下
先秦古籍中关于炎帝的记载较多,但都比较琐碎。史书中关于炎帝的身份总的来说有两种看法:
一、炎帝即神农氏,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疏“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
二、神农非炎帝,最早见于《管子》。认为炎帝即神农氏后人,此“神农氏”当指一个部族,炎帝作为一部首领,自然也就获得了象征部族的称号。
炎帝石像
《帝王世纪》当中记载了炎帝的出生:“神农氏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礼记·祭法》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故炎帝又有烈山氏的称号。有学者将“神农氏”与“烈山氏”这两个称号联系在一起,指出烈山意为放火烧山,将草木烧成灰以充施肥之用,从而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种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也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汉书·律历志》记载:“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这里就可以看出,炎帝之所以被称为炎帝,正是因其首创刀耕火种这种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功德。这个称号也被当作每一代首领的尊号而流传下来。
神农尝百草
因此,神农氏一族崇拜火,以赤龙为图腾,因掌握了较为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能够慢慢由四处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转为相对安定的半定居迁徙农业生活,逐渐强大起来。
《管子·轻重戊篇》记载:“神农作,树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据此可以窥见神农氏开创农业作物的深远影响。根据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的年份可以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栽培粟,此后成为了黄河流域古代人民的主要粮食。
《礼记·祭法》记载:“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榖。”据此可以看出,不仅仅是第一代神农氏具有超常的农业种植天赋,而且其后的第二代神农氏具有青出于蓝的培植能力。相传这位第二代神农氏——农,培育出一种叫做稷的榖物,其后渐次发展到百谷。之后历代封建帝王都将祭祀“社稷”作为一项重大活动。所谓“社”,即土地神;“稷”即榖神。乃至到了后来,“社稷”一词逐渐演变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神农氏不仅培育榖物,而且能够创造使用工具来对其进行合理栽种。现如今各地遗址出土的骨耜、石耜均可证明。另有一位神农氏之子——柱,相传他是神农氏图腾柱的创造者,发明深耕种植,进一步发展了先辈的农业种植技术,传承革新神农氏的农业生产技巧。有部分学者认为,神农氏之子柱与第二代神农氏农乃同一个人。
炎帝画像
神农氏将远古先民从漂泊无定的游牧生活中解脱出来,为百姓切身利益谋福祉,故从古至今,炎帝都受到百姓的景仰。《风俗通义》中有言:“神农悉地力,种榖疏,故托农皇于地。”就古籍记载而言,“三皇五帝”之“三皇”说法有三:一曰泰皇、天皇、地皇;二曰伏羲、神农、祝融;三曰伏羲、女娲、神农。可以看出,不管哪种说法,神农氏都被当作“三皇”之一来祭祀。从夏商到秦汉到唐宋再到元明乃至今,部分少数民族仍然会以各种各样的仪式典礼来祭奠这位远古先祖。《汉书·郊祀志》中记载“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晨见而祭之”,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神农氏的尊崇。
黄帝:生而神灵
记载黄帝传说的先秦古文献较多,正史中就有系统的传述。关于黄帝的出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讲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与神农以火德称炎帝相对,轩辕以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故一般认为,黄帝轩辕氏一族起源于北方。黄帝轩辕氏所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而相传神农氏所居姜水与轩辕氏所居姬水毗邻,故有炎、黄二族为双胞族之说。关于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炎帝与黄帝是同母兄弟。《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
二、炎帝与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三、炎帝与黄帝非兄弟。如《索隐》记载:“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世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一般认为,炎帝与黄帝至少是同族之人,同属于上古氏族华胥氏。而且最早使用帝号者为神农氏,不管中间经过多少年,黄帝乃是取代神农氏为帝。故黄帝称帝晚于神农氏无疑。所谓“帝”,意为“花蒂”。这一意象要追自华胥氏。相传华胥氏图腾为花,神农氏与轩辕氏作为华胥氏的后族,为了继承华胥氏之业,将各族的首领尊称为“帝”。
