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地理诗歌的概念!



地理有诗,江山之助
 
——《甘建华地理诗选》序
黄亚洲
 
 
我是一向鼓吹行吟诗创作的,一方面鼓励人家写,因之推动了数届“黄亚洲行吟诗歌奖国际大赛”;一方面也鼓励自己写,因而常在国内外颠来颠去,落笔成章,无论美丑,只管自鸣得意。
我坚信不疑的判断就是,这类诗作不但有个人主观情感抒发的生命力,更有地理本身的生命力,得江山之助,尤根深叶茂。
此次见湖南诗友甘建华热心倡导地理诗。且身体力行,出版地理诗选,便心生欢喜,知道行吟诗与地理诗,在概念上,乃是心曲款通的。
地理诗概念的提出,也是有根有据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古典文学大家周汝昌在《范石湖集·序》就提到,南宋名臣范成大除了广受世人好评的田园诗,“还有另一类诗,即描写行旅、山川、风物、民情的地理诗,反映面非常广阔,又写得真切、细致、清新、多样。祖国的壮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面貌,展卷如见,可以看作他的田园诗的延展和补充。”
地理诗,也可以看作是山水诗的另一种叫法。
从山水诗的缘起看,脉络就更加清楚了。孔老夫子《诗经》名篇《关雎》中,“在河之洲”的描述,即有明确的地理方位指向。战国时期屈原、宋玉写的《楚辞》,浓墨重彩地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便很有点山水诗的意味了。当然,东汉末曹操登临碣石山写四言诗《观沧海》,将自然景物作为主要审美对象,我们才算看到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山水诗。
直到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横空出世,这才在概念上正儿八经定型了山水诗。他在我们浙江永嘉为太守一年,却不坐官衙,只钟情山水,在浙南翻山涉水,既言山水奇趣,又以山水“言志”,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等名句震动朝野,人们争相传颂,可见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民是多么喜欢生动描写大自然的句子。
之后,陶渊明的田园诗兴起,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直到如今都是我们热爱得要死的名句。再之后,山水诗的发展便更生机勃勃了,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圣杜甫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韩愈的“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至今使我们神驰心往。唐代的边塞诗也是独树一帜,自然景观多是大漠戈壁、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北风劲草;地理区域多是葱岭、楼兰、龟兹、安西、敦煌、天山、祁连、昆仑、阳关、青海、河西、塞外、漠北;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征夫、戍卒、将帅、单于、胡人、蛮女;用典多是飞将军李广、李陵爷孙;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这些作品,我们都是读得热泪涟涟的。
再后来,我们的杭州市长苏东坡,在疏浚西湖之后,也是颠沛流离,他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句子,尽见中国的地理。南宋范成大,更以行旅诗闻名,他的近两千首诗,超过三分之一是纪行诗。当代研究家认为范成大是“地理诗写得最多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位”。
我们现在说地理诗,可能还有一个界定得更为准确的概念,那就是姜立新《地理诗歌选辑》上说的:“重视写实,追求准确、生动地再现自然山水,让多姿的山水和读者直接见面,在追求文学价值的同时,兼重真实描写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文化遗迹的诗歌,即为地理诗。”
那么,我们权当这个概念,是目前最具权威的吧。我这样认为,我的诗友甘建华也同样这样认为。只是他不仅理论上赞同,而且在地理诗创作的实践上,虎虎地冲在了前面。
甘建华早年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多年后被聘为母校地理学客座教授,据说这在他的母系可算是第一人。他在20世纪80年代写诗并创办诗社,汇入了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洪流。后来竟有二十多年没有写诗,专注散文、文史笔记的写作,直到2014年夏天,在睽违青海高原22年后重返故地,才又重新燃起诗情,组诗《西部之西:重返梦境之旅》一下子就引人注目了,不少报刊转载,入选了海内外好些选本。
在诗歌写作上,他爱上了地理诗。
甘建华去年来杭州,不仅兴致勃勃地走访了我的设在大运河支流畔的书院,而且灵感顿现,浙江的山水与风貌一下子就凝结成了十五首地理诗,先后扑到了他身上,诸如《晨登北高峰》《灵隐寺偶见》《钱塘苏小小之墓辨诬》《随金光中老师访鲁迅故居》《在乌镇听评弹》《白乐桥1号的笑脸》等等。这些诗题,都冠有一个地理名词,显示他动笔之前即有想法,他是目标明确的。
甘建华在他的地理诗中,既重客体的描述与解说,也注重培植主体的精神气候,并且努力使两者达到统一。如写《断桥意象》,既说“这禽类的嬉戏如此优雅迷人”,也有“四望不见那伞那人/也不见传说中的那场残雪”,只希望“清风徐来/做一个南朝北朝的梦”;短短十二行,将眼前景与古时梦交融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雨中游兰亭》,则借一羽白鹤游弋于之江上空,联想到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反讽中国书坛的“之”字:“而这个简单的汉字/一日千载之后/从未有人得其半分神韵”。
读甘建华的地理诗,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江山之助”四字。
南北朝的刘勰最先提出这个论点,历代诗论家和画家也都好谈论它,陆游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更是为人广为引用。所谓“江山之助”,就是说诗人受自然地域景观的熏陶,受“水土”和“地气”的感召,从而产生一种与地理风貌相似的审美理想,使其创作呈现和自然风貌相似的风格。山川地理形势固然不能对诗人的创作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不能不说它是形成诗歌多样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甘建华的诗歌创作,受“江山之助”大焉。
地理,是地理诗人的福气。
地理,也得益于地理诗人的神思。
甘建华这本诗集分为七辑,写家乡衡岳湘水、茅洞桥这个部分有六十余首,写第二故乡青海高原的有三十余首,写四海八荒的人事有四十余首。一方面,这些作品证明了甘建华阅历丰富、眼界开阔,这些都是诗人必要的修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地理学者,他通过地理诗,也很自然地反哺了大自然的恩宠。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这种双方精神融洽的写照。
地理诗大有可为,地理教授甘建华继续跋山涉水,也必大有可为。
这对我继续鼓吹推广中国行吟诗,自然也是一个莫大的推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也应如此多走走,多写写,多多努力。
(0)

相关推荐