黄帝画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据此可以看出,黄帝轩辕氏时,神农氏一族势力已经逐渐衰弱。诸侯相互征战,而世代凭借农业生产技巧为人们所尊崇的神农氏军事才能较弱,被蚩尤所战胜。相传蚩尤是一位有着四眼六臂、人首兽身、铜头铁额的人物。他率领着山林水泽中的鬼怪向轩辕发起了挑战。黄帝则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助力,历经多次战役,最终在涿鹿之野将蚩尤打败。蚩尤虽然败给了黄帝,但是他仍然以一个骁勇善战的战神形象活跃在人们的心目当中。相传其后代部分融于三苗族,部分融于华夏族,被称为“黎民”。也正是因为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氏族争斗,黄帝不仅赢得了战役,更收获了万民归心。最终,黄帝取代神农氏成为了天子。
假若黄帝仅有善于征战这一条优点,恐怕并不能取代万民景仰的神农氏而称主天下。相传黄帝也有许多创造发明,如铸造鼎、钟、镜等工具;修订历法;命人造天干地支以示年月次序;制造车船以便交通;修造房屋以离洞穴;命仓颉造字、伶伦作乐;精通医术,与神医岐伯编成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等等。其妻嫘祖更是被当作养蚕缫丝的发明者。有学者指出,而后历代帝王所穿的黄袍,所用的黄缎玉玺,所居的黄瓦宫殿,所乗的黄缯车辇都起源于黄帝。黄色也成为了帝王专用之色。
黄帝雕像
相传黄帝在位百年,而后逝世,葬于桥山。《列仙传》记载其“棺空,唯有剑鸟舄在棺焉。”这位受后世亿万民众供奉的黄帝,离世之情状也被大加渲染。《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黄帝死后骑龙升天显然是神话,但后人仍然可以通过文字遥想远古先民以龙图腾包裹黄帝,从而进行祭祀的场景。这恰恰凸显了黄帝在先民心中的地位。有学者考证了先秦古籍中的记载,整理出系统性的黄帝支系大致有卞、骆明、资、干荒、公孙、岐、慈、虔等氏族部落。《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也有相关记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卞明,卞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由此可以看出,黄帝族支系枝繁叶茂,族人遍布各地。
“炎黄”与“黄炎”
先秦古籍当中常常将炎、黄二帝并提。谈及两岸三地同胞的身份认知以及归属感,就不得不提“炎黄子孙”这一个词。炎帝与黄帝都是上古时期造福先民的伟大领袖式人物。那么,为什么不说“黄炎子孙”而要说“炎黄子孙”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炎帝与黄帝所处的时代。上文已经提到,黄帝是取代了炎帝而成为了天下之主,而关于这一时间间隔就有了不同说法。假如炎帝与黄帝为兄弟,即同为少典之子,那么炎帝与黄帝是属于同一时代的人物。又若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言,黄帝乃是经由五百余年才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么显然二者不属同一时代,且炎帝要早于黄帝。那么,仅就炎帝盛时早于黄帝盛时这一点来看,炎帝居黄帝之前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其次应当认识到的是炎帝与黄帝为先民所作的贡献。事实上,就炎帝与黄帝为先民所创造的福祉而言,炎帝先于黄帝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炎帝神农氏的主要代表事迹均与农业相关,其主要才能就是带领先民取得更好的耕种条件。而黄帝除了继承炎帝发展农业之外,在手工业方面也有许多创造性的发明,如制玉兵、造船、做舟、制车、劝蚕以及采首山铜等等。手工业的发展必然要依托于农业发展的成熟与稳定。它代表着社会分工的逐渐形成,带来的是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这也说明了炎、黄交替之际,以蚩尤为代表的诸侯为何能够长期征伐、掠夺。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是进行长期战争必不可少的条件。炎帝神农氏的没落象征着神农时代的没落,而黄帝轩辕氏的兴起开创了手工业部族的新时代。
《战神蚩尤》剧照
最后,黄帝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领袖。从现今我国考古研究成果来看,黄帝轩辕氏象征的手工业部族所开启的“铜石并用时代”,对其战事的胜利起到了铺垫性的作用。各个遗址出土的石钺、玉钺等等兵器都昭示着轩辕氏一族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胜利,更多的是无法避免的惨痛伤亡。与神农氏所代表的农耕氏族社会相比,黄帝所代表的手工氏族社会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均对时间与空间有了一定的突破。当然,这种突破必然伴随着负面影响。战事的胜利意味着土地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百姓要开始新一轮的迁徙与移居。而神农氏抚教万民以得到天下万民归顺的农耕技巧,更有助于民心的安定与国家的强盛,故而成为历代贤德帝王治国安邦的重要策略。就这一点而言,神农氏的形象或许更加深入人心,百姓对炎帝的尊崇或许更加自然亲切。
(本文首刊于《东方文化》杂志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